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在鴨綠江至清川江上空的早期空戰中,起初一直以為在“米格走廊”與之對戰的飛行員來自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
直到蘇聯空軍飛行員葉夫根尼·斯捷利馬赫上尉駕駛的米格—15被擊落,跳傘降落在美軍占領區,為避免被俘開槍自殺后,美軍這才知道,蘇聯空軍其實早已經來到了朝鮮戰場上。
世界上第一款噴氣式戰斗機,是1942年7月27日,德國研制成功的ME262型戰斗機。該型戰機以850千米/小時的速度輕松打破了活塞式螺旋槳飛機的性能極限,使空戰進入到另一個嶄新的時代。
至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雖然朝鮮上空仍然活躍著各型活塞式螺旋槳飛機,但交戰雙方都各自擁有了作為己方主力的噴氣式戰斗機,其中就包括蘇制米格—15、美制F—80、F—86,以及英制F2H吸血鬼戰斗機。
1951年4月12日,美軍第19轟炸機聯隊的36架B—29轟炸機在30架F—80戰斗機的護航下,氣勢洶洶地直撲鴨綠江。其目的,就是為了截斷志愿軍后勤物資輸送的大動脈,執行轟炸鴨綠江鐵路大橋的任務。
美軍的B—29轟炸機,又稱“超級空中堡壘”,是一款4發螺旋槳式重型轟炸機,其最大升限10241米,最大時速574千米/小時,最大載彈量9072千克,最大航程達9010千米。
編隊飛行時,B—29大機群由每架飛機上的12挺12.7毫米機槍組成的密不透風的火力網,曾讓德軍和日軍的戰斗機飛行員嘗盡了苦頭。
在噴氣式飛機還沒有大批量出現在戰場上的那個年代,B—29重型轟炸機從1940年至1950年曾雄霸藍天長達10年之久。
著名的“李梅燒烤”火燒東京的是它,攜帶原子彈為廣島和長崎“送溫暖”的也是它,這次飛臨鴨綠江畔的,還是它!
而為它護航的F—80,是美軍第一款大量服役的單發噴氣式戰斗機。其13700米的實用升限,每小時932千米的航速,以及6挺50口徑機槍、8枚5英寸火箭彈、2000磅炸彈的武器載荷,在蘇制米格—15出現前,在空中從未有過對手。
有些武器的出現,就是為了改變人類對戰爭的認知,蘇制米格—15就是這類武器。
盡管米格—15與F—80屬于同時代戰機,但米格—15的出現,仍然讓美軍飛行員領教了什么叫作“高、快、狠”!
美軍B—29轟炸機編隊,很快就被設在丹東的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的雷達捕捉到了信號。
駐扎在丹東的蘇聯第64殲擊航空兵軍軍長羅波夫中將命令,第324殲擊航空兵師的60架米格—15戰機緊急升空迎敵。
早在1950年11月開始,分批進駐鞍山、丹東等機場的蘇聯第64殲擊航空兵軍參戰前,所有飛行員都被蘇聯軍方鄭重告之:
“不準在海面飛行,不準進入距離戰線100公里以外的地區,不準在美軍控制地區飛行,不準攻擊美國海軍艦艇,不準追擊被擊傷或油料即將耗盡的敵機,飛行的最南端限制在平壤至元山一線的北緯39度線附近。一旦被擊落,蘇聯政府將不會承認其蘇聯軍人身份。”
所以,當60名蘇軍飛行員升空迎戰美機時,他們接到的命令里面還有一條重要指示——作戰區域不得越過臨津江南岸。
當蘇軍的米格—15戰機從最高升限15000米處俯沖下來,以超過每小時1000公里的時速對美軍機群發起攻擊時,美軍F—80飛行員們盡管把油門推到頂,仍然無法擺脫米格—15的“十字”瞄具,一架接一架的燦如流星般墜落。
而笨拙的B—29機群面對米格—15由上而下的俯沖攻擊,瞬間就被沖散,像靶機一樣地暴露在米格—15機腹下的37毫米機炮火力之下……
天空中頃刻之間綻放出上百朵像蒲公英似的降落傘,每架B—29有機組成員12人,被我中朝軍隊在地面上俘獲的美軍機組人員足足有100余名。
這還不包括被米格飛機37毫米機炮凌空打爆,未來得及跳出飛機的陣亡者。
這場空戰足足打了40分鐘,直到剩下的美機逃過臨津江,蘇軍飛行員奉命不許追擊,才告結束。
此役,蘇軍第324殲擊航空兵師60架米格—15戰斗機一共擊落美軍B—29轟炸機16架,F—80戰斗機4架,而米格—15則無一損傷。
1951年4月12日這天的空戰,至今仍被美國空軍稱為“災難日”。
美軍第19轟炸機聯隊用一貫的“春秋筆法”如此記錄戰史:
“被擊落3架,7架迫降損毀,6架機械故障墜毀。”
總之,只要是掉在臨津江以南的飛機,統統“都不是擊落”,全是“機械故障”所致。
與遠東空軍司令奧托·威蘭中將一向不睦的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中將嘲笑道:
“英勇的一戰,第19轟炸機聯隊化身傘兵,毫無畏懼地空降在敵軍戰線后方。”
