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航空流量,是一座城市經濟活力、對外吸引力的重要體現。
近年來,不少城市都提出了要打造國際航空樞紐的目標,一部分城市還在著力推進“第二機場”建設。
那么,在全球航空版圖上,各個城市的地位到底怎么樣?哪些城市的地位又發(fā)生了變化?
最近揭曉的一份涉及12座城市的名單,提供了一個權威性的參照。
01
2月28日,國新辦就交通運輸高質量發(fā)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舉行發(fā)布會。
會議明確,下一步要提升航空樞紐發(fā)展的能級。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點名了12座城市:
強化北京、上海、廣州三大樞紐機場的洲際連接能力和全球輻射能力,打造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
加快成都、深圳、昆明、西安、重慶、烏魯木齊、哈爾濱等區(qū)域復合型門戶航空樞紐建設;
穩(wěn)步推進鄂州等專業(yè)性航空貨運樞紐和鄭州等綜合性航空貨運樞紐建設。
從定位可以明顯看出,這12座城市,在航空綜合地位上分為三檔。
北京、上海、廣州,定位為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居首。
這絲毫不意外。因為無論從航空流量,還是從在全球航空版圖上的鏈接度看,它們都是第一梯隊的。
據披露,2020年前,北京、上海、廣州機場旅客吞吐量排名分列全球第2、第9和第11位。北京、上海還躋身全球10個年旅客吞吐量過億的城市之列。
緊隨之后的第二檔,有7個城市:成都、深圳、昆明、西安、重慶、烏魯木齊、哈爾濱。定位為區(qū)域復合型門戶航空樞紐。
若從航空流量看,前五個城市,應該都不意外。
根據2023年的數據,上海、北京、廣州之外,成都、深圳、重慶、昆明、西安,都進入了全國航空旅客吞吐量前八強。
02
但是,這次點名的順序,顯然并不完全是按照航空流量來的。
因為同期烏魯木齊、哈爾濱的旅客吞吐量都在前十名開外,哈爾濱更是在前二十名之外。而未被點名的杭州,則進入了前十。
那么,這背后到底有何玄機?
其實,這次點名的都是樞紐機場,顧名思義,流量只是一個方面,更要綜合考慮它在區(qū)域內的航空地位。
比如,烏魯木齊、哈爾濱在西北、東北,都算得上是重要的門戶型城市,并且,在對外連接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
相對來說,杭州在長三角航空版圖上的地位,則明顯無法與烏魯木齊和哈爾濱在各自區(qū)域內的地位相比。
其實,這次發(fā)布會上,還有一句話值得特別注意——強化一批區(qū)域航空樞紐面向特定區(qū)域的國際功能。
很大程度上,烏魯木齊、哈爾濱、昆明等,其實都可以歸入此列。
還可以參考的一個政策表述是,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fā)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曾明確指出,提高昆明、南寧、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等省會(首府)城市面向毗鄰國家的次區(qū)域合作支撐能力。
這些城市要提升上述能力,航空當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紐帶。
因此,也可以說,這次未被直接點名的南寧、蘭州、呼和浩特等,在航空樞紐建設上,也有望享受到相關政策的支持。
03
當然,相比前面的十座城市,處于第三檔的兩座城市,在定位上則更具特殊性。
鄂州:專業(yè)性航空貨運樞紐。
鄭州:綜合性航空貨運樞紐。
于2022年7月正式投運的鄂州花湖機場,是全球第四個,亞洲第一個、國內唯一的專業(yè)貨運樞紐機場。由此也就不難理解,鄂州作為12座城市中唯一的普通地級市能夠脫穎而出了。
如果說其他城市是靠流量和城市地位取勝,那么,鄂州則明顯是靠機場定位上的差異化取勝。
鄭州航空樞紐建設,則同樣側重于貨運——“貨運為先、國際為先、以干為先”。
數據顯示,鄭州機場貨運量由2013年的25萬噸增至2021年的70.5萬噸,穩(wěn)居全國第6位,躋身全球貨運機場40強——排名遠高于其旅客吞吐量。
此外,鄭州航空港是目前唯一一個由國家批復設立的國家級航空經濟發(fā)展先行區(qū)。同時,航空之于鄭州的經濟產業(yè)發(fā)展,確實堪稱是“關鍵先生”。
比如,鄭州航空港貢獻的進出口總額占河南全省的半壁江山。
這次鄭州以綜合性航空貨運樞紐的定位被單獨點名,意味著這方面的優(yōu)勢未來也將獲得更多的政策認可。
04
不過,城市格局在各個維度的洗牌,總是在不斷發(fā)生。航空領域也一樣。
與之前的航空樞紐建設名單相比,這次的12座城市格局,發(fā)生明顯變化。
2010年,民用航空局所確定的航空樞紐格局是:
北京、上海、廣州為中國三大門戶復合樞紐機場;
重慶、成都、武漢、鄭州、沈陽、西安、昆明、烏魯木齊為中國八大區(qū)域樞紐機場;
深圳、南京、杭州、青島、大連、長沙、廈門、哈爾濱、南昌、南寧、蘭州、呼和浩特為中國十二大干線機場。
對比可以發(fā)現,處于金字塔尖的門戶復合樞紐機場城市保持不變,依然是北京、上海、廣州,唯一的區(qū)別是定位上多了“全方位”的前綴。
第二梯隊由區(qū)域樞紐機場變?yōu)閰^(qū)域復合型門戶航空樞紐,入列城市則由8個變?yōu)?個。
其中,武漢、鄭州、沈陽出列,新增深圳、哈爾濱。
第三梯隊,這次只點名了鄂州、鄭州。
但上一次則是十二大干線機場:深圳、南京、杭州、青島、大連、長沙、廈門、哈爾濱、南昌、南寧、蘭州、呼和浩特。
考慮到此次公布的12座機場,并非源自正式的文件口徑,很可能是不完整的名單,所以目前還不能完整判斷到底哪些城市晉級,哪些城市地位下降了。
但就目前的情況看,深圳、哈爾濱的航空地位進一步提升,應該是大概率。
05
談到航空樞紐,就不得不提機場建設。
當前,國內正式通航的民用機場超過250個,并且還處于不斷增加的狀態(tài)。
如2023年就新通航機場6座:
湖南湘西邊城機場、河南安陽紅旗渠機場、四川南充閬中古城機場、山西朔州滋潤機場、西藏阿里普蘭機場、山東濟寧大安機場。
但彼此間的差異很大。
從流量看,旅客吞吐量超過千萬人次的不到40個,超過2000萬人次更是僅有20多個。而200萬級以下且有實際出港航班的機場,高達183座。
從規(guī)模等級看,居第一梯隊的4F機場,不到20座。
從區(qū)域分布看,新疆、內蒙古、四川、云南的機場數量在15座以上。
可以說,時至今日,機場已經成為絕大部分經濟大城的標配。
但也有一個罕見的例外——蘇州,成為全國GDP前20位、人口過千萬的城市中,唯一沒有機場的城市。
不止如此,擁有第二機場的城市也在增多。目前,北京、上海、成都都是雙大型樞紐機場運行。
此外,還有多座城市在謀劃建第二機場。如重慶、廣州、西安、鄭州、杭州、南京等。
但是在目前大背景下,第二機場建設的不確定性明顯上升。這也是區(qū)域格局調整的又一個變量因素。
其實,大型機場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從來不止是取決于一座城市自身的意愿和能力。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可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