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涉及酒類知識,瀏覽前請確保您已滿21周歲;請理性飲酒,未成年人請勿飲酒。
煙花就這么每年一次地照亮了每個人心中真正的想法,也照出了每個人的真實身份。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煙花》
01/
關于煙花的珍貴記憶
關于煙花,挪威作家克瑙斯高在寫給未出生女兒的書《在冬天》里這么說道——
每年跨年放煙花的那二十分鐘里,充滿了快樂和力量。“煙花的圖像畫在我們的頭頂,畫在這個世界之上的一個世界里,這被美麗和財富所堆疊的時刻并不是幻覺,它代表了一個真實的訊息,原來我們的生活也可以如此絢麗。”
而在我心目中,煙花意味著快樂和相聚。
這兩年,我連續收獲了兩段關于煙花的珍貴記憶。
去年是和幾位老朋友,以帶著小朋友放煙花的名義,跑去郊外放了一陣。結果小朋友們有些害怕不敢接近,大人們放得不亦樂乎,只恨買少了。幾個月后,其中一家人移居了國外,不知以后還會不會再有這樣的相聚。
今年跨年,家里長輩邀請去香港看音樂會,接著看了維多利亞海港的跨年煙花——這個“順道”的行為,成了今年至今最開心的一件事。
說起來,這過程還有一點點曲折。
看演出的地點在香港文化中心,出來的時候,發現街上已經滿是人群,海港城一帶的街道早已封閉,且被分隔成多個區域。那些有經驗的人,早早占好了位置,等著零點的來臨。人山人海,那架勢比我去過的任何一個大型演唱會都要熱鬧。
原本考慮到和家人長輩一起,不想太晚太擁擠,我們沒有提想看煙花,沒想到吃夜宵的時候,長輩惦記著這事。向店長詢問看煙花的地方,意料之內都滿了。吃完夜宵11點,在回長輩家路上,他說有個地方,也許可以去瞧一瞧。到了后發現,原來是麗思卡爾頓酒店的門口。那里地勢很高,維多利亞海港盡收眼底,并且,還沒什么人。
零點將近,酒店門前的人多了一些,但依然不擁擠。本來說不確定要不要一起看煙花的長輩,回家拿來了他的三腳架和相機……
現在想想,要不是這位長輩,那天我們也許就不看煙花了——因為本身也不愛扎堆人群,并且覺得以后還有機會——但其實有很多事情,都是因為覺得以后還有機會,最后就沒了以后,于是少了珍貴的記憶。這位長輩是個榜樣,某些方面,他比我更有行動力,也更有對事物的熱情。得向他學習。
跨年的煙花說是12分鐘,但第一束煙花升上夜空的時候,也許每個人都不再留意時長了,而是沉浸在了每個瞬間,那種絢爛就如克瑙斯高所說的一樣,既真實,又夢幻。
煙花從升空的瞬間就開始對抗地心引力,直至綻開還在向宇宙漂移,這種執拗讓你也變得輕盈了起來,牽動了你嘴角的笑意。那些煙花是不尋常之物,不只是沖破了夜空,也沖破了時間。它似乎讓一切都變得有意義。
我用手機拍了一段煙花的視頻,發在了社交媒體上,附以新年祝福。
相聚、分享,煙花的意義,生活的意義。
02/
一瓶有煙花圖案的威士忌
幾天之前,我收到了一瓶麥卡倫威士忌,新版的煥新系列。
巧的是,它的禮盒上也有煙花的圖案。
我發現我生活中時常發生這樣的巧事,某些事物會在短時間之內密集地以不同形態出現,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之類。這種巧合會點亮一下日常,像是讓普通的日子有了一點藝術化。我有時候會跟人開玩笑說,這是神靈在向你眨眼睛。
麥卡倫的這個煥新系列,英文名字我很喜歡,叫“A Night On Earth”,地球之夜,和賈木許的那部電影同名。這個系列的威士忌,是專為辭舊迎新的節日而推出。
在此之前,煥新系列第一款找了日裔的法國畫家埃里卡·多恩(Erica Dorn)來設計包裝,《布達佩斯大飯店》和《犬之島》的主要的視覺和平面就是她做的,之前《法蘭西特派》海報的排版設計,也是她。
說起來,其實麥卡倫一直都是像對待藝術品一樣制造威士忌,不僅是對酒液的考究程度,從內到外連包裝也極具心意,時常會找全球各地的藝術家來進行合作設計。
就在剛才,我還偶然發現,我喜歡的后搖樂隊Mogwai居然在前年和麥卡倫合作過,是為了那支歷史悠久的81年限量版「The Reach」,還專門寫了首歌,就叫《The Reach》,還挺好聽——因為喜歡音樂,所以我看到這條信息眼前一亮,哈哈。
而今年煥新系列推出了第二款,是找了多媒體藝術家Nini Sum合作。
Nini Sum對絲網印刷很有研究,她和德國藝術家Gregor Koerting在上海共同創立了國內首家獨立絲網印刷工作室 IdleBeats。但除了絲網印刷,Nini Sum的創作還涉及混合媒介藝術、壁畫和公共藝術,等等。
麥卡倫煥新系列的新作全稱——麥卡倫煥新·心藝,The Journey。
