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風之謎:
探尋《詩經》中的甘肅隴東古方國
寧縣縣城西北側,半山腰處,有一處窄而長的坪地。在看似普通的坪地下,曾埋藏著一個神秘的王城,它就是古豳國的都城。
這個古國和《詩經·豳風》中那些神秘歌謠有什么關聯呢?
山下河谷縱橫,城中車流如織,這里是曾經的豳地嗎?
如果說源自隴南的秦人,被高山深谷所滋養出堅韌執著,一往無前的鐵血個性。那么,以隴東為根基的周人,會被深厚溫潤、寬闊博大的黃土地,哺育出一種什么樣的性格呢?那個古老的隴東方國——豳國,似乎能揭開我們心中的謎團。于是,我們就從古老的古豳國開始尋訪。
3000多年前,在夏末商初,在隴東黃土高原上,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方國,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這個方國就是豳國。至今《詩經·豳風》中還展示著豳國的風采。
這個古豳國,究竟是怎樣的方國?隴東黃土高原是周人的發源地,那么這個古豳國,是否就是周人建立的呢?出發前朋友建議,要去寧縣城外,一個名叫廟咀坪的地方。那里,曾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應該就是古豳國的王邑所在地。事情是否如此呢?
夏末初秋的一天,我們踏上隴東的黃土地,探尋《詩經》中的古豳之地。
一大早,我們就離開了蘭州。天高云淡,正是黃土高原上最好的時節。從蘭州到寧縣,基本上是高速公路,迅捷無比。中午時分,在平涼稍事休息后,繼續趕路。下午3點多鐘,抵達寧縣。
寧縣在蘭州的東南方向,為慶陽市所轄的縣。它東和陜西黃陵縣接壤,西面同陜西咸陽相接,控扼陜甘的要沖。子午嶺從寧縣東面縱橫而過,如同一個巨大的天然水庫滋養著這片黃土地,早在2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了。
從蘭州到寧縣,我們大體經歷從高山到平原的轉化。蘭州往東,雖說是黃土高原,但那是帶著青藏高原氣韻的山川。從蘭州到定西,山不高,黃土也不厚,基本上屬于一種過渡地帶。等進入六盤山區后,給我們的則是崇山峻嶺的感覺,山勢陡峭,松樹筆直,山成為一道屏障。翻越六盤山,一路下坡,高度飛快地降低。直到進入平涼后,我們才完全脫離了六盤山的壓力。從平涼到董志塬之間,大體沿涇河河谷而行,雖然兩邊也是高高低低起伏的山,但視野似乎開闊了許多。在經歷山峰遮蔽和壓抑后,董志塬,一望無際黃土地,讓我們的視線豁然開朗,心情也好了許多。
在寧縣焦村暨寧縣路口下高速公路后,還有20多公里才能到寧縣縣城。這條省級公路,所通行的地方,多在鄉間。遠方紅色瓦房,近處一排排的楊樹,騎著摩托車馱著雞的村民氣奇十足,開著三馬子拉牛的師傅牛氣沖天。在猛然間,我們就接上了黃土高原的地氣。
在縣城,我們見到朋友賀柏林。賀柏林長期工作在寧縣,熟知這里的山川地貌,再加之負責黨史地方史志工作,請他給我們帶路做向導,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寧縣縣城是古寧州城的所在地。這座古城自古有名,縣城久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縣城附近古遺址眾多,有義渠戎國的國都,有秦始皇太子扶蘇墓,也有燕太子入秦為質時留下的點將臺……在眾多的遺址中,以唐代名臣狄仁杰遺跡最為耀眼。至今縣城內的博物館內還保存著范仲淹撰文的狄梁公之碑。而寧縣令我們神往的則是古豳國遺跡。
縣城處在四塬三水的匯集之地。在我們眼里,這是一座半山之城。縣城似乎處在半山坡上,街道上走不多遠,就是大坡。然而,塬和水的匯集,注定要演繹出眾多的故事。復雜地貌,歷來是誕生多樣文化的根源。
老賀給我們簡單介紹縣城的情況后,就迫不及待地跟著他上了山。我們要去的地方是北山。寧縣縣城西面的一座山。寧縣被群山環抱,人們說,東山隆秀,南山突兀,西山迤邐,北山如龜。清代寧州知州曾寫道:“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秀色半城坡。”在老賀的帶領下,穿過數條大街,出了縣城,過河,從河邊的一條山路曲曲折折向山上而行。山路不算太寬敞,有幾個近似直角的轉彎,這讓對道路陌生的司機師傅有些猝不及防。車在半山腰停穩。看上去,這是處山間坪地,卻是從北山上延伸出來的一部分,人們把這里稱為廟咀坪。
這里是河邊的一處三級臺地,高40米,南北寬800米,中部東西寬200米。臺地呈北高南低,狀如雞腰。如今坪上,早已不復昔日的面貌了,規模宏大的狄梁公祠氣勢宏偉,郁郁蔥蔥的林木,盛開著的鮮花,帶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在靠近縣城的一側,有一塊“古豳國遺址”的簡介。
按簡介的說法,我們腳下的廟咀坪就是古豳國的王邑所在地了。
公劉,從詩經中走來,又在這里扎根
在老賀的帶領下,我們在廟咀坪尋找當年的遺跡。除了這塊簡介牌外,還有一些高高大大的土堆,似乎是當年人們留下的遺跡。除此我們并沒有看到多少和周人有關的東西,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廟咀坪下曾有深厚的文化堆積層,最厚處達3米。這個堆積層中,包含了仰韶、齊家、周代、漢代等文化層,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不知何時,人們在山頭上修建寺廟,年代久了,就有了廟咀坪的地名。廟咀坪的文化層,它們相互混雜在一起,異常錯綜復雜,既是一個重要的文明寶庫,也留下了眾多無數難解的謎團。
老賀說,廟咀坪有眾多的歷史名字,公劉邑、公劉坪、古豳國城、義渠戎國都邑等多種說法。實際上,這些命名都是按照它的開發者和使用者來命名的。廟咀坪的第一個開發者是公劉。公劉是何許人也?、怎么會在這里留下他的足跡呢?
