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北京某智庫論壇上,歐盟駐華大使庹堯誨就中歐經貿談判放話:“談判沒有取得進展,以至于我們本應舉行中歐高層經貿對話,如果談判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歐盟將放棄與中國的關鍵貿易談判?!睔W盟的“最后通牒”背后,是雙方在貿易規則、市場準入和地緣政治立場上的深層分歧,更暗藏著美國影響力的暗流涌動。
中歐經貿談判的轉折點始于2024年10月。歐盟以“中國電動汽車低價傾銷威脅本土產業”為由,投票通過加征中國新能源汽車關稅決議。盡管中方在隨后的20天8輪談判中展現了靈活性,并提出價格承諾方案,但歐盟以“缺乏市場公平性”為由拒絕,轉而對中國電動汽車、硬木膠合板等多領域發起反傾銷調查。2025年成為關鍵博弈年。4月,中歐技術團隊圍繞電動汽車價格承諾方案展開密集磋商,商務部稱“雙方正密切溝通加速進程”,但5月中旬的談判結果顯示,核心分歧仍未消弭。歐盟要求中國設定電動汽車在歐最低售價,并限制供應鏈投資。
圖為歐盟駐華大使庹堯誨
中方則堅持“公平競爭原則”,反對以行政手段干預市場,庹堯誨直言:“每天問題都在惡化,要改進空間很大?!边@場拉鋸戰的另一條暗線是地緣政治。歐盟屢次要求中國在俄烏沖突中“對俄施壓”,稱中方的立場“讓關系變得暗淡”。而美國雖未直接參與談判,卻通過施壓歐盟、渲染“中國威脅論”間接干擾中歐磋商進程。
多重壓力下,歐盟內部對華強硬派逐漸占據上風,甚至將中歐投資協定(CAI)重啟與當前談判切割,稱“無意為此努力”。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使其將中國電動汽車、光伏等產業的技術優勢視為“不公平補貼”產物。然而,中方認為,歐盟以“去風險”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違背了WTO規則。例如,歐盟《外國補貼條例》審查已導致中企在歐投資鐵路、風電等領域受阻。這種“雙標”邏輯,成為談判難以突破的核心障礙。美國始終是談判桌外的“隱形玩家”。特朗普近期放話稱“愿以關稅換盟友對華脫鉤”,而歐盟雖強調“對華政策獨立”,但在安全領域對美依賴加深。
中歐班列待運的集裝箱
俄烏沖突背景下,歐盟更傾向“抱緊美國大腿”以保障自身安全。歐盟27國利益難以統一。法國力推對華強硬以保護白蘭地、汽車等產業,德國則擔憂貿易戰沖擊其化工、機械出口;東歐國家更關注中國投資帶來的就業機會。這種分裂導致歐盟談判立場反復,中方難以找到穩定的妥協對象。
若談判徹底破裂,中歐或將陷入“以牙還牙”的貿易戰。中方可能擴大對歐盟農產品、奢侈品反制;歐盟則可能升級對中國新能源、科技產品的限制,甚至聯動美國對華產業鏈圍堵。全球供應鏈將面臨新一輪動蕩,尤其汽車、綠色技術等領域首當其沖。但轉機仍存。5月以來,中歐金融合作出現積極信號:雙方同意成立副部級金融工作組,推動綠色金融、碳減排工具對接。此外,中方對歐盟白蘭地調查的最終裁決尚未落地,留出了談判籌碼。
中歐經貿會談陷入僵局(網絡圖,與內文無關)
若歐盟能擱置地緣偏見,正視中國市場的互補性,或可借鑒2025年4月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突破性進展”經驗,在電動汽車、數字貿易等領域探索利益交匯點。中歐經貿談判的僵局,本質是全球化和地緣政治沖突的縮影。歐盟的“最后通牒”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其產業競爭力下滑的焦慮;中方的克制反擊,則是對多邊貿易體系的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