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領導的湘軍,能成為太平軍的掘墓人,可見其戰斗力有多強悍。
從士兵的結構來看,湘軍和太平軍都是一樣的,士兵們都出身農家,大多是被生活所迫,無奈進入軍營,希望獲得軍餉,以及在戰爭中撈到一筆橫財。
可是,湘軍為何最終能取得勝利呢?這與曾國藩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關系,他有一個高明的手段,無人能比。
這個手段,就是用為官思想,去指揮軍隊。曾國藩的所有智慧,都來源于為官過程,這一點,我們從曾國藩給湘軍定的一個規矩中,就能清楚地看出來。
曾國藩定的這個規矩,就是湘軍行軍的距離,只能日行30里。
自古以來,在軍事上,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兵貴神速,曾國藩為何規定湘軍只能日行30里?
這是曾國藩從為官思想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有3個原因:
一是體恤士兵們的辛苦。
湘軍之所以沒有人背叛曾國藩,最大的原因,就是曾國藩能體恤士兵們的辛苦。在曾國藩的教育中,他并沒有把大家當成士兵看待,而是當成自己的子弟看待。
在管理士兵上,曾國藩是把家規和軍營的規定完全融合在一起。曾國藩說:
將領之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嚴者,其子弟整肅,其家必興;溺愛者,其子弟驕縱,其家必敗。
整個軍營如同大家庭一樣,充滿著家庭的溫暖,這是湘軍沒有人背叛曾國藩的原因。不讓士兵們承受行軍之苦,也是曾國藩充滿人情的一面。
在曾國藩看來,如果上級不體恤下級的辛苦,那么,下級的心里必定產生怨言。一個充滿怨氣的團隊,怎么能獲得成功呢?
二是為了不擾民。
曾國藩出身農村,而且,湘軍士兵幾乎都來自農村,性格比較樸實。
曾國藩讓軍隊行軍緩慢,就是為了不擾民,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修筑自己的營地,生火做飯。
曾國藩認為,對一支軍隊來說,不擾民,才是立命之本。
這是湘軍與朝廷的八旗兵、綠營最大的區別。
八旗兵、綠營驕橫慣了,每到一個地方,強行占據老百姓的房屋,搶奪老百姓的財物,甚至會屠殺老百姓來冒領功勞,這讓曾國藩深惡痛絕。
在曾國藩看來,只要士兵們能有一個安身立命的營地,自然不會去騷擾老百姓了。
三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
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才是曾國藩最為厲害的手段,也是他從為官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精華。
在曾國藩看來,無論一個人的地位有多顯赫,權力有多大,但如果不能善始善終,一切都將化為烏有,都將歸零。
正是從為官思想中獲得啟示,曾國藩讓士兵半天行軍,半天修筑營地,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湘軍每到一處,都會深挖戰壕,把營地修成銅墻鐵壁,即使太平軍偷襲,也難取得成功。
行軍時,曾國藩往往會讓大家提前準備好糧藥,即使受到太平軍圍攻,也能游刃有余應對。
“先求于不敗之地”,曾國藩帶兵的這句經典名言,看起來好像有一些消極,其實是他最為高明的手段。無論做什么事情,只有讓自己不敗,才有機會去取勝。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年譜》《清史稿》《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等。(圖片為配圖,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