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大A揚眉吐氣,力拔頭籌的是低空經濟(飛行汽車)板塊。
主要原因是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和民航局,四大部局聯合印發了《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
方案說的很直白,要將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為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目標是形成一個萬億級市場規模的大產業。
看來今年的新質生產力行情,除了AI之外,就是低空經濟和人形機器人兩條主線了。
低空經濟板塊里,領漲的是主機龍頭萬豐奧威,以及上游核心材料碳纖維板塊,領漲龍頭是中簡科技(主營業務中航天軍工占比最大)。
這幾個龍頭,君臨前面都重點分析過。
當然,它們也都漲得非常猛。
如果恐高,可以關注另一個挖掘相對沒那么充分的重要板塊,上游設備板塊。
一般來說,一段行情里,業績受益的首先是下游主機龍頭,然后市場關注點逐漸向上游零部件切換。
我們說過,飛行汽車的主要零部件是三電,電池、電機、電控,這些跟新能源車行業差別不大,因此增量空間有限,股價很難被帶飛。
重點其實是機殼和結構件,作為航空器件,它們的生產制造有很多特殊要求,這就導致它們需求采用昂貴的碳纖維材料,給本來市場規模并不大的碳纖維行業帶來了二次騰飛的想象空間。
設備方面,航天軍工領域需要的加工設備也是特殊的,跟其它行業差別很大。
其中,發展潛力最大的是3D打印設備。
3D打印這個概念,以前火過一陣,后來就冷下來了,市場關注度一直不高。
主要原因是這個行業的整體規模不大,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公司,因此資本的關注度就相對低一些。
但實際上,這個行業的發展,在最近兩年是一日千里,“識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以前,在人們的想象中,3D打印是可以走進千家萬戶的,就跟普通打印機一樣,將生活中的小物件、小藝術品隨意打印出來。
按這種普及度,市場規模和想象力當然很大了。
但實際上,3D打印的成本很貴,設備賣得貴,耗材成本也貴,導致很多行業至今都沒有得到應用普及,更別說走進千家萬戶了。
這是行業冷下來的主要原因。
現在呢,3D打印經過一番摸索,逐漸找到了幾個重要的應用場景,一是航空航天,二是醫療器械。
航空航天是第一大市場。
與汽車廠商每年幾十萬輛的大規模生產不同,一般來說飛機制造公司一年的產能僅為幾十架次。
每架飛機由幾十萬個零部件組成,如果開模生產,效率是很低的,需要的時間長不說,成本也極為昂貴。
我們算一下就知道了,飛機結構件開模+機加工,一般生產周期長達6-9個月,開模成本最低也要2-3萬,而使用3D打印制造的零部件生產周期約2-3月,打印成本可以下降到1000-2000元。
也因此,采用激光燒結技術的金屬3D打印機一出來,很快就在航空航天產業內獲得了大量應用,滲透率逐步提升。
不僅大型的飛機、火箭在采用,即使是無人機也用得很多。
行業數據表面,目前使用3D打印制造的結構件約占無人機結構重量的20-30%,主要是一些復雜的連接器、銜接件以及支撐件。
第二大市場是醫療器械。
高端醫療器械的需求和飛行器制造是類似的,他們的零件需求同樣符合小批量的特點,而且價格接受能力也強。
比如口腔植入物,目前基本都是采用的3D打印,骨科的應用前景也很廣闊,但骨科有安全性顧慮,因此發展速度相對要慢一些。
整體來看,現在3D打印主要的市場,就是航空航天零部件+口腔牙齒。
其它還有汽車發動機、高端手機零部件等一些應用場景,但受制于成本問題,相對規模較小。
一旦低空經濟爆發,對3D打印設備的需求拉動是可以想象的。
接下來看看行業格局和個股。
作為一個新興高科技行業,3D打印的孕育首先是在歐美,尤其是美國和德國,早期的龍頭和技術人才,基本都來自這兩地。
比如美國的3DSystems、GE增材公司,德國的EOS、SLM Solutions公司。
成立于1986年的美國3D Systems,曾經是全球銷售規模最大的3D打印企業,提供“從設計到制造”的全套增材制造解決方案,技術遙遙領先。
GE增材是通用電氣的子公司,通過并購壯大,比如2016年收購瑞典Arcam和德國Concept Laser等,主要服務于自身的飛機發動機業務。
德國的EOS和SLM也有很強的技術競爭力,是選擇性激光融化技術的先驅之一。
但有意思的是,君臨查看了一下最新的全球3D打印上市公司的市值排名,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
兩個行業龍頭,鉑力特和華曙高科,竟然都是來自中國的企業,真是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之外。
是中國企業享受了市值泡沫,德不配位嗎?
怎么可能,2023年我大A股有多慘,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反而歐美企業才是享受了股市泡沫好嗎?
