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耕柱》篇:“上鄉人言兆之由曰:‘饗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於三國’。”
--九鼎三遷,白云隱喻著歷史變遷。浮云的倏忽來去、瞬息萬變,表達的是世事變幻無常、物是人非的滄桑感。是天志恒道堅定不移,人事名器卻變動不居。九鼎三遷,人事器物的歷史變遷,猶如白云一樣變幻與漂浮不定,如韋應物“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引物觀己,白云隱喻著過眼煙云。古人多以白云的飄浮不定、飄來蕩去來喻指游子的飄泊生活。如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甚至,吾等身居俗世,不免也是游子過客,人間富貴榮華,實乃如過眼煙云,原不足貴,如王維所言“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觀象出理,白云隱喻著超越歷史的抽象哲理。悠然飄動的白云,隱喻著有與無、大與小、存在與虛無,是與是者,恒定與變動的哲學關系。大自然奇妙的氣象,引人遐思,平靜而微妙的安撫著觀者的心靈,讓觀者在安詳沉思中領悟與探究天志恒道。正如《終南別業》中王維所言“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在行路的盡頭,正是觀云出理,仰望天志恒道的開始。
--居此望彼,“白云”寄寓著對此在的超越和對彼岸的仰望。正如《莊子-天地》篇所言:“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 至于帝鄉。”早在先秦時期,在諸子的語境之中,白云就曾隱喻著一種古老的上天信仰:超越俗世,仰望彼岸。這種古老的信仰一直潛藏在中國文化之中,如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當中國的詩人仰望天空,面對悠悠白云的時候,不由自主隱隱約約透露著一種來自文化潛意識里對此在的超越,和對彼岸的仰望。當崔顥說“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時候,這不僅僅是一種此在的游子之情,而是一種對彼岸的盼望。只是這種盼望乃是隱藏在詩歌之中,而非宗教之內。
正統道藏版《墨子》至今藏于北京白云觀。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