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成立于1888年,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
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前八名分別為: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西班牙王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后由于種種原因逐漸落后于日本。
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同時也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1898年,清廷在新購一批艦艇的基礎上,以原北洋水師官兵為基干重建了北洋水師。1909年,清廷海軍部整編全國海軍,新北洋水師各艦被編入巡洋艦隊。
組建背景
英國憑借海軍優勢,在廣東沿海多次進行挑釁,并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清政府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英國的堅船利炮所帶來的的威脅,為了加強海防和抵抗侵略,開始著手采購外國船炮,籌劃建立一支近代海軍。繼林則徐之后,魏源進一步發揮了學習西方籌辦海防的思想。
19世紀50年代,太平軍到達南京之后,江蘇地方官員曾多次雇用外國輪船協助清軍對太平軍作戰。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外國侵略者從《北京條約》中攫得種種特權和利益,極力慫恿清政府購買船炮,迅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清政府從英國購買了“阿思本艦隊”,后因英國人諸多挾制,清政府將此艦隊退回變賣。太平天國失敗后,閩浙總督左宗棠設立福州船政局,制造軍艦。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李鴻章也把從事軍火生產的江南制造局改為兼造軍艦。
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發生,列強出動軍艦進行威脅,清廷甚為震動,天津教案了結之后,命令沿海加強防務,由曾國藩、李鴻章分任其事。
同治十三年,日本派軍隊侵略臺灣。4月14日,清政府任命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前往臺灣處理。沈葆楨等奏稱:日本有鐵甲船二號,“彼有而我無之,水師氣為之奪,則兩號鐵甲船不容不購也。”清廷批準購買。后因外國不準出售而未果。結果,清政府因無鐵甲船,對日本不能不姑示羈縻,給日本白銀50萬兩,日本侵略軍才撤出臺灣。恭親王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的緊急機宜,原浙江巡撫丁日昌提出《擬海洋水師》章程入奏建議建立三洋海軍,李鴻章則提出暫棄關外、專顧海防。在洋務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論壓倒“塞防”,晚清政府決心加快建設海軍。
歷史沿革
光緒元年(1875年)5月30日,總理衙門綜合各方面的意見提交實施方案,基本同意創設三支海軍的建議,光緒特命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李鴻章受權督辦北洋海防后,即著手籌辦北洋海軍,通過赫德在英廠訂購蚊船四只。
1876年11月,320噸的蚊船“龍驤”、“虎威”駛華,翌年440噸的蚊船“飛霆”、“策電”駛華。適前福建撫臣丁日昌以臺灣防務吃緊,商調龍驤、虎威二船駐防澎湖;飛霆、策電到閩后,經船政大臣吳贊誠選派管駕募配舵勇、水手,督飭各官弁認真操練。
1878年6月,李鴻章派令直隸候補道許鈐身督率四艦北上,駛抵天津海口。李鴻章親往大沽勘驗后,認為其輪機、器具等件均尚精致靈捷,決定派該四船分駐大沽、北塘并令其每月各出洋會哨兩次,練習風濤,循環輪替、調扎并按季合操打靶。因確信蚊船的質量,李又代南洋訂購四只。
1879年11月,四船抵津。李將其分別命名為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留北洋調遣。北洋艦只漸多,李鴻章遂奏準“將記名提督協勇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
琉球事變后,清廷在日本并琉球的刺激和朝臣防日本亟自強的呼吁下,終于痛下決心,切實籌備海防。在李鴻章的大力推動下,清廷于1880年、1881年向德國伏爾鏗廠定造“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希望“日本聞我有利器,當亦稍戢狡謀。”
1879年,向英國訂造了兩艘撞擊巡洋艦揚威號、超勇號。
1880年7月,李鴻章奏準創辦天津水師學堂。11月,在天津創辦了北洋水師大沽船塢。
