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在野)
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昭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漢書·藝文志》)
讓我們逐句翻譯并辨析《漢書·藝文志》中提到的關于墨家思想源流的這段論述:
1.
"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 翻譯:墨家這一流派,大概起源于負責看守清廟的人群。 辨析:這句話指出了墨家起源可能與古代掌管清廟祭祀的群體有關,暗示其思想最初可能深受傳統宗教文化影響。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墨家的確繼承了傳統的上天信仰,主張“上利于天,中利于神,下利于民”。墨家的源流,出身高貴而舉止謙卑,繼承先秦貴族的精神信仰。深刻理解此語,有必要研讀《詩經·清廟》。
2.
"茅屋采椽,是以昭儉。" 翻譯:他們住著茅草覆蓋、木材搭建的簡陋房屋,以此彰顯節儉的精神。 辨析:墨家強調生活簡樸,反對奢侈浪費,認為節儉不僅是個人品質的體現,也是治理國家和社會應遵循的原則。墨家節用,不僅僅是“儉以養德,靜以修身”。也具有節用興利的經濟理性。理解墨家為什么節用而興利,可能有必要看看西方的清教徒精神。不理解經濟學常識的人,談不上治理國家和社會。
3.
"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 翻譯:他們尊重并贍養德高望重的“三老五更”老人,這樣做是為了表達普遍的愛心。 辨析: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倡導普遍的人道關懷,這是其重要的社會倫理觀。普遍的人道法則,是文明與野蠻的重要分野標志。這種平等法則是形式意義上的,也即法律(墨子稱之為法儀)面前的人人平等。停留在前現代社會思維的人,不能理解這一點。故此儒家對此理解不了。
4.
"選士大射,是以上賢。" 翻譯:他們通過選拔優秀人士參與大型射箭比賽,因此主張推崇和選舉賢能。 辨析:墨家注重崇尚、選舉和任用有才華、有品德的人才,這是其政治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賢能治國。墨家的“尚賢” (注意并非“上賢”),核心精神是提倡“賢”的競爭,這對身份政治的西周等級制度是一種挑戰。這種競選精神和精英政治的結合體,放在現代社會很容易理解。
5.
"宗祀嚴父,是以右鬼。" 翻譯:他們尊崇并祭祀祖宗和嚴肅的父親,以此表示對鬼神的敬畏。 辨析:盡管墨家并不像儒家那樣強調祭祖和神靈崇拜,但也尊重傳統習俗,認為應該遵循一定的禮儀來祭祀先人和天地神明。需要注意的是,漢書可能不了解墨家信仰譜系。墨家信仰譜系,既不同于六神無主的多神教,也不同于拒斥偶像的一神教。墨家信仰譜系中,至高無上的崇拜是上帝(上天),是無形無相的大主宰;有形有相的偶像只不過是現身說法,方便法門,是因俗而異的中介;“鬼”并非基督教里面所謂“魔鬼”,而相當于“靈”,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和生命意志。人死之后為鬼,這是中國人的觀念,意味著靈魂不死。否定這一點,任何宗教都立不住。在宗教哲學方面來看,墨家的信仰譜系有利于宗教和諧,非常高明。
6.
"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 翻譯:他們主張順應天時來行事,以此否定宿命論的觀點。 辨析:墨家反對宿命論,認為上天既然兼愛,必定公正無偏,天道酬勤。故此人們可以通過認識自然規律并順應它來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而不是消極接受所謂的宿命論意義上的“天命”。實際上“天命”一詞最早在《詩經》中 說的是“上天的旨意(命令)”也即是墨子所謂的“天志”,并不帶有宿命論意義。墨家明天志,尊天道,順天理,重使命,反對宿命,主張活出新生命。
7.
"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 翻譯:他們以孝道要求執政者,主張執政者應當如同對待父母般愛利于天下,以此作為普遍一致的道德規范。 辨析:漢書認為,墨家將家庭中的孝道推廣到政治層面要求執政者,百姓是官僚的衣食父母。這個與儒家“父母官”的說法正好相反。但是漢書可能還是太過夸耀“孝”的政治推廣意義了。其實家庭父子倫理與政治君民倫理是兩個領域,絕不可以混為一談。父子關系與生俱來不可以更改,君民關系并非與生俱來是可以更改的。還要注意墨家在政治方面主張的是“尚同”,而不是“上同”。“尚同”即崇尚“合同”或“通約”:在超驗層面必須上同于天;在先驗層面必須服從超法律原則;在經驗層面必須遵循慣例法(三表法)。
8.
