1976年,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發表獲獎感言時,美國堅決不同意他使用中文,還在他面前直接表示,我們跟中國關系不怎樣,你休想用中文演講!
面對美國方面的無理要求,丁肇中只用一句話就懟得對方啞口無言。
- “最重要的就是興趣”
丁肇中(Samuel C.C.Ting),1936年1月27日出生,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
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是工程學教授,母親是心理學教授。父親丁觀海早年畢業于交通大學,父母兩個都是密執安大學畢業生。1936年兩人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安阿伯學院訪問,當時母親已經懷有身孕,計劃在即將臨盆的時候回到中國待產。不料,因早產,1月27日丁肇中降生于美國密執安州安阿伯城。
按照美國規定,丁肇中美國出生,自動獲得美國國籍,也使他成了美籍華人。
丁肇中是家中長子,有一弟一妹,他的外祖父很早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母親王雋英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就給孩子們起名叫丁肇中、丁肇華、丁肇民。
當然,這個家庭也培養了丁肇中濃烈的家國情懷。
出生兩個月后,丁肇中隨父母回到中國。當時他的父親在重慶大學任教,母親在四川教育學院任教,1943年丁肇中進入四川教育學院附屬嘉陵實驗小學(現重慶磁器口小學)讀書。
1948年12歲時,隨父母去了臺灣,就讀于豐原大同小學,后就讀于臺北市成功中學,一年后轉學到建國中學就讀。
由于小時候遭遇戰亂,丁肇中不得不隨著父母到處奔波,可以說沒有正經的上過學,因而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都不好。但他的父母沒有過多地責罵,而是和他講很多偉人的故事,他聽了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的故事后,對物理學科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但在那個時候,工程學是很符合社會需求的,畢業后也容易找到穩定的工作。因此,1955年,高中畢業后,他便聽從父母建議,考取了臺灣省立工學院,選擇了機械工程系工程學專業,而不是自己感興趣的物理學專業。但在大學一年級結束之時,他的成績并不怎樣,也不在狀態。
老師的建議與丁肇中內心的想法不謀而合,也點燃了心中的希望。但母親卻覺得物理學研究過于虛無縹緲,想要做出些成績非常艱難,而且想要通過物理學專業養活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并不支持他的想法。
不過,這次因為得到了老師的支持和肯定,丁肇中鐵了心要學物理,最終打動了母親。
大學二年級時,丁肇中開始了他的物理學習,也就此開啟了他輝煌燦爛的一生。
對這件事,丁肇中感受很深,在晚年他反復對學生們說,最重要的就是興趣,選擇什么樣的學習之路要遵從本心。
1956年9月,丁肇中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繼續學習數學和物理學。當時他身無分文,靠著獎學金讀完學業,1959年分別獲得數學和物理學碩士學位,1962年又獲得博士學位。
這期間他結識了自己人生中的摯友和老師---烏倫貝克教授。當時的丁肇中決心要走理論物理這條路,但是烏倫貝克教授告訴他,只有實驗物理的結論才能讓自己獲得更大的喜悅。聽了烏倫貝克教授的一番話之后,丁肇中決定以實驗物理為基礎,為物理界做出貢獻。
博士畢業后,丁肇中選擇繼續在學校任職。他非常崇拜楊振寧,就選擇去哥倫比亞大學當助教,以便和楊振寧交流。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丁肇中發現了重氫離子。
1963年,他獲得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到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6年丁肇中組建了自己的科研團隊,并且制定了尋找新粒子的計劃,而且一干就是八年。
支撐他這么做的是強烈的事業心。他說,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于自己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心,這不能有絲毫的強迫,許多人從事科學研究的時間并不長,而接連出成果,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事業心,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實驗室里,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
有人問他:
“這樣刻苦攻讀你不覺得苦嗎?”
他笑著答道:
“不,不,不,一點也不,沒有任何人強迫我這樣做,正相反,我覺得很快活。因為我有興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質世界的秘密!”
在事業心的加持下,他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不達目的不罷休,不到長城非好漢。
- “我就是要用中文,你管不著!”