此戰之后,第19轟炸機聯隊直至10月初都沒有出過任何戰斗任務。
所有轟炸計劃全部改由F—80戰斗機執行,用F—80機上那6挺50口徑機槍、8枚5英寸火箭彈,以及機腹下的2000磅炸彈代替B—29的9噸彈雨,致其轟炸效果大打折扣。
1951年秋,隨著美軍發動的“秋季攻勢”,在地面上打不贏志愿軍的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中將,把鍋甩給了空軍。
范弗里特列出一個公式:
前線志愿軍每天糧彈所需=3列火車頭x50節車皮
要想扼止住志愿軍每天150節車皮的后勤運輸,單憑F—80機腹下的2000磅炸彈,根本無法辦到。
美軍空軍參謀長范登堡上將、太平洋戰區戰略空軍參謀長李梅上將,兩人拿著范弗里特中將遞來的,寫著算術公式的小紙條算來算去,最后得出結論:
如果能以“空中絞殺戰”這一方式徹底摧毀中國軍隊的鐵路運輸線,那么中國軍隊每天150節車皮的后勤運輸,就將變為載重5噸的1800輛卡車的公路運輸。
而沿途如此漫長且破爛不堪的公路,更加有利于“聯合國軍”空軍戰機的轟炸。
于是,范登堡和李梅一合計,決定再次啟用B—29重型轟炸機對志愿軍后方鐵路運輸線進行轟炸,迫其改為公路運輸。
不同的是,這一次為B—29轟炸機護航的飛機,由F—80改為F—86戰斗機。
F—86戰斗機又名“佩刀”,它是世界上第一款裝備空對空導彈,且能在平飛狀態下超音速執行作戰任務的戰斗機。
F-86戰斗機的機載武器還包括6挺勃朗寧M2HB12.7毫米機槍,這6挺機槍的特殊射界能夠使子彈在射出后于離機首1000尺匯集于一點,毀傷效果極其恐怖。
另外,F—86還可以攜帶908公斤炸彈或8支5寸127 毫米無導向火箭。
范登堡和李梅認為,將F—86用于與米格—15的對戰,應該能夠略勝一籌。
但是,當時美軍裝備的F—86很少,不可能每次行動都能夠安排數十架次為轟炸機護航。
怎么辦呢?
李梅想出了一個行之有效的笨辦法,那就是,每次為B—29轟炸機護航的時候,用少量的F—86前出清空空域。而貼身為B—29護航的任務,則交給F—80或F—84來執行。
李梅計劃以性能優異的F—86為轟炸機編隊開路,一旦遇上米格—15則全力與之纏斗,以消耗戰術耗光米格—15的油料,使其無法對F—86身后的B—29轟炸機群實施攻擊。
而一旦米格—15返航,F—86也即刻飛返基地加油,剩下的行程則交給F—80或F—84來執行護航任務。F—86加完油后再飛到預定空域等待轟炸機群返航,用同樣的方式護送編隊安全返回基地。
起初,李梅的這個“笨辦法”相當管用,每次擔負截擊美機任務的蘇軍米格—15與F—86纏斗之后,油料幾乎耗盡,只得返航。
而此時的B—29機群在F—80或F—84的護航下大搖大擺地闖進我方空域實施轟炸,除了地面高炮部隊偶爾造成一些威脅之外,美機簡直如入無人之境,對我軍后方鐵路運輸線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但是,經過二戰鍛煉的蘇聯空軍極擅總結經驗教訓。第64殲擊航空兵軍殲擊機師師長巴什蓋維奇少將親自升空作戰,幾次戰斗下來,很快就找到了F—86的軟肋。
巴什蓋維奇少將在熟悉了美軍飛機出動的機型和活動規律之后,發現美軍轟炸機編隊存在著兩大短板。
其一、F—86每次作戰時都不敢扔掉機翼下的兩個副油箱,這就極大地限制了F—86本身優異的機動性無法發揮,使其很多戰術動作做不出來。
這就說明F—86一定是個“小短腿”,它的最大航程不會超過1200公里。
其二、B—29是活塞式螺旋槳飛機,而為它貼身護航的F—80或F—84是噴氣式飛機,這就造成高速噴氣式戰斗機不可能長時間用低速與B—29保持空中編隊。而隊形一旦出現混亂,米格—15就非常容易對其進行攻擊。
同時,F—80或F—84在性能上與米格—15差距明顯,如同F—86一樣的“小短腿”。
美軍有了上述兩大短板,首先就決定了F—86的空戰時長不會超過20分鐘。一旦超過,它就沒有足夠的油料返航。
其次,空戰區域位于鴨綠江畔,臨近我軍安東機場,米格—15的滯空時間因此可達40分鐘,比F—86多出了一倍的時間。且敵機在不敢拋掉副油箱的情況下,整體性能及各項指標均不如米格—15優異。
因此,蘇軍制定了新的空戰戰術。
1951年10月初,由于美軍第19轟炸機聯隊在半年前的那場空戰中被打出了陰影,整個聯隊大多數機組成員的心理建設被美軍軍醫評估為“不適宜參加戰斗”。
無奈之下,美軍太平洋戰區戰略空軍參謀長李梅只得從美國本土把第307轟炸機聯隊的9架B—29調到了朝鮮戰場,與第19轟炸機聯隊為數不多的“適宜參加戰斗者”混編,執行臨時轟炸任務。
1951年10月23日,第307轟炸機聯隊與第19轟炸機聯隊混編的9架B—29轟炸機飛赴清川江執行轟炸志愿軍鐵路交通線的任務。