"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翻譯:以上都是墨家的主要優點。然而,當見解狹隘的人踐行這些理念時,他們可能只看到節儉帶來的益處,進而忽視了禮貌禮儀的重要性;在推廣兼愛精神的同時,未能妥善區分親人和外人的不同待遇。 辨析:這句話是對墨家思想在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反思,指出正確的理解和實踐墨家理念的重要性,避免因為片面理解和執行而導致偏離初衷。第一個問題,墨家反對禮樂等級制度,因為其對人與生俱來身份地位的固化,可謂無本無原無用。但墨家并不反對禮貌禮儀,墨家認為“禮”的本質是內心的恭敬莊重與尊重,“禮”的外在表現乃是一種自我節制(節用),這是一種美德。第二個問題,關于親疏之別。以兼愛(兼相愛,交相利)為責任原理,也可以推導出合乎理性的親疏之別,故此墨家并非“不別親疏”。但是必須看到,普遍的底線規范與血親倫理終究可能存在矛盾,在兩者產生沖突必擇其一的時候,墨家主張服從普遍的道德規范。在實踐過程中,如果缺乏深刻的領悟和恰當的實施方法,可能會導致對墨家核心理念的誤讀和扭曲。
9.
最后談一談“清廟之守”。這個稱謂,在古代文獻中指的是負責守護宗廟、主持祭祀儀式的官員或群體。宗廟是古代中國皇家或諸侯祭祀祖先的重要場所,具有極高的神圣性,而“清廟”特指周朝天子所立的宗廟,尤指祭祀周文王等先王的太廟。作為“清廟之守”,他們承擔著維護宗廟的清凈與秩序、遵行嚴謹的祭祀禮儀,以及傳承和弘揚祖先美德的重要職責。結合《詩經》中《皇矣》《文王》《大明》《蕩》諸篇雅詩,我們不難發現文王對“上帝”的信德。這些,有助于理解墨家的學術源流,墨家對上天信仰的傳承。
《詩經》中的《周頌·清廟》篇是對周王朝初期祭祀典禮的贊美詩。雖然它并沒有直接提及“清廟之守”的身份和職務。但可以看出祭祀儀式莊嚴肅穆、參與者眾多且皆秉持文德、虔誠敬祖。這間接反映了當時宗廟祭祀活動的隆重與規范。這種環境下,“清廟之守”作為祭祀活動的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提到的“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暗示了“清廟之守”這一職務可能還與學術思想流派的起源有關聯,至少說明這一職位不僅限于日常祭祀管理,可能還與文化教育、哲學思考等領域有所交集。
綜上所述,《清廟》篇雖未直接講述“清廟之守”的具體職務內容,但它通過展現周代宗廟祭祀的盛況,有助于我們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清廟之守”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化內涵。
10.
“三老”和“五更”是中國古代對年高德劭、經驗豐富的退休官員所給予的榮譽稱號,常被天子以父兄之禮尊養,用以提倡孝悌之道,并向天下彰顯敬老尊賢的美德。據《禮記·文王世子》記載(鄭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這里的“三辰五星”象征正直、剛、柔等道德品質以及貌、言、視、聽、思等個人修養。
另外,《禮記·樂記》中也有提及:“食三老五更于大學。”(鄭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了三老五更代表了對正直、剛、柔(三德)和容貌、言語、視力、聽力、思考(五事)等方面有著深刻理解的長者。
在漢代及后世文獻中,這一制度得以延續并有所發展。根據《漢書·高帝紀上》記載,漢代初期在地方行政中設立“三老”,主要選拔年滿五十歲以上、品行優良、能夠引領鄉民向善的長者擔任。每個鄉設立一位三老,然后從各鄉的三老中挑選一位擔任縣三老。縣三老與縣令、丞、尉共同參與教化民眾的工作,并且被免除徭役戍邊的義務,在每年十月還會受到朝廷賜予的酒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