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之后,戰爭的陰霾并沒有就此消散,隨著蔣介石集團密謀發動內戰,東北地區由于其獨特的戰略地位,逐漸成為了爭奪的焦點。
當時,為了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將其建設成為戰略大后方,我軍先后派出多支部隊開赴東北,為日后開展艱苦卓絕的軍事斗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提供了巨大的人力支撐。從先后開赴東北地區的部隊組成來看,大體上分為四個,分別是八路軍山東軍區大部分部隊、新四軍第三師、陜甘寧晉綏聯防軍一部分部隊、晉察冀軍區一部分部隊。在以上四支部隊之中,八路軍山東軍區無疑是開赴東北的主力。達到了六萬多人,其中就包括了第1師、第2師、第3師、第5師(一部分)、第6師、第7師等六個主力師。
第1師的師長是梁興初,他是江西吉安人,很早就參加了革命,經歷過紅軍長征。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后,梁興初先后擔任過任八路軍115師第343旅第685團副團長、教導第5旅旅長、山東軍區第1師師長等重要職務。梁興初率領第1師開赴東北之后,又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副司令員、第10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47軍軍長、第38軍軍長。
新中國成立之后,梁興初擔任過志愿軍第38軍軍長、第20兵團代司令員等職務。在1955年,梁興初被授予了解放軍中將軍銜。進入東北的第一師,由第一師師長梁興初率領,后來發展成為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戰斗序列之下,這支部隊攻堅能力極強,而當時由江擁輝擔任師長,在他的率領下,第一師先后參與了錦州戰役等,后來第一師整編為第四野戰軍第38軍第112師,他出任112師師長,1955年江擁輝被授予了開國少將,而當初率第一師進入東北的梁興初則獲得了開國中將軍銜。
第2師的師長是羅華生,他是湖南湘潭人,經歷過紅軍長征。在抗日戰爭時期,羅華生先后擔任過抗日軍政大學大隊長,八路軍115師教導第5旅政委,山東軍區第2師師長等重要職務。羅華生率領第2師開赴東北之后,又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2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獨立第7師師長,第四野戰軍第39軍軍第152師師長。新中國成立之后,羅華生曾擔任過鐵道兵副司令員一職。在1955年,羅華生被授予了解放軍少將軍銜。第2師在師長羅華生的率領下進入東北,也劃入到了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的戰斗序列之下,第二師作戰風格擅長長途奔襲作戰,當時第2師的師長是唐青山,四川人,參加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1949年第二師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38軍第113師,他出任113師師長,1955年唐青山和羅華生二人同時獲得了開國少將軍銜。
第3師的師長是王建安,他是湖北紅安人,經歷過紅軍長征。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后,王建安曾擔任過八路軍山東縱隊副指揮兼第一旅旅長、山東軍區第3師師長。當第3師開赴東北之時,王建安被留在了山東工作,先后擔任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司令員等重要職務。新中國成立之后,王建安入朝作戰,擔任志愿軍第九兵團司令員。
在1955年,王建安被授予了解放軍上將軍銜。第三師,在師長胡奇才帶領下進入東北,1946年被編入東北民主聯軍遼東第3縱隊為第7旅,之后改稱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第7師,該師是山東縱隊的精華,部隊作風強悍,進攻、防御、攻堅、野戰兼備,突擊力強大,是南滿的主力師,有暴風雨部隊的美稱,部隊戰斗力超強,是四野頭等主力師。1949年,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第7師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40軍118師,師長由鄧岳擔任,在1955年大授銜時,胡奇才被授予了開國中將,而鄧岳則是開國少將。
第5師的師長是吳克華,他是江西弋陽人,參加過紅軍長征。在抗日戰爭時期,吳克華曾擔任過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副司令員、膠東軍區副司令員、第5師師長。吳克華率領第5師開赴東北之后,又先后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41軍軍長等重要職務。新中國成立之后,吳克華曾擔任過炮兵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等職務。在1955年,吳克華被授予了解放軍中將軍銜。第五師,當時由吳克華率領進入東北,當時第五師只有兩個團的兵力,到達東北后,發展成為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第12師,該師是膠東軍區的主力部隊,戰斗作風勇猛頑強,技戰術全面,攻守兼備,尤以塔山防御作戰打得漂亮,有很強的戰斗力,是軍主力師,也是四野主力師。