機群剛剛飛過濟州島便遭遇惡劣天氣,只能將目視轟炸改為由地面電臺導航轟炸。
由地面電臺導航轟炸存在一大弊端,那就是機群必須放棄靈活的機動性,只能機械的由地面電臺利用復雜的三角函數計算而規劃出來的航線進行飛行。
這就要求轟炸機編隊在到達目標上空前,必須始終沿著這一規劃的航線飛行,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必須勻速且不能偏離一絲一毫航線,否則就無法抵達準確的轟炸位置。
這樣一來就耽擱了時間,原定在清川江南岸上空與B—29會合的F—86、F—80機群按時到達會合點后,卻沒有見到9架B—29轟炸機。
F—86、F—80只得滯空等待,不停盤旋。20分鐘后,就在F—86、F—80的油料幾乎只夠返航所用之時,B—29編隊終于出現了,而蘇聯空軍第303殲擊機師第196團的12架米格—15也從云端俯沖下來,突然出現在美機眼前。
原來,美機與地面的無線電通話,從濟州島上空開始就一直被蘇軍電臺偵聽,并按美軍預設航線提前在會合點美機上空2000米處設伏。
此時,油料即將耗盡的F—86、F—80不敢與米格—15纏斗,丟下9架B—29便加速折返。
如此一來,半年前的“412災難日”再次上演,9架B—29被12架米格—15當場擊落3架,重傷6架,其中又有3架在迫降時墜毀,僅有3架帶著滿身的彈洞搖搖欲墜地飛回了基地。
若不是蘇軍飛行員奉命不準飛越清川江南岸,否則,這3架B—29根本就不可能僥幸逃回去。
順便提一嘴,為這9架B—29擔任護航任務的第51殲擊機聯隊的20余架分毫無損的F—86、F—80飛回基地后,飛行員迅速被安排送回國內。
因為,第19、第307轟炸機聯隊僥幸逃回來的3架轟炸機一落地,30余名機組成員立馬拿著手槍,坐著吉普車沖進第51殲擊機聯隊,他們要找護航戰斗機飛行員拼命……
第19、第307轟炸機聯隊的機組成員尋不到戰斗機飛行員,便拿著通話錄音把官司打到了空軍參謀長范登堡那里。
B—29轟炸機編隊:約翰A(F—86的空中呼號,約翰B為F—80的空中呼號),趕緊擋住米格機,它沖我們來了。
F—86護航機編隊:我們沒有燃料了,你們得靠自己了,祝你們好運!
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把錄音轉給了太平洋戰區戰略空軍參謀長李梅,李梅聽完錄音后從東京飛到朝鮮,親自跑到第51殲擊機聯隊。
李梅將第51殲擊機聯隊的飛行員集合起來后,指著鼻子地罵道:
“第51殲擊機聯隊是一群狗x養的懦夫”!
從此,這條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的空中攔截網,被美國空軍命名為“米格走廊”。
美軍在早期的空戰中,一直認為“米格走廊”的飛行員來自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直到蘇聯空軍飛行員葉夫根尼·斯捷利馬赫上尉駕駛的米格—15被擊落,跳傘降落在美軍占領區,為避免被俘開槍自殺后,美軍才知道了蘇聯空軍早就已經來到了朝鮮戰場上。
戰后,葉夫根尼·斯捷利馬赫上尉被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追授“蘇聯英雄”稱號。
至1951年12月底,蘇聯空軍在鴨綠江至清川江上空區域的攔截成功率達到了87%以上,美國遠東空軍司令部不得不下令禁止B—29轟炸機進入這一區域執行轟炸任務。
戰后,蘇聯政府統計:
朝鮮戰爭期間,蘇軍有12個航空兵師和高炮部隊約72000人參戰,總共出動63000余架次,進行了1400余次空戰,共有20820名飛行員參加過戰斗飛行,總計擊落美機1300余架。
蘇軍損失飛機345架,200多名飛行員在戰斗中陣亡。
在東北旅順蘇軍烈士陵園有202座蘇軍飛行員的墓碑,他們犧牲的時間是1950年至1953年之間。
一級戰斗英雄,前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在《我的戰斗生涯》一書中寫道:
“戰爭初期,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后來的大機群作戰,仍由蘇聯空軍唱主角,中國人民志愿軍協同其完成作戰任務。
沒有蘇聯空軍的大力支持,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就不會發展得那么快,志愿軍空軍也很難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
本文資料引自——
林曉光著《朝鮮戰爭中的蘇聯空軍》
王海著《我的戰斗生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