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青年作家喜獲第五屆茅盾新人獎
周榮池 虔誠而深情的記錄者
▲長篇散文《一個人的平原》。
?長篇小說《單厙》。
?散文集《村莊對我守口如瓶》。
周榮池。
近日,第五屆茅盾新人獎獲獎名單公布,揚州青年作家周榮池榜上有名。兩年一屆的中華文學基金會茅盾新人獎是經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批準,由中華文學基金會牽頭主辦的文學獎項。該獎是以取得較高成就的青年作家、評論家、編劇為獎掖對象的獎項,旨在鼓勵年輕一代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勇攀文學高峰,從而促進中國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作為一名扎根于基層的基層作家,周榮池近年來以自己所在的村莊“南角墩”為原點,將“里下河平原”作為現場,把“大運河”地理和歷史雙重線性空間作延伸,先后創作出版了14部散文、小說作品,8次獲得國內重要專業文學獎項。周榮池以鄉土為背景的創作直擊城鄉發展的現狀,在追求文學性、思想性的同時,在以散文與小說兩種形式的雙重表達中,體現了一個基層作家致力新鄉土寫作的執著追求。
獲獎之后,記者第一時間連線采訪了周榮池,聽他講述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付出與收獲。
1
書寫鄉土 困難的事情才有價值
周榮池的散文創作一直以“里下河平原”為現場,形成了以“南角墩”為原點的文學地標,實現了自身的獨特探索與追求。從樸素原生的《草木故園》,到體現獨特思考的《村莊的真相》,到反映個體與時代命運的《一個人的平原》,到反思城鄉關系的《村莊對我守口如瓶》,再到《湖南文學》長篇散文專欄《大地的角落》,其創作的初心堅守暗合著其人生境遇的變化和時代變遷糾葛的深刻思考。
一直以來,周榮池在散文方面收獲了文學界的良好反響,其《草木故園》獲得第四屆汪曾祺文學獎,《一個人的平原》獲得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散文獎,《節刻》獲得三毛散文獎,《念母十章》獲得豐子愷散文獎,《上河之畔》獲得第二十屆百花文學獎散文獎。其散文也多次被《新華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中國散文年選》等選刊和年度選本刊載。
周榮池在散文創作中注重地方文化和文學資源的梳理,其在《美文》雜志連載的系列散文《汪曾祺筆下的鄉土世界》引起業內廣泛關注。在該專欄文章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這一系列散文探索了故鄉書寫的新路徑,對中國散文傳統進行了重新發掘,也實現了換個角度看鄉土的全新嘗試。長期生活在熟悉的地方空間的作家,能否突破空間的局限,真正寫出普遍性的精神和靈魂,是當下“在鄉”寫作面臨的問題與考驗,而周榮池在新的系列散文里已經為走出“鄉愁式書寫”做了有效嘗試,讓文本具有“異鄉感”,其創作思路和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談到散文創作,周榮池頗有感觸地說:“在文學界,書寫‘鄉土散文’面臨著雙重的困境。首先散文是一種在藝術水準上被忽視的文體,不如小說那樣被重視與研究,寫作者本身也疏于自律和警惕。同時,鄉土作為文學題材的大宗,面對鄉土的文學態度、情緒和辦法也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和提升,所以單一地寫‘鄉土散文’,可能是‘在一條寬闊的大路上逆行’——當然,我覺得困難的事情才有價值,追逐的過程本身就是詩意。”
2
踞守平原 未來更依賴現場與過往
周榮池的文學創作中,一手用散文寫作表達“心靈史”,一手以小說創作體現“時代性”。他既醉心散文寫作,也在小說寫作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努力地用兩種形式去挖掘與表達鄉土。“小說和散文,更像是‘虛與實’的相互對應與觀照,小說能抵達更多現實無以照見的部分,而散文可能更具有一種樸素而強烈的情緒。我在散文寫作方面更在意的是個人經驗的表達,它的優勢在于真切;而在小說中,我又能以象征、委婉的辦法,道出過去和當下無以直言的深情,我更在意于這些小說中表達某種期待,因為未來可能更依賴現場和過往。”
