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人口減少了208萬人,這一變化是適婚育齡者的無奈。
收入壓力大、時間精力不足、教育成本高:這些因素是育齡群體“不愿生”的三個主要原因。高成本的生活壓力,使得許多家庭在考慮生育時更加謹慎,擔心無法承擔額外的經濟負擔。用網友的話講就是“自己看不到希望,不愿讓孩子再重復一遍自己的人生”。
也正因此,年輕人的生育意愿降低: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養孩子的數量在逐漸下降,從2017年的1.76個降到2021年的1.64個。這種生育意愿的降低,反映了人們對于生育的態度和選擇發生了變化,不再像過去那樣積極。
年輕人婚育觀念顯著變化:時代在變化,觀念也在變化。十多年前30歲不結婚讓滿村人笑話,現在誰都無所謂。
還有個隱形的原因是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規模下降:"十三五"時期20-34歲生育旺盛期婦女年均減少340萬,2021年相比2020年減少了473萬。
人口減少是利是弊?從長遠來看,人口減少可能帶來一些積極的后果,但同時也伴隨著挑戰。
人口減少可以減輕就業壓力、房價壓力以及教育壓力,從而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房價和教育成本的降低則能減輕居民的負擔,提高消費能力。人口減少還可能促進城鎮化率的提高,因為更多的人將遷移到城市地區,這有助于推動城市化進程。
然而,人口總量的減少意味著未來潛在的人口紅利減少,這可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口結構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老年人口比例增加,進而增加養老保障體系的壓力。人口減少還可能會影響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社會活力,因為年輕人口是創新和活力的源泉。
從經濟角度來看,人口減少對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更為不利。
有效需求下降:人口負增長與人口老齡化可能導致有效需求下降,導致勞動力市場的萎縮,進而影響到消費需求和投資意愿。
儲蓄和資本積累減少:隨著勞動人口的減少,用于生產和消費的資金將相應減少,這可能會減緩經濟增長速度。
創新人才儲備不足:人口下降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儲備,這對于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至關重要。缺乏足夠的年輕人才儲備,可能會限制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
人口紅利消失:人口紅利指的是較低的人口增長率帶來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長率,這通常被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盡管勞動年齡人口的總規模仍然較大,但隨著人口減少,所謂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
看到人口紅利這個詞,內心五味雜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