鉑力特和華曙高科,是絕對用實力說話的。
看最新的財報:
鉑力特的2023年業績快報,實現營業收入12.32億元,同比增長34.23%;實現凈利潤1.43億元,同比增長79.41%。
華曙高科的2023年業績快報,實現營收6.06億元,同比增長32.67%;實現凈利潤1.33億元,同比增加34.62%。
對于公司業績變動的原因,兩家公司都異口同聲的表示,公司營業增長主要是產能擴大及市場應用領域的拓展,3D打印定制化產品和自研設備的營業收入大幅增長所致。
看過去幾年的數據,21-23年,鉑力特和華曙高科的連續3年營收增長均在30%以上,發展勢頭都相當好。
其實,A股中從事3D打印的企業,還有兩家,先臨三維、超卓航科,目前市值分別為52億、21億,應該也是可以上榜世界前十的,可惜被榜單漏掉了。
先臨三維的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7.19億元,同比增長31.24%,凈利潤6675.92萬元,同比增長2247.33% 。
超卓航科的2023年營收為2.69億元,同比增長92.78%,但尚未實現盈利,凈利潤為-3657.15萬元。
跟中國這幾家快速發展,蒸蒸日上的3D打印龍頭相比,海外企業的普遍表現要差得多。
比如3DSystems,這個美國曾經的3D打印界老大,2023實現營收4.88億美元,下降了9.3%,全年凈虧損大幅增加,合計虧損3.7億美元。
另一個龍頭Stratasys,2023年營收6.27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全年凈虧損1.231億美元。
營收規模雖然很大,但增收停滯+巨額虧損,導致前景黯淡。
因此,它們的市值在過去幾年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像Stratasys,比巔峰時期136.46美元的市值,已經下跌了超過90%。
其它的海外3D打印企業,大多發展也不如人意。
像Materialise,Desktop Metal,Markforged等,近幾年都深陷股價下跌、業績虧損、裁員等的傳聞。
為什么中國和歐美3D打印企業之間,在近年呈現出來了完全不同的風景呢?
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中國航空航天需求的爆發,第二是中國3D打印企業的出口性價比優勢。
中國的3D打印企業,業務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市場,而歐美企業,業務大概是口腔醫療+航空航天各占一半。
比如中國4家上市公司,其中3家是做航空航天的,只有先臨三維以口腔齒科業務為主。
過去幾年,我國航空航天市場有幾個機會點。
第一是商用大飛機的出現。
我國的商用大飛機剛剛完成了從研發到試飛、首飛、量產的階段,也就是0-1的階段。
也因此,這個市場并不受疫情的影響。
第二是軍用飛機的需求增長。
因為中美競爭激烈化,軍用飛機量產速度加快,我國企業在這塊的受益是顯而易見的。
第三是無人機的高速發展。
我國無人機產業世界領先,這幾年逐漸從高空攝影延伸到農業、工業、物流等領域,產量仍然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
歐美企業則剛好相反,這幾年可謂厄運連連。
以航空航天市場為例,由于疫情+頻頻出現的安全問題,導致波音公司元氣大傷,這便直接將美國3D打印產業鏈帶進了溝里。
另外,口腔齒科市場也出現了格局變化。
比如3D Systems,它的核心業務就集中在口腔,由于下游大客戶隱適美收購了一家3D打印公司Cubicure,肥水不流外人田,導致這塊業務在2022年下降了39%。
更重要的是來自中國企業的出海競爭,讓歐美企業感到亞歷山大。
先說鉑力特。
作為中國3D打印界的老大,鉑力特最初只是德國EOS公司的渠道代理,一度是EOS在中國規模最大的經銷商。
不過后來,鉑力特依靠西工大的技術資源,研發成功自主技術的產品,并進入了中國商飛的供應鏈,在國產大飛機C919上大展身手,從此一飛沖天。
到如今,鉑力特的3D打印技術為中國商飛、中航工業、中國航發、中國航天科工、中國航天科技等200多家國內航空航天單位,制造超過3萬件金屬零件,批量應用于飛機、發動機、火箭和衛星等國家重大任務。
看下面這張表,鉑力特現在的重點客戶,除了國產飛機,還有另外兩個值得關注的市場。
一個是民營商業航天,藍箭航天、星際榮耀、九州云箭、星河動力等頭部民營火箭公司,都是它的客戶。
另一個是歐洲的空中客車,目前也有業務合作,主要是飛機功能件和結構件。
早在2018年,鉑力特就通過了空客公司的IPCA認證,啟動了空客A330增材制造項目,成為空客亞洲區唯一的金屬增材制造合格供應商。
另一個龍頭華曙高科,也值得重點關注。
華曙高科的創始人許小曙,是留美博士,原來在3DSystems公司擔任技術總監,技術水平是業界領先的。
2010年,許小曙回國創業,如今的行業地位已經超過了昔日龍頭3DSystems。
華曙高科的營收比鉑力特小很多,只有后者的一半,主要原因是它早期進入的行業以工業制造(汽車、化工等)為主,沒有抓住這一波國內航空航天大發展的風口。
沒辦法,許小曙的人脈不在國內,公司總部在湖南長沙,都是它競爭不過鉑力特的重要原因。
但華曙高科也有自己的優勢。
許小曙在美國奮斗了幾十年,很了解海外市場,海外人脈是它的最大優勢。
因此,依靠中國制造的高性價比,華曙高科的海外出口業務是做得最好的,2023年上半年的營收結構顯示,海外占比高達31%。
它的主要大客戶包括奔馳、寶馬、巴斯夫等歐洲企業。
當然,國內航空航天這個大風口,華曙高科也是不會放過的,怎么能讓鉑力特獨美呢?
數據顯示,2019-2021年華曙高科大型設備銷量占比從2.5%提升至15.8%,這背后其實是下游客戶對于大尺寸零部件打印需求逐漸提高。
一般來說,需要大型設備的主要就是航空航天行業。
比如民營火箭公司深藍航天,無人機公司鷹眼電子,目前都是華曙高科的大客戶。
整體來看,隨著低空經濟的大發展,國內3D打印行業還會迎來龐大的新增量,機會是不言而喻的。
這些板塊的其它個股,我會在后續文章和《私享版》中和大家繼續深入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