1974年11月10日,一個不平常的星期天。這一天,丁肇中所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紐約州阿普頓的國立布魯海文實驗室里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本粒子。
新粒子十分獨特,十分重要,它不帶電,壽命特別長。它的壽命有多長呢?只有0.0000000……1秒,也就是說,在小數點后面還要加19個零,一萬億億分之一秒,盡管看來它的壽命是那么短暫,然而,與近幾年來相繼發現的新粒子比較卻算是長命的了。
丁肇中發現的這種新粒子,是一種新的重光子,就把它命名為J粒子,這有兩層含義:一是因為J與中的“丁”字很相似,二是因為丁肇中小組在過去的十年里一直在探索著量子和強子的相互作用,研究電磁流J。
碰巧的是,也就在這個不平常的星期天的早晨9:20,從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帕洛阿爾托的斯坦福直線加速器那里,也傳出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發現新粒子。
這是美國科學家里奇特領導的小組發現的。
有趣的是,這顆新發現的粒子也是重光子,壽命同樣很長,它的靜止質量是質子的3倍多,里奇特小組把這個新粒子命名為普西粒子。
這兩個新發現震驚了美國科學界,許多科學家聞訊紛紛趕到兩個實驗室,詳細了解發現新粒子的經過,人們進一步仔細地進行比較,結果發現J粒子和普西粒子是同一種粒子。
為了紀念丁肇中小組和里奇特小組的功績,這種新粒子被重新命名為J普西粒子。
1976年丁肇中和里奇特由于發現J普西粒子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丁肇中也成為繼李政道、楊振寧之后,第三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10月18日,當時只有40歲的丁肇中得知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非常激動,在這個幸福的時刻,他做出了一個極其莊重而神圣的決定。他通知瑞典皇家科學院:
“我要用中文在頒獎典禮上發言。”
瑞典皇家科學院積極、友好地表示歡迎,同時又不無擔心:
“誰來做翻譯?”
丁肇中回答:
“我自己做翻譯。”
這一消息見報后,引起強烈反響。可是,美國駐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非常不滿地說:
“我們美國和中國關系非常不好,你用中文是不對的。”
面對工作人員的強硬態度,丁肇中毫不留情地頂了回去。他回懟道:
“我這么做,就是因為在頒獎典禮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中文。中文是世界最重要的語言之一,我就是要用中文,你管不著!”
面對底氣滿滿的丁肇中,美國人啞口無言,也難以拒絕。
在那次典禮上,丁肇中在致辭時又創下了一個世界紀錄,他使這個金色大廳里回蕩起有史以來從未使用過的一種語言----中文:
國王皇后陛下、皇族們、各位朋友: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
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在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中國有一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落后的思想對于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的害處。由于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傾向于理論的研究,而避免實驗工作,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物理學是從實驗產生的,我希望由于我這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而注意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丁肇中成了歷史上第一個使用中文進行諾貝爾獎獲獎演講的人。這不僅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創舉,同時也是中國在世界科研領域的新開始。
對于這件事,他自己說:
“我想讓世界知道,中國以后一定是科技強國,未來我也會為中國的科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獲得諾貝爾獎,丁肇中并未止步,1979年9月,他又一次證實了一個重要的新粒子膠子的存在。
- “我也會為中國的科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丁肇中也如他所說的那樣,不遺余力地培養中國的物理學家,力圖讓祖國的科技不斷發展進步。
為了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他經常來中國從事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介紹國際高能物理的發展,努力促進國際物理學界同中國物理學家合作,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實驗物理的科研人才。
1977年起,在訪華期間,丁肇中就建議中國科學院派遣物理學家參加他在德國漢堡進行的MARK-J實驗。1978年1月,中國10位物理學家到漢堡參加了Mark-J實驗的國際合作。
1983年起,丁肇中又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合作組---L3組,并在歐洲核子中心建成的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在質心系能量為1011eV能區中尋找新粒子,特別是電弱理論預言的黑格斯粒子(見黑格斯機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現象。
L3組邀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9個國家近600名物理學家參加。
L3實驗共發表了約300篇文章,有約300人因這一研究工程而獲博士學位。在他的領導和幫助下,中國科學家在L3探測器的設計、制造和數據分析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94年,丁肇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STS-91),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制的“阿爾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阿爾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實驗由丁肇中教授領導,包括美國、中國、意大利、瑞士、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37個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僅中國參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下200人。
2013年4月3日下午五點(日內瓦時間),丁肇中首次公布其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18年的第一個實驗結果---已發現的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未知之源,可能是脈沖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
2017年AMS在太空中已經收集到超過1000億宇宙射線事件,AMS的結果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丁肇中通過國際上重大物理實驗極力邀請中國物理學家一起參與科研,為的就是讓中國青年物理學家接觸到最前沿的物理科技。
他認為,物理科研要創新,有發展,接觸最新的觀念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他也覺得物理人才的培養對中國很重要。他還受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多所名校的名譽教授,不顧高齡,輾轉在多個大學演講,苦口婆心地向學生講,大家要放下名校的榮光,學會課本,推開課本,然后依靠自己的研究推翻之前的觀點才會有突破。
他還和學生說,興趣才是一個人做一件事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一個人向前走,最重要的就是興趣指引他。
他反復強調培養孩子對科學興趣的重要性。
1991年,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表了題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講,這篇演講稿還被錄入初中語文新課標教材。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相信有丁肇中這樣一批愛國科學家,未來的中國一定會是科技強國!#乘風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