洚水“瑤亂”與沿江新城的建造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兩廣總督府在德慶州悅城修筑了一座城,當時的少詹事,后來主修《廣東通志》的黃佐為這座城撰記,是為《沿江新城記》。該文記載 “沿江之北,人民鮮聚,其南則叢林蓊蔚,為洚水惡瑤所穴,比之羅旁、綠水為甚。每遇警報,民輒登山涉川以自存”。洚水,今稱南山河。洚水瑤,即南山河流域的瑤民。如此說來,到了嘉靖年間,洚水瑤民暴動比羅旁一帶更為激烈。要不然也不會在悅城修筑城池防備“洚水惡瑤”。
洚水所在的晉康鄉“瑤亂”,早在元朝初年就已經存在。光緒《德慶州志·事紀》載: “(至元)十六年冬十一月己巳,晉康及瀧水瑤亂”。至元十六年為1279年,此年二月,崖山海戰,趙宋王朝終結。此后三百年間,瑤民暴動此起彼落。進入明代,瑤民暴動愈演愈烈,明廷不得不修筑城池維持秩序。景泰四年 (1453年),修筑瀧水縣城 (在今羅定城區)。成化十五年 (1479年),修筑晉康巡檢司城 (在今郁南連灘)和都城巡檢司城 (在今郁南縣城)。奇怪的是,在南江以東,包括洚水流域的“東山”地區,并未修筑城池。當然,這并不代表洚水太平,沒有瑤民暴動。
關于洚水流域的“瑤亂”,典籍上并沒有直接記載,不過我們可以從明廷布防情況窺探一二。嘉靖《德慶志 》卷十二《兵戎》載: “營十二:大塘。 在都城鄉十五都以旗軍守之。 南江。 在南岸瀧水江口。嘉靖十二年立,以打手守之。 石狗。 在瀧江內。嘉靖十二年立,今除。 大灣。 在瀧江內。嘉靖十二年立,今除。 木源。 在南鄉富祿里。 白馬。 在南鄉儒林里二營。弘治五年立,俱以旗軍守之。 何木逕。 在南鄉儒林里。嘉靖十二年立。 山栢。 在南鄉儒林里。嘉靖九年立。 大石嶺。 在南鄉楊柳、都騎界。 嘉靖七年立。 大埇。 在南岸大埇嶺。嘉靖十一年立。 查峒。 在南鄉查峒地方。嘉靖十二年立。 步云。 在南鄉富祿里。嘉靖九年立。已上俱以打手守之。 ”根據嘉靖《德慶志》記載,德慶設營十二處,都位于西江南岸都城鄉、晉康鄉內,其中木源、白馬、何木逕、山柏、大石嶺、大埇、查峒、步云共八處位于洚水流域及周邊地區。同時,在洚水口對面的西江北岸還有降水埠、扶賴埠、荔枝埠,沙田埠、悅城巡檢司、新村驛等軍事或準軍事機構防備“瑤亂”。可見,嘉靖年間洚水流域治安嚴峻,漢瑤矛盾激烈,明廷不得不設立多處武裝力量駐扎此地,彈壓瑤民。但這并阻止不了瑤民暴動,瑤民甚至越過西江,襲擾西江北岸的悅城鄉。
▲嘉靖十四年,德慶州西江南岸輿圖
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廣東按察司副使林應奎上奏兩廣總督府,請求在悅城修筑一座城池,已達到一旦瑤人襲擾,附近鄉民可以躲避城中的目的。但尚未動工修筑,林應奎就升遷了。繼任的談愷才真正開始修筑,直到嘉靖三十四年 (1556年 )建成,這就是悅城的沿江新城。城墻高一丈一尺五寸,城墻厚八尺,城池周長二百三十三丈。沿江新城開了三個城門,南邊有兩個,北邊一個,城門上都建有城樓。沿江新城規模差不多是晉康司城、都城司城的兩倍,與后世的南鄉所城、富林所城差不多。
在沿江新城建立的同時,嘉靖三十四年 (1556年)五月,為進一步防避瑤人渡過西江掠劫,官府又造游魚舟77艘,部分鎮守成所,部分巡視沿江,互相呼應援守。當然,設立營埠、修筑城池、造游魚舟這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根本阻擋不了瑤民舉事暴動。最終,明廷發動“大征”鎮壓瑤民。
明萬歷四年 (1577年),凌云翼于德慶州城設部院駐節,指揮兩廣十多萬大軍,分十路進攻東、西山瑤人。前后四個月,摧破 564 個山寨,俘斬招降 42800 多人。一年后,朝廷設立東安縣,縣治就設在洚水流域的富祿里。洚水流域的“瑤亂”,從此銷聲匿跡。
原文刊載于《方志云安》2024年第1輯
端溪文史創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發掘德慶人文歷史,放眼泛德慶地區(即德慶曾經管轄過的包括今封開、云浮、郁南、羅定、信宜等地)以及肇慶地區鄉土史情。你關注我,我致力于追尋歷史本源。歡迎讀者轉發分享。在這里,您可以閱讀許多關于德慶乃至肇慶人文歷史的文章,希望能讓您更加了解德慶(肇慶)歷史,幫助您深入研究德慶(肇慶)文化。
其他公眾號轉載本公眾號原創作品需取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