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頂級專家,被譽為“黃土之父”的劉東生院士,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劉東生院士不僅在環境科學的研究上碩果累累,同時也培養了大批中國環境地質學領域的大批精英。其中,他的“大弟子”安芷生,是中國環境地質學的代表人物,由陜西省提名成為202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候選人。
202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候選人
安芷生院士在劉東生的得意門生,在劉東生的指導下,成就了中國環境地質學的另一座高峰。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的研究,并卓有建樹。
那么,安芷生究竟何德何能,成為能夠與李東生相提并論的科學大家呢?
安芷生院士
從一而終,結緣環境地質學
出生于1941年的安芷生,今年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他與環境地質學的結緣,起于一次偶然的機會,卻持續了一輩子。
小時候的安芷生,成績優異,在南京師范大學附中讀書的時候,一直是學校的“學霸”。然而,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他沒法進入大學讀書,高中畢業后就在南京一個汽車裝配廠打工。
曾經他也想過,或許這輩子就這樣平平凡凡地度過了。然而,命運不忍讓這個聰明的孩子埋沒了天賦,給了他一次機會。新成立的南京地質學院(后被并入南京大學地質系)面向社會招生,聰明的安芷生被選中了。時任院長趙鐸在開學典禮上的一番話,給了安芷生一顆定心丸:“我不看你們的家庭出身,在我們學校,學生都是平等的,希望你們好好學習,成為優秀學生?!?/p>
南京大學
安芷生本科畢業后,在南京大學的推薦下,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第四紀地質學,原因竟然是——這是南京大學地質學唯一能報考的方向。而他的導師,正是后來譽滿學術界的劉東生院士。
就這樣,安芷生成為劉東生的第一個研究生,他也正式開啟了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本來選擇地質學是很偶然的機會,安芷生卻在劉東生的影響下,“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地質學。
劉東生先生志在千里的豪邁氣度、細致嚴謹的治學精神、淡泊明志的人生態度,深深地影響了安芷生,激勵他堅定地走過了投身科研的數十個春秋,最終開拓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安芷生和劉東生(右)
刻苦鉆研,科研上卓有建樹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經常需要跑到全國各地不同地貌的地區去考察研究。從青山到雪域,從黃土到戈壁,安芷生跟隨劉東生踏遍了大江南北。他們曾頂著烈日穿越毛烏素沙漠,也曾迎著凜冽的寒風翻越過黃土高原,不管寒來暑往,刮風下雨,都無法阻擋安芷生對黃土研究的熱情。
在黃土高原考察的時候,經常會遇見漫天黃沙的情況,細細的黃土粉沙總是跑到嘴巴、眼睛、耳朵里。然而,越是這樣,越激發了安芷生等科研人員要探索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為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治理提供科學依據的斗志。
安芷生在實驗室
安芷生在地質學研究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第一個把第四紀磁性地層學引入中國,與盧演儔一起最早提出了黃土-古土壤序列的概念,重建了最近兩萬年以來中國環境變化圖景,更是系統地提出了黃土堆積演化模式及其與東亞環境演變乃至全球變化的關系。
他所出版的《黃土與環境》在國內外引發熱烈反響。他的研究成果,使得黃土和環境變化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熱門研究領域,中國黃土也成為與極地冰芯、深海沉積一并成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三大支柱。
迄今為止,安芷生已在Nature、Science、PNAS等國際頂尖雜志上發表論文20余篇,在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400余篇。從1996年至2007年,安芷生的研究論文在地球科學領域全球排名第16位,中國地球科學領域排名第1位,而他所領導的中國科學院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曾連續7次在國家評審中獲得“優秀”。
安芷生出席學術活動
培育新人,桃李芬芳滿天下
安芷生的成長歷程中,得到了老師劉東院士莫大的幫助。也正因如此,他深知人才傳承的重要性,在從事地質學研究的同時,也不遺余力培養優秀年輕學子。
安芷生除了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之外,還在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西北大學培養學生,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文治書院院長。
在他看來,地質學研究體系龐大,要練就扎實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從興趣出發,要為了發現科學真理而研究,絕不能急功近利。這是他一輩子從事地質學研究最深刻的體會:如果沒有濃厚的興趣,就無法走得長遠。
在安芷生的指導下,他的研究生都能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并堅持下去,他們當中許多人已經成為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領軍人才,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劉禹等等在內的2名院士和16名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西安交通大學
載譽無數,提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憑借在地質學上的諸多重大研究成果以及在人才培養上的累累碩果,安芷生載譽無數,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單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就曾獲得5項,也曾被授予陜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等榮譽。
如今,安芷生被提名202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實至名歸的。如果最終能夠獲獎,那么他與導師劉東生雙雙問鼎國內學術界最高榮譽的佳話,必定會流芳百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