周榮池以“里下河平原”為背景創作的長篇小說《李光榮當村官》《李光榮下鄉記》姊妹篇,以其紀實的風格、唯美的表達,展現了新農村建設的壯闊歷程和真實圖景。《李光榮當村官》作為揚州市文藝引導資金重點扶持項目獲得揚州市“五個一”工程獎,《李光榮下鄉記》作為江蘇省作協重點扶持項目,獲得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圖書獎。周榮池短篇小說集《大淖新事》以故事新說的形式,展現了以好人風尚為主旨的時代新風,又蘊含著大淖河的詩情和風情。他創作的長篇小說《單厙》(原名《哪兒來的鑼鼓聲》)作為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在《小說月報》中長篇專刊發表,出版后獲得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圖書獎,《文藝報》《文學報》等重點文藝報刊多次刊發專版訪談和評論文章。
在關注現實主義題材的同時,周榮池還注重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去尋找“過去”在“土地”上發生的事實和流下的血淚,先后創作出版了三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夜行者——毛福軒傳》《新生——成貽賓傳》《尋路——馬克昌傳》。對于這些逼近事實的紀實類作品,周榮池有自己的思考:“我知道小說的寫作雖然要‘離地三尺’,但我們的腳一定要踩在大地之上,讓平原上的土地一直成為我們的現場。我所講的踞守平原,不僅僅是這一塊我腳下的土地,更是要讓自己的寫作一直具有‘現場感’,一種充滿著深情和力量的‘現實主義’,在過去和當下的事實中找到走向未來的一種文學力量。”
3
注重反觀 每一朵花開都要感謝土地
周榮池文學創作中聚焦自己的角落,在地理和文學層面構建了“南角墩”為原點的文學地標。“南角墩”是一個充滿深情與深意的書寫對象,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刻意”的地標營造與文學建設。“我最終是因為離開了鄉土才有機會書寫鄉土。”周榮池說,“我既要向鄉土致敬,更要向書本和文學致敬。如果沒有作為抒情與理性的文學寫作,我今天可能沒有辦法陳述這一切,因此我越來越注重自己寫作上的反觀與思考,只有這樣,鄉土之花才可能開得更絢爛。”
為了提升自身創作中理論素養,周榮池參加了2023年北京魯迅文學院43期高研班為期三個月的進修。在此期間,他完成了自己的新一部長篇散文《大地的角落》,這也是其于城鄉關系問題上在文學領域新的探索和收獲。周榮池在寫作中對理論的關注是自覺的,也是顯得清醒而警惕的,這也讓他在不斷自我規劃和引導自己的寫作,這些思索形成了《在鄉土中找到寫作的價值與意義》《我要寫出里下河土地的光榮》《鄉土文學要面對什么樣的未來》等一系列專題訪談和報道。周榮池還注重關注業界的動態,出版了理論專著《一個人的批評》,并在《文藝報》《文學報》《中華讀書報》《廣西文學》等報刊發表評論研究文章數十萬字,并在報刊開設文藝專欄“書余弄廚”。
在堅持文學創作的同時,周榮池還熱心文學組織工作,2022年起擔任揚州市作家協會主席,其間推動高郵創成中國文學之鄉,江蘇省首家中國作協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落戶揚州,引來一批文學名家書寫平原、運河以及古城揚州,讓文學如運河之水深情灌溉和滋潤著江北土地。在幾乎三兩天就要回一次的自然村莊“南角墩”。“不斷地回到家鄉的土地,這不是一種空洞的儀式或者形式,而是一種不斷地感恩和反觀。”周榮池告訴記者,“我們心里非常明白,每一朵花開都要感謝土地,我們的每一筆書寫其實都是大地自己的抒情,作為現場的見證者和觀察者,我們最多也就是一名虔誠而深情的記錄者。”
通訊員 孔令玲 記者 王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