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7日,解放軍第15兵團抵達了中港邊界,這時候,只要一聲令下,香港問題的解決指日可待。
可是,接下來我軍的舉動非常奇怪,采取了“按兵不動”的方式,停止了南下的腳步。
深圳得到解放后,正規軍撤離了中港邊界,只是派出了保安部隊去維持治安。
很多人就有了疑問,放著這么好的機會,為什么不直接武力解放香港呢?
其實,這一切都是毛主席的智慧謀略。
武力解決香港?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迎來了解放,香港的大門“敞開”了。
這個時候,解放軍的先頭部隊已經進駐了深圳,距離香港僅有一橋之隔。
當時的很多人認為,這個時候應該是解放香港最有利的時機。
此話怎講呢?
第一,解放軍取得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新中國宣布成立,戰士們的氣勢極其高漲。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趁著士氣高漲的時候把香港解放,距離全國統一又進了一步。
第二,新中國表示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而割讓香港是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遺留下來的,我國是不可能承認的。
第三,雖然說香港有英國的駐軍,但其實力并不強,根本不是解放軍的對手,把香港解放了,還能彰顯出解放軍的實力,宣揚中國的國威。
其實不光是中國這邊有這樣的想法,當時的香港總督葛量洪都驚出了一身冷汗。
1949年10月17日,解放軍第15兵團抵達香港北部邊界,駐港英軍4個旅的兵力準備與解放軍展開一場“香港保衛戰”。
葛量洪心里頭清楚,英軍的實力是無法與解放軍相抗衡的,就算解放軍不動兵,光是斷水斷電,香港都撐不過幾周。
當然,葛量洪的擔憂并不是沒有道理的,一方面是解放軍已經“大軍壓境”,另一方面是此前爆發的“紫石英號事件”讓英國人看清了我國統一的決心。
紫石英號事件發生在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期間,解放軍曾發布公告,要求外國艦船必須在1949年4月20日之前撤離長江。
但是,英國海軍遠東艦隊“紫石英”號護衛艦非但不聽勸告,還闖入了解放軍前線預定渡江江段。
解放軍在警告無效后,直接對其開火炮擊,“紫石英”號有還擊行為,但最終的結果是其重傷擱淺。
面子上掛不住的英軍后續派出了多艘艦艇來“報仇”,無一例外,都被解放軍炮擊擊退。
“紫石英”號護衛艦被我軍扣留,中英雙方就事情責任展開過多次談判,但最終并沒有達成一致。
從這一事件中就能看出,中國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是不可撼動的,包括英國在內的列強在中國實行的“炮艦外交”行不通了。
葛量洪和一眾英國人也明白了,新中國宣布的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真不是鬧著玩的。
但是,就在葛量洪等人認為香港將要“不保”時,解放軍卻突然停止了南下,放棄了解放香港的行動。
這是怎么回事?
毛主席的高瞻遠矚
1949年10月17日,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抵達了中港邊界沙頭角中國一側,只要一聲令下,香港的解放指日可待。
可是,解放軍卻在這個時候停止了南下的腳步,放棄了用武力解放香港的行動。
其實,這一切都是毛澤東主席的謀略和大局意識。
在革命取勝之前,毛主席就提出了三個外交基本方針,“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和“一邊倒”。
但對于香港問題,卻遵循了“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的策略,延緩了香港解放的腳步。
這是為何呢?
跟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和香港的特殊性有關。
早在1946年12月,毛主席就回答過西方記者詢問的香港問題,毛主席這樣說道:
“我們現在不提出立即歸還的要求,中國那么大,許多地方都沒有管理好,先急于要這塊小地方干嗎?將來可按協商辦法解決。”
1949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的敗局已定,斯大林的代表米高揚秘密來到了西柏坡,與毛主席進行了談話。
過程中,毛主席就即將成立的新中國對內和對外政策進行了表態,其中就包括了香港問題。
在毛主席看來,武力解放香港并不難,只需要把軍隊開過去就好了,但是,海南島的問題跟香港和澳門問題相比較下就復雜得多,可以采取“和平過渡”的方式解決。
同時,毛主席還提到一點,那就是可以利用香港和澳門的地位,發展新中國的海外關系,促進進出口貿易。
在1949年解放軍停止南下腳步,一直到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港邊境始終保持著和平局面,這就是毛主席關于“和平過渡”的具體體現。
再一個,新中國解放大陸其他地區和解放香港的問題是有區別的,解放大陸其他地區說白了就是中國的內政。
但香港不同,當時的香港還屬于英國管轄,這就涉及到了中國和英國的外交問題。
假如說我國不顧外交問題,質疑要派兵進駐香港,這肯定會對新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還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就是,香港新界租期是99年,當時也僅僅過去了一半的時間,在還沒到期的情況下,中國就武力解放香港,可能會引起英國方面的不滿。
到時候,如果英國拉攏美國一起保衛香港,事情就不好辦了。
要知道,美國本來就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如果美軍再摻和進來,香港問題將會更加復雜。
所以,最為保險的方式就是不動香港,讓香港繼續留在英國人手里,然后為我所用,當做新中國對外溝通貿易的橋梁。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
毛主席生前并沒有去過香港,但這并不意味著他不重視香港,相反,主席時刻關注著香港問題,并提前為香港回歸問題打好了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的基礎。
針對香港問題,毛主席的“和平過渡方式”并不等同于“和平方式”,“過渡”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暫時不動,但日后只要有機會,還是要動。
就像1960年毛澤東對香港問題確立的八字方針:
“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其實,當時國內很多人迫于解決香港問題,毛主席總是會耐心地解釋:“不急,香港對我們還有用處。”
到了1961年,印度那邊出動4萬名兵力,從葡萄牙手里奪回了果阿地區,這個時候,國際社會又開始廣泛議論起了中國的香港問題。
國際上的共產黨對中國香港問題表示出了不理解,甚至認為中國在香港問題上過于軟弱。
對此,毛主席的態度很明確:
“這是特殊情況,我們暫時不準備動它。香港人就是我們中國人。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們控制它,對世界貿易,對我們對世界的貿易關系都不利。”
歷史也證明,毛主席運用的“和平過渡方式”解決香港問題是極為明智的。
其一,就是維護了新中國的地位和國際形象,新中國對香港問題的態度獲得了英國方面的認可,英國也因此成為了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
1949年12月19日,《香港華僑報》上面最醒目位置了一篇文章就表示:“英國年內承認中共”。
其二,就是有效遏制了美帝國主義孤立中國的意圖,推進發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在毛主席的明智決策之下,中國從外國引進的資金和技術都“途徑”了香港這一通道,香港也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關鍵路口”。
其三,就是培養和鍛煉了“年輕一代干部”。
在1974年5月25日,英國第46任首相愛德華·希思訪華,與毛主席談話時,鄧小平也在場。
雙方在談到香港問題時,毛主席指著鄧小平說道:“解決香港問題是年輕一代人的事了!”
到了1979年,距離新界租期還有近20年的時間,但是,英國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開始主動詢問起了中國對港的態度。
一直到這個時候,和平解決香港問題的時機才算是成熟了。
在鄧小平的切實行動下,香港問題終于得以和平解決,并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治國理念。
有句話說得好,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正是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和運籌帷幄,才有了新中國的光明前程,向毛主席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