說起公劉,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詩經·大雅·公劉》。要想知道《詩經》中的公劉和廟咀坪最初的開發者公劉是否是同一個人?就要先看看《詩經·豳風·公劉》究竟講了些什么內容?
《詩經》是一部古老的詩歌總集,共計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周頌最多,達31篇。這些詩歌產生的年代,從公元前十一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前5世紀。盡管其前后延續時間長達五百年,但它所處的時代依舊是周代。而《詩經》的某些篇章,卻是利用了遠古的傳說和素材,如寫周人的開國史以及商代詩歌。《公劉》篇出自《詩經·大雅》。大雅羅列的詩歌都是西周時期的作品,這些詩篇主要應用于諸侯的朝聘、貴族的宴饗等典禮,是堂而皇之的廟堂之音。整個大雅中,除了寫周厲王的幾首外,其他都是歌功頌德的篇章。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等篇章就是歌頌周人先祖的文章。
《公劉》篇是這樣寫的: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篤公劉……
詩歌中說,公劉是一位篤厚的長者,所帶領人們干的事業。第一個章節,寫公劉帶人們出發前的準備。公劉在邰地劃分疆界,領導人民勤勤懇懇勞作,糧食獲得大豐收,然后顆粒歸倉,又將糧食制成干糧,一袋袋包裝好。干糧準備好后,他帶著部屬們彎弓帶箭,拿著各種武器,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向豳地出發。接下來的篇章中則寫到,公劉到豳地后,辛勤勞作,部屬們分成不同的隊伍,開展各項開墾工作,哪里有泉水,哪里有好土地,哪個山頂長什么,都弄清楚這些后,公劉就帶領部屬們扎下了根基。
廟咀坪遺址是古豳國之地,那么詩句中提到的豳地,無疑就是公劉帶人抵達的豳地。詩歌中的公劉和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公劉,完全融合成了一體。公劉為何要帶領部屬,遷移到這里來呢?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讓一個部落首領帶著他的部眾長途跋涉呢?
建邑豳地,發展農業,周人在此蓄力四百年
這就要從周人的先祖說起。周人始祖名叫棄,棄就是丟棄的意思。棄是個被丟棄了多次的孩子。棄的父母曾把他放在隘巷,放在平林,放在寒冰等處,但他生命力非常頑強,丟不掉,死不掉,甚至連飛鳥都保護棄。人們以為他有神靈照應,就把他養大了。
丟棄孩子的這種做法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中蕩胸制的做法。因為丈夫懷疑自己的骨肉來歷不明,常常要將第一個孩子殺死或者丟棄掉。
生活在邰地的棄,善于農業。帝堯聽說后,就任命他為首位農官,名稱叫后稷。此后,農官后稷一職,一直由棄的后人擔任,時間長了也就以官職稱人名了。數百年后,到棄的后人不窋時,此時,夏王朝的孔甲在位,孔甲荒淫,與任后稷一職的不窋發生了激烈沖突,不窋為自保,不得不放棄職務,逃亡戎狄之間,躲了起來。
究竟是什么變故,讓一個國家負責農業的人逃亡呢?