“The Journey”這個詞我也很喜歡,我將之理解為“旅程”。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也許它也可以理解成“歸途”。它既有地理位置的變換之意,又有心靈的變遷。我們常年在外的人,情感上是把“家”帶在身邊,而到了過年過節,才會回到現實世界的家鄉。同樣的,跟長輩和家人關系,也是一段旅程。從互相覺得有代溝,到更懂得講述和傾聽,理解和包容。
Nini Sum的禮盒設計,正是以甜蜜的春節回憶為靈感。
她為麥卡倫煥新·心藝設計了一個三層的禮盒。層層套套,每一層都是一個場景:
包裝第一層,夜空中絢爛的煙花,與樹木和山嶺交相呼應;
第二層描繪了一幅都市景象,仿佛在演繹節日期間人們踏上歸途的忙碌;
第三層光彩溫柔,屋檐下的燈籠已經亮起,那是人們期待回家,而家人早已等候的心境。
打開這個禮盒的過程,像是剝洋蔥,又像是開套娃,有意思。
我最喜歡的,還是最外面那一層里的煙花圖案——也許是因為今年看了跨年煙花的原因,并且是和家人長輩一起看的,于是倍感難得。
這個煙花之夜,是一份祝福,也是我今年很特別的“地球之夜”。
03/
是生活的藝術,也是藝術的生活
再過幾天,我就也回家過年了。
回想起來,這些年我跟家人的關系有了一些變化。
拿我媽來說,以往,她覺得我就是個書呆子——雖然有開玩笑的成分——成天抱著個書,還買了那么多看不完的書。但總之我能感覺到,她希望我能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安心成家,過不用太操心的日子。
也許這種變化是在我開始做自媒體之后慢慢發生的。好像也是在某個春節期間,我跟她說起我的旅行經歷。印象最深的,是說在倫敦看羅斯科的畫兒,還有話劇。
我媽對我所說的不置可否,但她一直在微笑聽。于是我就講得更起勁,聊了更多別的。
其實我也明白,她對我所熱衷的那些東西,藝術、文學、音樂之類的,依然不甚了了——甚至現在問起那次跟她聊羅斯科的事,她可能都不記得。但那次我們彼此的耐心創造了一個可能,我們可以更多了解一點彼此——互相作為獨立的個體,而不只是一層家人的身份。
而話說回來,我對藝術的了解,又比我媽多多少或者深多少呢?她可能只是不太擅長用言語表達罷了。
也許對我和我媽這樣的普通人來說,藝術一方面固然在殿堂之上,另一方面,它也是跟柴米油鹽一樣,是我們聊天的話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那之后,我更多地跟她聊我去過的地方,見過的有趣的人,看過的有意思的物件,用過的好東西之類的——特別是美酒,她有時候會試一下,還會評價下我說得對不對。她也更多地開始跟我聊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當然,還不至于到她跟她姐妹們的程度。
所以這回的麥卡倫煥新·心藝,我當然也要跟她分享一下。
其實此前就跟她介紹過麥卡倫是個很有意思的品牌,有很多藝術合作。
這回這個漂亮的禮盒,我回頭給她看的時候,想問問她,在她眼里都看到了什么,是不是跟我所看的以及所想到的一樣。
而酒的風味,我該怎么跟她說呢?
麥卡倫煥新·心藝,其酒液由歐洲和美國雪莉橡木桶和美國波本桶,以完美比例平衡混合而成。每一口都如品味藝術般非凡。
聞香,是烤橡木、椰香米糕,麥卡倫標志的柑橘類水果、香草氣息;口感,檸檬和青檸的清新,交織奶油香草蛋糕的香甜,還有烤椰子的芬芳;尾韻,帶有甘甜的烤橡木和香草風味……
停——
這樣她大概會聽不懂。
也許Nini Sum對春節食物的記憶是個好辦法。
她說這款酒的風味,喚起的是甜蜜的春節回憶。香氣讓人想起上海裝飾明亮的街道上賣爆米花的小販推車里散發的烤橡木的味道,威士忌里夾帶的堅果香氣,就如同Nini和家人熱熱鬧鬧過節時享用的葵花籽的風味一般。
爆米花、葵花籽,這些媽媽熟啊。哈哈。
爆米花其實也是我的春節記憶,以前是那種手搖式的,“嘭——”的一聲,代表爆米花出爐了。還有炒栗子,各種果仁……已經能想象到了,春節時我們喝的是杯中的麥卡倫,分享的是又一年的經歷,彼此的美好回憶和歡聚的心藝。
麥卡倫煥新·心藝是一份實實在在的可以給家人摯友的禮物,也是跟跨年我看的那場煙花一樣,是一份祝福。
我們將真心浸潤在新年之中,真誠地分享和傳遞,
也許就已經多少掌握了生活的藝術。
希望以后,能用“新年心藝家”的視角,發現更多生活中的“煙花”,
每年春節,也都能享用到麥卡倫這樣的美酒,
和家人一起,和愛的人一起。
關注麥卡倫微信公眾號
探索更多麥卡倫的風味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