1881年,李鴻章奏準“以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先后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官兵200余人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9月、10月,在英國訂造的巡洋艦“揚威”、“超勇”,蚊炮船“鎮中”、“鎮邊”也先后回國。
到1881年底,北洋海軍除國內自造船只外,已陸續從國外購進戰艦10余艘。
其中有1879年購自英國的炮艦龍驤、虎威、飛霆、策電、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
1881年購自英國的巡洋艦超勇、揚威。前從德國定造的主力艦定遠、鎮遠此時尚未竣工。
1882年7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丁汝昌奉命率威遠、超勇、揚威三艘軍艦赴朝以壯聲威。清軍拘捕大院君,迅速平定叛亂。
1884年,中法因越南問題再起戰事,為加強福建海防力量,“超勇”、“揚威”開赴上海,準備會同南洋水師的“南琛”“南瑞”“開濟”“澄慶”“馭遠”,組成特混艦隊一起南下。看到中國對法作戰自顧不暇,日本再度在半島挑起事端,唆使朝鮮親日的開化黨發動政變,驅逐駐朝中國軍隊。為穩定局勢、震懾日本,丁汝昌奉命率“超勇”“揚威”從上海北上,并指揮“威遠”運送淮軍增兵朝鮮,平息局勢。
1885年,清廷深受中法戰爭中法國艦隊橫行無忌的刺激,下諭“懲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師為主” 。10月,清廷采納了李鴻章專設衙門以統轄畫一之權的建議,決定設立海軍衙門。
1886年5月,奕譞奉旨巡閱北洋海防。8月,清廷為防俄謀占朝之永興灣,命丁汝昌與瑯威理率定遠、鎮遠 、濟遠、威遠、超勇、揚威六艦赴朝鮮釜山、元山一帶巡游。8月9日,北洋海軍抵達長崎。日本認為北洋艦隊的來訪是其炫耀武力,向自己施加壓力。三天后,長崎事件即告發生。崎案議結,但日本從這一事件中受到了極大刺激,認為“北洋艦隊已成為日本最關注、最警惕的清朝戰斗力量”。
1887年,自英國購進108噸的魚雷艇“左一”號,自德國購進108噸的魚雷艇“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號。外定購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竣工,李鴻章下令鄧世昌、葉祖珪、林永升、邱寶仁出洋接帶,并與1887年秋駛回國。
1888年,北洋海軍自英國購進2300噸的巡洋艦“致遠”號、“靖遠”號,自德國購進2900噸的巡洋艦“經遠”號、“來遠”號。
1890年,瑯威理“升旗事件”發生后,北洋水師洋員數目銳減。
1891年5月,李鴻章奉命檢閱了北洋海軍 ,李鴻章派海軍提督丁汝昌統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鐵快艦于5月20日(即1891年6月26日)赴日本之馬關。 6月28日抵達馬關,經神戶加煤,7月5日,北洋艦隊安抵橫濱。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不宣而戰,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護航艦隊,甲午戰爭爆發。同年9月17日,黃海海戰,北洋艦隊損失5艘軍艦。
1895年,在威海衛之戰中,北洋艦隊孤立無援,困守劉公島長達一個月余,抵住了日本聯合艦隊7次進攻,而援兵不至,最后全軍覆沒。
1896年,云貴總督王文韶接替李鴻章成為北洋大臣后,隨即開始著手復興北洋水師,向英德兩國購買多艘戰艦。
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新北洋水師置身事外,參加“東南互保”協議。4艘海龍級驅逐艦因維修留在船廠,未參加“東南互保”,在打退敵多次進攻后,被八國聯軍俘獲。
1909年(宣統元年),南、北洋海軍被改編為巡洋艦隊與長江艦隊,從此北洋艦隊之名亦不復存在。
艦隊組成
艦種
艦名
鐵甲艦
定遠(旗艦)、鎮遠
裝甲巡洋艦
經遠、來遠
穹甲巡洋艦
濟遠、致遠、靖遠
撞擊巡洋艦
揚威號、超勇號
岸防鐵甲艦
平遠
無防護巡洋艦
威遠、康濟、廣甲
炮艦
操江,湄云,鎮海,泰安
魚雷巡洋艦
廣乙、廣丙
魚雷艇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龍、定一、定二、鎮一、鎮二、中甲、中乙、乾一、乾二
風帆訓練艦
敏捷
運輸船
海鏡,利運,犀照,飛霆,飛鳧,超海,鐵龍,飛龍,快順,遇順,利順,捷順
布雷艦
導海,導河
運輸艇
快馬,海馬
桿雷艇
桿雷,守雷,下雷,巡雷
其余
其余水底機船,螺橋船,50噸運煤船,20噸水船。
甲午海戰后購進如下軍艦
穹甲防護巡洋艦
海天,海圻,海容,海籌,海琛
驅逐艦
海龍,海清,海華,海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