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天天”說起
自去年突發(fā)重疾、僥幸得活之后,我對待花草們?nèi)缤瑢Υ竟栆粯尤諠u淡漠,十天半月不更新澆水也是常事。今年2月份,冷不丁發(fā)現(xiàn)花盆中長出一株“黃天天”,已悄然走完了開花結(jié)果的生命歷程,進(jìn)入焜黃華葉衰的最后階段,我竟毫無察覺。
圖1 黃果龍葵
“黃天天”可不是等閑之輩,你翻遍《中國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也找不到相關(guān)記載。在某些論文中,它被叫做“黃果龍葵”/Solanum nigrum var. flavovirens,龍葵/S. nigrum的變種,在我國僅東北有分布。
圖2 黃果龍葵
前些年我從黑龍江網(wǎng)購過“黃天天”的種子。長成后,大部分都是烏漆嘛黑的“黑天天”,真正的“黃天天”僅有3棵(如上圖),也算沒完全上當(dāng)。翌年接著種了一批,因受害蟲侵襲,長勢羸弱,最終全部陣亡。本以為自此“無噍類矣”,今年卻又有發(fā)現(xiàn),完全出乎意料。
“黑天天”又是什么?
圖3 龍葵,攝于青島
“黃天天”是龍葵的變種,“黑天天”即是龍葵/Solanum nigrum之本尊,全國廣布種,有些地方叫它“黑悠悠”。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寫道,“蒿草里長著一叢一叢的天星星,好像山葡萄似的,是很好吃的”,“天星星”也是指龍葵。在野果資源貧瘠的華北平原,龍葵更是庸中佼佼,頗受(農(nóng)村)小朋友的喜愛。
圖4 少花龍葵
在我國兩廣一帶,更為人們所熟悉的是少花龍葵/S. americanum。與龍葵形態(tài)近似,顯著區(qū)別有二:①果實(shí)有明顯光澤,龍葵的果實(shí)有“磨砂”效果,啞光的;②花序近傘形,果柄基本集中在一個點(diǎn)上,而龍葵則是蝎尾狀花序,果柄錯開生長?!吧倩ā迸c否,不足以當(dāng)成鑒別依據(jù),臺灣稱光果龍葵,似更為合理。
圖5 木龍葵,我種的
而在我這里曾與“黃天天”一同成長的“黑天天”,既非龍葵,也不是少花龍葵,而是木龍葵/S. scabrum,果實(shí)比龍葵稍大,光澤度介于龍葵和少花龍葵之間。分布區(qū)域與少花龍葵相仿,主產(chǎn)南方,然而近年來卻大舉北上,連東三省這等苦寒之地也被其入侵,真是奇哉怪也(個人猜測為人工引種,見下文)。
圖6 紅果龍葵
圖7 紅果龍葵
《中志》共收錄茄科茄屬龍葵組4種,除以上3種外,還有紅果龍葵/S. villosum,果實(shí)朱紅色,煞是可愛,堪稱龍葵之顏值巔峰。僅分布于山西、甘肅、新疆、青海諸省,難得一見?!吨兄尽酚涊d河北有栽培,但問過很多河北朋友,均表示聞所未聞......某寶有疑似該種種子出售,然售價(jià)高昂,足以讓因病返貧的本人妄念頓消。
嶺南人的心頭好,“白花菜”
圖8
《中國龍葵復(fù)合種細(xì)胞學(xué)分析和地理分布的研究》一文指出,少花龍葵、龍葵、紅果龍葵和“黃果龍葵”親緣關(guān)系很近,都屬于同氣連枝的龍葵復(fù)合種S. nigrum L. Complex系統(tǒng)。對這個“復(fù)合種”,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感情有所不同,以東北和嶺南為例:東北吃果,嶺南食葉。然而,大家似乎都忘了,龍葵是有毒的......
圖9 他買的疑似木龍葵果實(shí)
圖10 哈爾濱賓縣的龍葵種植大棚,懷疑也是木龍葵
龍葵莖葉和未成熟果實(shí)含龍葵堿,這是我自幼習(xí)得的“常識”,從來不疑有他,即便是成熟果實(shí),也只是“淺嘗輒止”,不敢像賈冰這樣敞開了造。但《中志》卻公然記載了龍葵的可食性:少花龍葵又名白花菜,描述中有“葉可供蔬食”之句,而龍葵在廣東某些地方亦稱白花菜,想必也免不了湯釜之禍。說好的有毒呢?
