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級郵票,俗稱盒子票,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藏品認證模式,早期常見于錢幣和球星卡,由于國內集郵者數量的眾多,這種方式也逐漸延伸到集郵領域。
盒子票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通過統一的評級標準,對藏品進行打分,分數越高,藏品的品相越好,價格也就越貴。
這種盒子票不需要買賣雙方擁有豐富的收藏知識,僅憑分數就能知道里面藏品的好壞,這種創意不光降低了參與者的入門難度,也讓買家有了一定的心理保障。
不過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人鉆空子,2024年2月某宇的一場拍賣會后,有買家反映自己拍到的ASG85分評級郵票與ASG官網公布的存檔照片不同,疑似盒子內的藏品被替換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拍賣公司得到消息后緊急對所有ASG評級郵票進行下架,并發現上拍的不少ASG郵票都存在這種情況。甚至在過去幾年的記錄中,也發現了相同的手法。
制假者首先掌握了無損開啟ASG評級盒的技術,然后將高分郵票取出,再放入品相差的相同郵票,取出的高分票再去評級,以此循環來牟取暴利。
某宇拍賣會上,一枚ASG95分“文”票拍出了2萬多元,實際里面的郵票是制假者800元收的,類似這樣的換芯評級票,目前能夠查到最早的封裝是2021年。
此次事件對于評級和郵票來說,都是一場致命的打擊。盒子票向來以身份清晰著稱,過度的信任讓購買者失去了認真鑒別的主動性,甚至連專業的拍賣公司也沒有驗證票和盒是否一一對應,已經持續了2年多的交易,不知有多少人中招,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替換者固然可惡,但此次事件中ASG和拍賣公司也有推卸不掉的責任,盒子工藝是否過關、為什么有人可以無損開啟都需要ASG公司思考。
而作為拍賣公司,沒有對自己的拍品進行二次檢測也是這件事情發生的關鍵。
整個事件中,損失最大的還是高價購買盒子票的收藏者,即使將制假者繩之以法,可這么多年的損失又有誰可以彌補。
郵票可以替換,那錢幣領域是否也有同樣的操作?所以對于收藏來說,還是要掌握過硬的知識,若是將信任寄托于其他人,終究還是不可靠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