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兵進行抗美援朝一事,一開始的時候有不少人是堅決反對的。
畢竟當時剛建國不久,一窮二白,很多人認為冒然出兵很可能會對國家建設造成影響。
不過,毛主席最后力排眾議,做出了一個歷史性決定:出兵朝鮮。
抗美援朝打得慘烈,打得困難,傷亡近40萬人,死傷慘烈。
那么,抗美援朝這場戰爭,中國都得到了什么好處呢?
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
朝鮮和韓國的矛盾還得從二戰后說起。
兩國“分家”還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美國就表示,以“三八線”為界,北邊的朝鮮又稱北朝鮮,由蘇聯支持,南朝鮮由美國支持。
這樣的決定也給后來朝鮮戰爭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不管是北朝鮮還是南朝鮮,互相都看對方不太順眼,兩人的目標是“類似的”,就是把對方消滅,然后統一朝鮮半島。
所以說,兩國圍繞著三八線總是會爆發小沖突,這樣的情況下,兩國爆發一場大規模沖突是遲早的事,毛主席也早有預料。
只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天竟然來的這么快。
一開始的時候,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打得韓軍找不著北。
可眼見朝鮮方面就要達成“統一目標”時,美國參與了進來,讓這場戰爭的局勢暫時扭轉了過來。
1950年9月15日。美國進行了仁川登陸,一口氣把朝鮮人民軍打到了三八線以北,并且越來越靠近中朝邊境。
那年10月3日,金日成和樸憲永聯名寫的“求援信”被送到了毛主席的辦公桌上。
信中這樣寫道:
“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此前,毛主席曾表示,對朝鮮不能不幫,不過,真到了要決定是否出兵的那一刻,依舊是很難做出抉擇。
其實,美軍不光在朝鮮戰場上“搞事”,8月27日那天開始,美國的戰機就肆意侵犯我國東北邊境的領空,轟炸了東北地區的城鎮和鄉村。
對此,周恩來總理向美國提出了嚴詞警告:
“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
10月4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主要內容就是討論援朝問題,大家積極發言,最后,毛主席語重心長地說道:
“你們說的都有理,但是別人處于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么說,心里也難過。”
第二天,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會議上,彭德懷進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發言,彭老總的想法總結起來就兩點:
第一,如果美國占領了整個朝鮮,那么,將來的問題會更加復雜難辦。
第二,晚打不如早打,耽誤了國內建設也不要緊,大不了打完之后再建設。
最終,經過充分的討論,中央做出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打得一拳開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百萬雄師身著整齊的軍裝,邁著堅定的步伐,吹著響亮的軍號,懷著“保家衛國”的信念,加入到了抗美援朝戰爭當中。
隨著中國志愿軍的加入,朝鮮半島的戰局再一次被扭轉。
志愿軍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鋼鐵長城”。
在漫天大雪的情況下一動不動阻擊敵人、用槍對抗敵人的大炮、用身體對抗敵人的坦克。
讓狂妄的麥克阿瑟的那句“圣誕節前結束攻勢”淪為了笑柄。
要說朝鮮戰場上最激烈的戰斗是哪場?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上甘嶺戰役。
其實,松骨峰阻擊戰的慘烈程度比起上甘嶺,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松骨峰阻擊戰發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此峰是軍隅里通向平壤公路的咽喉要道,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志愿軍大規模反擊開始后,美軍無力招架,慌忙向南撤退,其撤退時,正好經過了松骨峰。
也就是說,只要把松骨峰守住,就能斷了敵軍的后路。
志愿軍第38軍第335團接到了任務,目標就是搶占松骨峰。
但是,美軍也不是吃干飯的,他們也明白松骨峰的重要性,一直在用火炮彈幕封閉松骨峰周邊的道路,嘗試切斷我軍路線。
335團只能選擇夜間行動,但這也耽誤了不少時間,我軍前腳剛登上山峰,美軍后腳就跟了上來。
美軍的汽車經過山腳下,335團第3連瞅準時機,搶占了公路要點,美軍汽車一靠近,3連直接開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燃燒的汽車堵住了路,為了開道,動用一個連的兵力、配合著飛機、坦克向我軍陣地發起了猛攻。
3連陣地遭到了持續轟炸,爆炸聲此起彼伏,石頭被燒紅,幾乎沒有一塊完好的地方。
炮火攻擊過后,300多美軍兵分三路,圍攻3連,3連把兵力集中起來,待敵軍靠近后再開火。
3連機槍射手楊文明直接站起來用機槍掃射,瞬間打到了一片敵人,但因為暴露了目標,不幸犧牲。
副班長景玉琢上陣,子彈朝著美軍宣泄而去,一連打了三梭子彈,把美軍的氣焰壓了下去。
5個多小時過去了,3連成功壓制住了美軍的多次進攻,子彈打光了,戰士們就跟美軍拼刺刀。
連長戴如義給戰士們加油打氣:
“同志們,我們是英雄3連,任何敵人都是能夠打敗的!”
戰士們群情激昂地回復道:
“首長放心,3連是打不垮燒不爛的!”
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扛下了美軍的坦克、大炮和飛機,那6個小時,美軍沒能前進一步。
戰斗到最后,共打退美軍5次沖鋒,斃敵500多人,而我軍整個連只剩下了7名戰士。
整個抗美援朝中,我軍傷亡39萬人之多,代價是很大的,但是,志愿軍戰士們的犧牲不是白費的,因為他們打開了一個“新中國”!
免得百拳來
從表面上來看,抗美援朝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捍衛了我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
抗美援朝那段時間,我國剛建國不久,國內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軍事方面更是落后西方國家一大截。
二戰后的美國可是一個超級強國,論軍事,美國說第二,恐怕沒人敢說第一。
而且,對于新中國,美國也是沒有好眼色,派出艦隊阻止中國統一,朝鮮戰爭中更是不顧中方勸阻,執意越過三八線,侵犯我國東北地區。
在抗美援朝之前,對于中美之間的對決,很多人都認為是“毫無懸念的戰斗”,最后的結果肯定是志愿軍被“碾壓”。
可是,西方錯了,美國也錯了,志愿軍在裝備落后、后勤落后的情況下,硬生生把美軍韓軍打退到了三八線以南。
美國怕了,美軍見識到了中國的實力,見識到了志愿軍的英勇氣魄,這場仗讓美軍長了記性:中國是不好惹的。
假如說,中國不進行抗美援朝,那最后會有什么結果呢?
結果就是朝鮮人民軍無力招架美軍韓軍,整個朝鮮半島可能會被美國所掌握。
南朝鮮又是美國的盟友,中國的東北邊境完全暴露在了美國的槍炮之下,對我東北地區的安全將會是極大的威脅。
而且,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矛盾不斷,中國又正好夾在蘇聯和美國勢力范圍之間,真要是這樣,中國可別想有一天好日子。
抗美援朝還可以說是新中國的一場“立國之戰”。
新中國成立之初,并沒有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再加上我國實力不強,很多國家依舊認為中國是好欺負的。
抗美援朝不光“打醒”了美國,更是“打醒”了全世界。
十多年后,美國還想通過越南戰爭,再次騷擾我國邊境地區,但是,我方發出警告后,美國不敢了。
抗美援朝的勝利,在政治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加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在經濟層面,給中國帶來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機會,為日后的經濟建設打好了基礎。
后來的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上,我國的“求同存異”外交原則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這其中一方面是因為原則合理,還有一方面是中國實力增強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和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