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落的屋頂完全沒有京西“石板房”的特點。
德裔女攝影師海達·莫理循,1933年到中國擔任照相館經理,在北京居住了13年,拍攝了5000多張照片,被中國人親切地稱為小莫。在她的影像集《遺失的部落》中,記錄了大量北京遠郊原住民的生產、生活細節。相冊備注中,她說這個“遺失的部落”位于京西香山腳下,是17世紀李自成叛軍的后裔,他們被強制定居在這里,直到1936年她到訪時,仍是如此。
但仔細觀察照片中的風土民情,就可發現,無論從照片所記錄的地貌還是建筑風格,都與京西香山腳下有明顯差異。相冊中,人物的容貌、服飾、民俗特點也與她同年在妙峰山沿途所拍攝的京西子民相差甚遠。很顯然,這個“遺失的部落”應該在大西山中更偏遠的地方。
由于這個影像集中收錄的照片多為特寫,為數不多的人文景觀就成了確認路線和位置的關鍵。參考照片編號和內容,小莫是在游覽過元代古剎黑龍潭龍神廟、圣米石塘文物群之后,才到達這個民風迥異的村落。村落中,京西門頭溝、房山獨有的用石板代替瓦片修建的房屋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外觀規整的瓦壟。參考照片編號,小莫相冊中所記錄的制香作坊應該位于北京西南。參考建筑風格,這個村落應該地處房山區大石河流域以西更為閉塞的深山區。
小莫去往村落途中,大龍門敵臺保存還很完整。
再深入研究就不容易了,好在這批照片中出現了一處很明顯的地標——長城敵臺和古堡。參考同批照片中同時出現的大龍門古堡、早已消失的大龍門敵臺,結合地貌,加上原照片中音節標記錯誤的威妥瑪拼音“Ts'a-ho Village”,可以斷定,這個“遺失的部落”就是位于大西山腳下的岔河村。
1936年夏季,這位充滿朝氣的年輕攝影師乘火車至平漢鐵路坨里支線的終點站坨里村,隨后與隨從一起改乘騾馬沿蜿蜒的大石河谷進山,在游歷了沿線的黑龍潭、圣米石塘后,一行人沿著山路下山,經過桑園村和明清時期重要關隘大龍門后,抵達了這個“遺失的部落”。
制香的“原料庫房”,作坊伙計正在把松柏枝條破碎成小塊。
在村落中,她見到了與京郊子民完全不同的生活習慣、民俗現象,并參觀了以制香為生的家庭作坊。盡管遠離京城、地處深山,但面對帶著照相機的異國姑娘,這些原住民并沒有表現出驚慌失措,反而把最為淳樸自然的一面展現在了取景器中,讓小莫生動全面地記錄了村落制香的全過程。
離開岔河村,小莫一行沿著拒馬河河谷踏上回京的道路。此后,由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小莫拍攝的北京遠郊題材照片明顯減少。
經過揀選之后,借助簡單機械,對原料進一步研磨。
完成研磨之后,將原料與水按比例混合,隨后壓制成型。
場院里,正在晾曬的半成品。
半成品成型之后,脫模成塊。
香晾干后,按照統一規格進行分揀、包裝。兩個人圍著炕桌盤腿而坐,鋪蓋被堆在窗臺邊。照片中的“童工”如果還在世,應該還不過百歲。
這些包裝完整的香包,也許會被運到附近的寺廟,甚至更遠些的云居寺、五臺山。
文 | 馬志璞
圖 |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 海達·莫理循
編輯 | 孫文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