有人說,由于孔甲德政不修,因而引起各路諸侯的不滿。不窋被西方各個方國推舉起來,試圖推翻孔甲。結果失敗了,無奈中只好自竄戎狄間。當時,不窋沿涇河北行,來到今天的慶城附近。這里是董志塬的北端,涇河支流從此流過,水土豐美,適宜開發農業。再加之戎狄尚未強大,他便在此安身。在盟友的支持下,不窋成功地定居,韜光養晦。在慶城,周人在此經歷不窋、鞠陶、公劉三王。
周人在慶城一帶蟄伏了半個多世紀后,到公劉為周部族的首領時,終于等來了一次機會。這時,夏王朝統治日漸衰敗,以殷商為首的東方部落乘機反抗,最后夏桀自焚而亡。天下大亂了,公劉果斷率領周人南下。這次,公劉經過慎重考慮,選擇在豳地作為根據地,也就是在今天董志塬的南端,相對于董志塬北端而言,南端海拔較低,氣候比較濕潤,年降雨量多,尤其是深厚的黑壚土給人們的耕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歷史上的隴東糧倉就是指這一帶。
公劉也汲取了他祖父不窋的教訓,將豳地作為根據地,苦心經營。寧縣,東距關中兩百多公里,東進可直取關中平原,形勢不好則固守豳地,實在不行退回慶城也不失為選擇。這是《詩經·大雅·公劉》篇誕生的大背景。
然而,人們對豳地的地望卻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豳即邠,在山西汾水流域。顯然這種說法距離慶城甚遠。第二種說法是,豳地在陜西旬邑。這些年,這種說法幾乎占據了史學界的主流。然而,人們忽略了豳地在寧州的事實。這就是第三種說法。與之相呼應的是,史記正義中說,寧州古西戎之地,公劉邑城。
這三種說法,究竟哪個更準確呢?公劉到底遷居到哪個豳地呢?它的背后將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實際上,甘肅寧縣和陜西旬邑是相互接壤的,古豳國在全盛時期,占據的范圍相當廣大,大體包括了寧縣、正寧、旬邑、長武、彬縣等地。周人在豳地,自公劉后,傳九世,到古公亶父,再次遷移,在寧縣活動的時間前后達四百余年。“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詩經·綿》),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選中了岐,這個地方在寶雞岐山周原一帶。
而周人的三次遷徙定居之地,都稱為豳地,慶陽古稱為北豳,陜西旬邑一帶就應該是南豳,寧縣則是豳都。至今,每到公劉的生日,農歷三月二十八這天,陜西旬邑、彬縣的人們都推出代表,前來董志塬的公劉大殿進行朝拜。這似乎說,數千年間,周人留下的血脈生生不息。
老賀的介紹,拉開了沉重的歷史帷幕,三千多年前,那驚心動魄、轟轟烈烈的部族往事,展現在我們面前。
七月流火,被誤讀的詩經,周人的腳步最終邁出了黃土地
周人在寧縣留下了大量的活動遺跡,主要有豳國都城,京與明堂等等。周人將公劉所建的都城稱為京,甚至連商人也將周人稱為京。京的意思就是人為的絕高山丘,廟咀坪差不多是四面隔絕的高地,在此地修建都城能為防守提供非常好的條件。而在金文中,京的含義是高地上的建筑。這種建筑是下有柵欄支起來,上有房屋的,就是過去人們說的宗社。這就是周人神廟。
公劉帶領民眾,利用董志塬南端有利的自然條件,大力開展農業生產,留下了大量的傳奇故事。至今,《詩經》中還有一個篇章說的就是公劉帶領人們從耕種到收獲的全部過程。
這就是《詩經·豳風·七月》,它以七月流火為開頭,每章也以七月流火為開頭。第一章是這樣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這也是一首被人誤讀的詩篇。許多人讀了七月流火,想當然地認為,七月天氣非常熱,天上都流火了。不少文章中都用“七月流火”來形容天氣的炎熱。其實,這是一個誤讀。火指的是大火星,也就是心宿星。這顆星在夏歷五月時,人們在黃昏時看到它時,就處在南方。這是它一年中最正,也最高的位置。六月后,就逐漸向西偏移了,人們稱它流了。大火星向西沉,意思是天要變涼了。
《七月》這個篇章是周人,在董志塬南端艱辛開墾,辛勤勞作的寫照。他們從歲寒到春耕,整日忙碌。婦女養殖蠶桑,制作布帛衣,男人們獵取野獸。人們在一年將盡的時候收拾房屋,在秋收時節為公家采摘果蔬,釀制果酒。而自己的日子過得頗為艱辛,為過冬準備的食物只能是瓜、瓠、麻子、苦菜這些野菜。他們先要干完公家的活,才能打理自己家的茅草屋。雖然艱辛,但人們意志很堅定。強調苦,并不是怕苦。
周人在這塊土地上頑強地生存,深厚博大的黃土地滋養了他們。周人,也形成了寬厚博大,包容一切的品格。因而,周人同周圍各個部族關系極為密切。這也是后來,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眾多方國部族追隨的原因。周人奪取天下后,依舊赦免了商紂王的兒子。可見,周文化的博大與寬容。同樣奪取了天下,秦人則依靠自身之力,以堅韌不拔之精神,秦人滅六國后,對待六國王室也和周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這似乎也是周朝八百年治天下,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隴原是博大寬容的,隴人是堅韌不拔的。惟其如此,才能走出周人,走出秦人,建立周秦兩個龐大的帝國。揭開《詩經·豳風》的謎團,它是一個大帝國崛起的根基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