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祿:
甘肅最初演“關公戲”的開拓者
陳嵐
在中國豐富多樣的傳統戲曲文化中,秦腔作為一種重要的地方戲劇形式,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陜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享有崇高的地位。秦腔流派眾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東路、西路、南路、北路以及中路的西安亂彈。東路秦腔以其保持傳統的唱腔風格而著稱,而西路則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發展。特別是中路秦腔,由于其廣泛的流行和快速的發展,藝人們在此平臺上競技獻藝,創造了許多受歡迎的新調,使得中路秦腔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已經成為秦腔的主流,也是現代觀眾最為熟悉和欣賞的“秦腔”。
在甘肅,秦腔同樣有著豐富的流派,其中以蘭州為中心的中路秦腔尤為突出,它覆蓋了從河西走廊到白銀和靖遠,再到岷縣和臨夏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的秦腔各有其特色和固定的觀眾群體,尤其是中路秦腔,已經成為甘肅秦腔的代表。中路秦腔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包括:首先是須生的表演,多數遵循“郗派”風格。郗德育(藝名“麻子紅”)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唱腔吸收了漢調二簧的特點,表演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影響深遠。其次是花臉行當,多數學習“耿家”風格。耿忠義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他的表演造型威武,注重做派和架架兒,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演員。最后是紅生戲的演出,紅生戲是指那些勾紅臉、性格剛毅的英雄人物,如關羽、趙匡胤等,其唱腔和表演都講究穩健和氣度。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肅靖遠縣西關老君廟的鐵鐘上,刻有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的秦腔劇目,其中包括了《古城會》《挑袍》《斬顏良》等關公戲,這比京劇演員程長庚、王鴻壽的演出要早得多,這也為秦腔紅生戲源于京劇的說法提供了的反證,為戲曲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資料。
而劉全祿在甘肅秦腔紅生戲的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一位才華橫溢且富有創造力的演員,對秦腔藝術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演藝生涯中,他不僅為古老的秦腔帶來了英武勇猛的雄風,還為紅生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全祿,1895年出生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是西北地區的著名武凈和紅生演員。他出自西安“榛苓社”,該社由張鳳朔、惠春波于1914年創辦,劉立杰(木匠紅)為業務負責人。后來,劉全祿等人在陜西同州(今大荔縣)演出時,被東府軍閥麻老九搶行接收,他們便留在當地演唱。馮玉祥部消滅麻老九后,原“榛苓社”的學生返回西安,但無人管束,只好自行搭班。劉全祿初工二花臉,在西安曾與李正敏合作演出《五典坡》,被觀眾譽為“活魏虎”。此后,他又到渭南、華縣、鳳翔一帶演出。1923年,他應邀到甘肅平涼“平樂社”搭班演唱,后任教練。他發現甘肅秦腔界無人唱紅生戲,便改行專唱關公。后來,他到蘭州的多個戲社搭班演出。1947年,西北王馬鴻魁酷愛秦腔,到蘭洲讓劉全祿給他唱關公戲。劉全祿不想給軍閥唱秦腔戲,推說蘭洲沒有好馬童、演不成戲。當聽說西安的王正秦能演,就派他的私人飛機把王正秦接到蘭洲,師徒二人密切合作、在蘭洲連演幾天關公戲(劉全祿演關公、王正秦演馬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他到河州、涼州、玉門一帶流浪賣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加入了玉門油礦秦劇團。經過“三改”(改戲、改人、制),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滿腔熱情地鉆研戲曲藝術并于20世紀60年代初被光榮地吸收為甘肅省秦劇團演員。
劉全祿是一位極具天賦和創新精神的戲曲演員。1933年,他初次來到蘭州,在“維新社”的舞臺上,為秦腔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注入了嶄新的活力。他的戲劇作品多為集體武戲,與陳居秦、張振武等知名武戲演員共同出演。在首演《出五關》中,劉全祿扮演的關羽威武勇猛,令所有對手望塵莫及。他的形象威武,武打場面火爆,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賞體驗。劉全祿是一位具有非凡創造力的藝術家,他擅長從京劇、山西梆子等劇種中汲取精華,使自己的表演風格獨樹一幟。王學秀老師曾于1964年有幸現場觀看他主演的《五典坡》中的魏虎時說:“無論是臉譜、服裝還是表演,都讓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他的戲劇表演注重神氣和大架子,同時融入了一種幽默感,讓觀眾在欣賞戲劇的過程中忍俊不禁。”劉全祿的表演大氣磅礴,他擅長將配角演繹得如同主角一般,使觀眾對他扮演的角色產生共鳴。在《五典坡》中,他扮演的魏虎硬生生地將配角演出了主角的氣勢,讓觀眾對他矚目不已,因此被譽為“活魏虎”。他的表演風格生活化,給人一種親切感和新鮮感,使觀眾在欣賞戲劇的過程中倍感愉悅。
劉全祿在紅生戲的演唱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深入研究《三國演義》,與合作伙伴一本一本地編寫劇本,盡管劇本初稿略顯粗糙,但卻極大地豐富了“關公戲”的劇目。劉全祿在唱腔方面勇于借鑒昆腔等精華,向京劇樂師虛心求教,熟練掌握了吹腔、昆腔、京劇的唱腔,甚至在核心唱段中創新性地融入了京劇唱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演出效果。在表演方面,劉全祿創造出一套生凈相結合的“紅生”表演程式。他經常到關公廟觀察研究關羽塑像的特點,結合自己高大的身材和威武的舞臺形象,在提袍、摟須、趟馬、舞刀等環節,巧妙地融合了生、凈表演程式,力求動作優雅、氣勢磅礴,展現出關羽穩重莊嚴、恃才傲物、武藝超群的大將風范。劉全祿在甘肅紅生戲領域取得了長達30多年的輝煌成就,其影響力遍布西北各地。觀眾們贊譽他為“活關公”,他的代表作品有《屯土山》《斬顏良》《誅文丑》《出五關》《古城會》《水淹七軍》等。在他之后,楊啟華、劉金榮、王超民、景樂民、祝慕民等演員紛紛效仿,競相演出“關公戲”,各具特色,而劉全祿則被譽為“甘肅紅生戲”的奠基人。
作者簡介:
陳嵐,女,撒拉族。大學本科,中共黨員。1993年畢業于西北民族學院,后分配到蘭州市秦劇團工作。1997年任辦公室副主任;2003任辦公室主任,2005年考入蘭州市副縣級后備干部人才庫,三級舞臺技師。2006年任蘭州戲曲劇院辦公室副主任;2007年調入“中國秦腔博物館籌備辦公室”工作。2020年6月年返回蘭州大劇院,從事蘭州戲曲劇院黨建、藝術資料搜集整理、宣傳以及舞美工作,2024年被聘為秦腔博物館專家顧問。
在工作之余專心進行戲劇學研究和評論工作,在報刊雜志媒體發表多部論文。其中發表于2008年《中國戲劇》及《中國文化報》上的《藏在深山人未識——關于古老劇種“麻布戲”調查報告》一文引起國內文化界關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麻布戲因此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首次考證出秦腔傳統劇目現存2335出,新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另外,對蘭州曲子戲的研究亦取得有關方面的重視。并于2017年被列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20年被甘肅省藝術研究所特聘參與“甘肅省戲曲文獻工程”的編寫工作。2023年出版個人專著《秦腔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