第6師的師長是聶鳳智,他是湖北紅安人,參加過紅軍長征。在抗日戰爭時期,聶鳳智先后擔任過膠東軍區第13團團長、膠東威海軍分區司令員、第6師師長。當第6師開赴東北之后,聶鳳智因病留在了山東工作,后來擔任過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27軍軍長等重要職務。新中國成立之后,聶鳳智入朝作戰,擔任過志愿軍空軍司令員。在1955年,聶鳳智被授予了解放軍中將軍銜。第六師,由副師長蔡正國帶領,進入東北后第六師改編為了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第10師,而他就成了第10師師長,1949年第10師整編成為第四野戰軍第41軍第121師,蔡正國繼續擔任師長,后來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擔任志愿軍五十軍代理軍長的蔡正國不幸犧牲,年僅44歲。
第7師的師長是楊國夫,他是安徽霍邱人,經歷過紅軍長征。在抗日戰爭時期,楊國夫擔任過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旅副旅長、清河軍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司令員、第7師師長。楊國夫率領第7師開赴東北之后,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43軍副軍長等重要職務。新中國成立之后,楊國夫擔任過濟南軍區副司令員一職。在1955年,楊國夫被授予了解放軍中將軍銜。第七師,由師長楊國夫率領進入東北,1946年第七師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第17師,師長是龍書金,1949年17師整編為第四野戰軍43軍128師,1955年大授銜時,楊國夫被授予中將軍銜,而龍書金則被授予開國少將。
八路軍山東軍區成立于抗日戰爭時期,是由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進入山東的部隊,與原先成立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合并而形成的。經過多年的抗日作戰,八路軍山東軍區在規模人數上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已經擁有了八個師、十二個警備旅、四個獨立旅和一個海軍支隊的建制,總兵力達到了二十余萬人(不包括地方軍區部隊),成功解放了山東除濟南、青島等個別大城市之外的廣大地區。
到了1945年末,八路軍山東軍區按照我軍“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總方針,開始從軍區內抽調一批部隊和干部挺進東北,會同其他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當時,被抽調開赴東北的部隊有,山東軍區機關大部,第1師、第2師、第3師、第5師的一部、第6師、第7師,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部隊各一部,兵力達到了六萬多人。除此之外,還有四千多名地方干部也被抽調開赴東北。
從開赴東北的兵力上講,八路軍山東軍區是最多的,為日后東北野戰軍的組建和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進入東北之初,八路軍山東軍區仍按照之前的序列作戰,不久根據戰場形勢的需要,與其他部隊一起整編為了東北民主聯軍,之后又發展為了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
其中,主要發展情況為,八路軍山東軍區原渤海軍區主力部隊(第1師、第2師)發展為了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原魯中軍區主力部隊(第3師)發展為了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原膠東軍區主力部隊(第5師一部和第6師)發展為了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原渤海軍區主力部隊(第7師)發展為了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
最后,我們再多說一下當時留在山東地區繼續開展軍事斗爭的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的發展和演變。1945年10月,隨著八路軍山東軍區主力部隊陸續開赴東北,留在山東地區的部隊與新四軍北上部隊,合并組建了津浦前線指揮部。不久之后,在1946年1月,津浦前線指揮部被撤銷,所屬部隊組建為了山東野戰軍。到了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又與華中野戰軍(由留在華中地區的新四軍組建而成)合并,成立了華東野戰軍,也就是第三野戰軍的前身。可以說在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山東軍區主力部隊發展為了東北野戰軍,一部分部隊發展為了華東野戰軍。
(作者:孔猛 選自公共號:息陬孔猛,如侵權請私信本人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