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的電動自行車引發火災事故,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各地又開始深刻吸取教訓,要集中治理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希望不要走“不講實際一刀切”的老路,更不要重復“一陣風”的治理風格。
什么是不講實際一刀切?
堅決制止電動自行車進樓確實可以完全杜絕南京住宅的類似火災,這是事實。但是,電動自行車作為絕大多數人的必備交通工具,充電的需求是巨大的,不允許進樓充電帶給所有人的影響不容忽視。在不解決充電問題的關鍵一環時,單方面強制執行必然阻力極大,引發矛盾。
汽車出行的居民也不要搖旗吶喊,好像禁止電動自行車入戶不會影響到自己,可是,當本該停在樓內的自行車都被清理到戶外,給本就車位緊張的居民區雪上加霜。
在沒有解決充電和存放的問題之前,一刀切的制止電動自行車進樓根本就是“曇花一現”,起不到根本作用。
安全管理不能一陣風
治理電動自行車入樓,這絕對不是第一次,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根源在于沒人能夠常態化的堅持管理制度。總是根據形勢緊緊松松,完全就是應付差事。假如遇到管理難度就會知難而退,那么這樣的治理行動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治理一陣風的根源是什么?難道在家充電的居民不知道危險嗎?他們當然知道。知道又能怎么樣?難道不騎電車嗎?肯定不現實!
假如大家放棄電動自行車,公共交通能夠承受的住嗎?假如大家都去開汽車,城市的道路能夠經得起考驗嗎?大家都換成自行車,通勤時間又如何保障呢?
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就單純的對電動自行車下手,真的合適嗎?
我想沒人真的是反對電動自行車禁止入樓的政策,只是面對無法接受的現實困難。假如能夠解決充電和存放的問題,沒有一個人原意將一個危險源放到自己的家中的。
要真正實現電動自行車不入樓的政策,不僅需要法律法規的支持,更需要解決充電和存放的問題。充電是電動車使用過程中的痛點,沒有合適的充電設施,用戶往往只能選擇帶著電池上樓充電,顯然這并不符合政策初衷。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積極推動建設電動車充電樁,覆蓋小區、公共停車場等各類場所,方便用戶在停車時進行充電。
另外,電動自行車的存放也是一大問題。小區和公共停車場往往沒有專門的停放區域,導致電動車亂停亂放,影響了美觀和通行秩序。因此,政府需要規劃并建設電動車停放點,合理規劃停車空間,制定相關管理制度,確保電動車有固定的存放位置,避免占用人行道和交通通道。
只有解決了充電和存放問題,才能讓電動自行車真正融入城市出行體系,讓更多人愿意選擇使用電動自行車代步。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完善相關設施和服務,讓電動自行車政策能夠真正落地,讓城市出行更加便利和環保。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早日破解這些難題,讓電動自行車政策不再“草草收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