圖11 白花菜
朋友圈里有些南方朋友已經(jīng)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沖動,紛紛到野外去霍霍“白花菜”了,菜市場也有售,大概率是少花龍葵。某廣東朋友大贊此物“無毒,甘甜,火鍋標(biāo)牌,人間美味,秒殺一切火鍋青菜,十分好吃非常好吃特別好吃”,評價(jià)可謂登峰造極矣。云南也有人吃這個,稱之為“苦涼菜”......那什么,到底是苦還是“甘甜”,你們能不能商量一下?
圖12 上湯白花菜
也有人表示,開花前的白花菜可食,開過花則否,或是嫩莖葉含毒素較少,烹制后又進(jìn)一步喪失,故而毒性不彰。而根據(jù)論文《生龍葵及龍葵果汁的急性毒性試驗(yàn)研究》,“龍葵作為野菜食用及食品開發(fā)是很安全的,但龍葵果有一定毒性,開發(fā)成果汁飲料要注意用量”,如此說來,果實(shí)倒比莖葉更危險(xiǎn)了......
不止中國人,外國也有人吃龍葵
出于好奇,我查詢了一下外網(wǎng),才發(fā)現(xiàn)對龍葵(復(fù)合種)的喜好并非我國嶺南的專利,世界各地皆有之,尤以非洲為最。
圖13 龍葵
龍葵,英文名Black Nightshade,被譽(yù)為“撒哈拉以南非洲消費(fèi)的一種重要的本土葉菜”。原文為:Black nightshade (Solanum nigrum) is an important indigenous leafy vegetable consumed in sub‐Saharan Africa.
圖14 少花龍葵
少花龍葵,英文名American Black Nightshade,“經(jīng)常被用作蔬菜——例如,在危地馬拉,嫩芽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蔬菜”,原文為:The plant is often used as a vegetable - the young shoots are a very popular vegetable in Guatemala, for example.
圖15 紅果龍葵
紅果龍葵,英文名Hairy Nightshade,葉子常在非洲菜市場作為蔬菜出售,也有栽培。原文為:The leaves are often sold as a food in local markets in Africa, where the plant is also sometimes cultivated......
圖16 栽培的木龍葵
圖17 木龍葵制作的食品
圖18 據(jù)說果實(shí)可以用來染色
木龍葵,英文名African Nightshade,在非洲是正經(jīng)八百的栽培葉菜,并經(jīng)過專門選育以提高產(chǎn)量。原文為: Some African species, such as S. scabrum, have been selectively bred so as to greatly increase their foliage production over fruit or flowers.
還有沒有其它龍葵?
茄科茄屬龍葵組最重要的種就是前面提到的龍葵、少花龍葵和紅果龍葵,或者再加上木龍葵,此外還有幾十種,多數(shù)都是寂寂無名之輩。
圖19 黃果龍葵/S. diphyllum
按照FOC的說法,木龍葵變種光枝木龍葵已經(jīng)獨(dú)立成種S. merrillianum,這里暫不理會。此外還多了入侵種黃果龍葵/S. diphyllum,與前述“黃天天”重名,看樣子就不宜食用;大概命名者覺得該種為灌木,與其它龍葵迥異,故又將其中文名改為瑪瑙珠。
圖20 毛龍葵,攝于青島
圖21 毛龍葵,攝于青島
以龍葵為名的入侵種,身邊最常見的有毛龍葵/S. sarrachoides。全株密被白色腺毛,具特殊氣味;花萼較大,包裹成熟果實(shí)一半以上,亦密被腺毛;果實(shí)成熟時顏色變化不大,呈黃綠色或黃褐色。怎么說呢?看著就覺得不能吃。
圖22 北美刺龍葵,攝于青島
圖23 北美刺龍葵,攝于青島
另,銀毛龍葵(銀葉茄)/S. elaeagnifolium、北美刺龍葵(北美刺茄)/S. carolinense和刺萼龍葵(黃花刺茄)/S. rostratum等入侵種,個個長得奇形怪狀,一點(diǎn)龍葵氣質(zhì)也冇,應(yīng)該歸茄屬茄亞屬,而非龍葵亞屬(所以名字都改為“某某茄”)。略過不計(jì)。Over。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