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對于情侶來說是無比浪漫的一天,朋友圈里也充滿了“撒狗糧”的消息,但這時有的網友就靈機一動想到了新的“風口”,那就是在520當天“尋寶”。
其實雖然說好聽點是“尋寶”,實際上就是去富人區撿垃圾,不少人看到這里恐怕就皺眉了吧,但這還是有區別的,在這些富人區,當地居民隨手扔的東西還真就有不少好東西。
那這些網友找到什么了?網上所說的“拾荒”暴富是真的嗎?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內
城市“尋寶”熱潮
隨著520熱潮的過去,一種新的城市撿垃圾出現在了不少人的目光中,不過這和普通拾荒是不同的,他們這是要去到特定的區域,找到特定的目標。
并且這股風氣其實在最早并不是真的要去撿垃圾,只是為了烘托520當天的氣氛,至于參與者同樣大多不是我們傳統認知中的拾荒者,大多都是一些年輕人。
或者有些人來干這件事就是為了拍攝視頻,至于他們的“戰場”一般都是在富人區,或者是特定的小區。
而且這也能帶來一些好處,那就是在富人區一般都是比較干凈的,在加上520當天不少人會把花丟掉,這就讓即便是去撿垃圾也不會弄得特別臟。
至于為啥有人會這么干,其實和我們平常對有錢人的普遍認識是存在不小的聯系,畢竟比起普通人這些人的消費能力更強。
購買東西后可能很快就會換掉,或者出了新款直接就把舊的扔了,這樣的固有印象,就給這些“尋寶者”提供了機會。
當然要說是誰引領了這股風氣,那還是待是視頻創造者們,像是有的博主就把自己撿垃圾的過程做成短視頻放到了平臺上。
比如“一顆鹵蛋”這位博主就詳細記錄了自己在520晚上的收獲,像是什么腰部按摩儀,成色不錯的雨傘,還有充電寶。
這看著就像是在開盲盒一樣,只是這個盲盒變成了垃圾桶,隨著他視頻的發出,不少網友直接就“炸鍋”了,直呼這到底是真的嗎?應該是擺拍的吧。
可就是在不少人質疑時,一位網友直接站出來拍出了自己的“戰利品”,表示直接撿到了金鐲子,并且去驗過就是真的。
隨后不少人同樣曬出了自己撿到的東西,看起來都能值不少錢,最起碼不說用沒用過,品相還是不錯的。
現實是更多“就這?”
看熱鬧的人多,但真的被這“暴富傳說”勾得心癢癢,親自上陣實踐的也不少,確實有極少數幸運兒,真的撿到了還能用的平板電腦、名牌包包、電子配件,甚至是看上去挺值錢的擺件。
但對于絕大多數跟風者來說,現實遠沒有視頻里那么光鮮亮麗,比如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那幾個大學生哥們,看了視頻教程滿懷期待地跑去“尋寶”。
結果刨了半天,最后的收獲只有,幾枝干枯的花、幾個癟了的氣球以及一個看著挺新的玩偶,還有一塊賣相不太好的塌掉的蛋糕。
花了一個小時的辛苦換來這堆東西,那種巨大的落差,估計能讓他們瞬間對“暴富秘笈”的幻想破滅,嘴里大概只會剩下就這?
而且這活兒聽著輕松,干起來可就不是一回事了,垃圾桶里細菌多,氣味也不好聞,真要下手還得做好防護,戴手套口罩是基本操作,撿來的東西怎么消毒清理,也是個麻煩事。
網上也有律師提醒,雖然在公共垃圾桶里撿東西通常不違法,但如果是在私人區域或者涉及價值極高的物品,界限就模糊了,甚至可能有爭議。
所以現實中的“尋寶”,更多的是失望,偶爾帶著一點點意外的驚喜,遠不是視頻里那種手到擒來的滿載而歸。
為什么這些看上去帶著點荒誕色彩的“寶藏”,會集中出現在富人區呢?原因其實挺直白,居住在那里的人,往往有著更高的消費水平和更快的消費節奏。
很多東西可能只是輕微損壞、稍微用舊一點,或者僅僅是因為主人覺得過時了、不喜歡了,甚至僅僅是家里沒地方放了,就會被直接丟棄。
尤其像520這樣的節日,鮮花禮品滿天飛,節后那些沒送出去的、收到了但不喜歡的、或者僅僅是保質期不長的新鮮食物,很可能就批量進入了處理階段。
為何富人區成了“藏寶圖”?
搬家也是富人區“貨源”集中的一個重要時刻,很多舍不得扔又帶不走的東西,最終的歸宿就是門口的大垃圾袋。
所以富人區的垃圾桶,在某種意義上,確實匯聚了大量被社會“主流價值”判定為“有價值”,但被它的原主人輕易放棄的物品。
它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廢品,很多東西拿回來洗洗弄弄,就能正常使用,甚至有些根本就是全新的。
這股在富人區“尋寶”的熱潮,如果僅僅用“獵奇心理”或“想占小便宜”來解釋可能還是淺了,它背后其實像一面不太體面的鏡子,折射出當下社會的一些深刻現實。
當無數普通人為了省錢,一件衣服反復穿、一個電器修了又修、一瓶護膚品用到最后一滴時,城市的另一角,那些幾乎全新、功能完好的物品,可能就因為主人的一個隨意決定被當成了垃圾。
這種巨大的對比,是消費主義極端發展下,社會資源錯配和浪費的殘酷寫照,在貧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它尤其顯得刺眼。
對一部分人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丟棄,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卻可能是能夠改善生活、解決急需的資源。
其次這股潮流也暗含了一種“價值”的重新定義和資源的另類循環,在丟棄者看來這些東西的“價值”已經歸零,但在“尋寶者”眼里,它們依然擁有可以被發掘和利用的“剩余價值”。
盡管這種方式帶著點心酸和無奈,它確實以一種非正式、自下而上的方式,讓一部分本該進入垃圾處理流程的物品,重新流向了有需求的人手中。
這提醒我們,“垃圾”這個詞的定義,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誰在看,以及他有什么樣的需求,最后互聯網的放大效應和現實的落差,在這件事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個極端的富有戲劇性的成功故事,經過網絡傳播和包裝,能迅速變成一股裹挾人心的潮流,吸引無數模仿者前赴后繼。
但現實往往沒有劇本沒有濾鏡,更多的是乏味的嘗試和失敗的代價,那些空手而歸者的失落,恰恰是互聯網熱點背后,巨大“沉沒成本”和普遍失敗的縮影。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