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數字通常被用作一種記錄和計算的工具。但是,古人對數字的敏感程度卻遠高于我們的想象。他們深信數字和宇宙萬物萬象都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系,甚至與個人的命運也息息相關。
因此,老祖宗將宇宙存在的本源分為兩個部分:天干和地支。
天干十個單位命名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而地支則用十二時辰命名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通過天干和地支的不同組合,古人總結出了六十個不同的年份,被稱為"甲子"。這不僅成為了計年的方法,更象征著宇宙萬物運行的軌跡。一個甲子就是一個大周期,如此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所以,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敬畏數字,因為它們都是有不同寓意的。古人還將人生劃分為很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意義,透過這些數字就可以看到古人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比如我們熟知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說法,都是期望人在某個年齡階段能有所成就。
再比如人們對于“七十三”和“八十四”這兩個年齡段,就格外地忌諱。因為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言下之意就是認為到了這兩個年齡的人,命理將盡,很容易離世??梢钥闯觯湃穗m沒有解開生老病死的奧秘,但是對于生命終結這一現象還是十分敬畏的。
不僅如此,除了對年齡有許多禁忌,古人對生日這一天也有講究。尤其是過生日時遇到9這個數字,無論是明9,如69歲,79歲,還是暗九如初九,19,古人都傾向于避而不過。畢竟九在中國文化中是最大的數字,也有終結的含義。
這種隨處可見的數字文化,很好的反映了老祖宗獨特的數理思維方式。古人將數字規律與天地之理緊密聯系,由此產生了許多有趣的文化。
民間就流傳著"男占三八必發,女占三八必寡"的俗語。那么,這是什么意思呢?這里的"三八"指的又是什么?
“三八”這個詞,本沒有貶義,廣義上,它指的是“三八婦女節”,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的女工們為了爭取男女平等、改善工作條件,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工游行。為了紀念這一事件,1910年,在第二屆國際婦女代表會議上,正式將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
不過,在閩南語中,“三八”卻有另外一層意思。清末時期,隨著外國列強的入侵,許多洋鬼子來到中國,橫行霸道,欺壓百姓。在閩南一帶,這些洋鬼子經常會在每個月的8號、18號和28號,成群結隊地出現在街頭巷尾,為非作歹。當地的人們,對他們深惡痛絕,便將他們稱為“三八鬼子”。久而久之,“三八”一詞,便開始帶上了貶義色彩,被用來形容那些行為不端、令人厭惡的人。
回到剛才的話題,"男占三八必發,女占三八必寡",這里的三指的是農歷三月,八指的則是每個月中含有帶有八的日子。
在古人看來,三月是陽氣生發的季節,而“八”與“發”諧音,因此農歷三月初八、十八和二十八這三個日子被認為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結合“男陽女陰”的傳統觀念,人們便認為在陽氣旺盛的三月出生的男孩,先天陽氣充足,命格強硬,未來會事業順利,財運亨通。而對于女性來說,占了“三八”則被認為陽氣過盛,性格剛強,恐會不利婚姻。這種觀念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被一些命理學家用來推算人的命運。
除了“男占三八必發,女占三八必寡”之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于出生時間的俗語,例如“男占二五八,女占三六九”、“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等等。
這些俗語的流傳也反映了古代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背景。在農業社會,男性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承擔著繁重的生產勞動責任。因此,人們對男性的生育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成為家庭的頂梁柱。
而女性則被視為家庭的附屬,主要負責相夫教子。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缺乏獨立自主的權利,因此人們對女性的命運往往持有悲觀的態度。
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出生時間與人的命運沒有任何直接聯系。一個人的命運取決于遺傳、環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而非出生時間的吉兇。
因此,我們不能盲目地相信“男占三八必發,女占三八必寡”的說法。它只是一句民間俗語,反映了古人對命運的理解,但并無科學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