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農業是決定性的生產部門。人類的勞動最初都是為了生產和占有食物。農業的發展不僅影響人口數量和國力強盛,還制約著整個社會文明的進程。我國人工栽培谷物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
一、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西周時期,種植的谷物品種增多,被稱為“百谷”。春秋年間,人們對谷物種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百姓用“五谷”代替了“百谷”。
西漢時期的鄭玄在《周禮·天宮·疾醫》的注解中說,五谷指的是麻、黍、程、麥、豆。但是在《周禮·夏官·職方氏》的注解中,又將五谷定義為黍、翟、寂、麥、稻。后來的人對于“五谷”的劃分大致就是這兩種說法。
戰國時期,呂不韋的門人在《呂氏春秋·審時篇》中不僅列舉了禾、黍、稻、麻、款、麥六谷,還首次提到了“得時之禾”,用禾代替了翟。
《廄苑律》記載:“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膚田牛。卒歲,以正月大課之,最,賜田音夫壺酉酒、束脯,為旱皂者除一更,賜牛長日三旬殿。”
《說文》中解釋黍為“禾黍,而豁者也。因為大暑時節種植,所以稱為黍。”秦代的《倉律》中也提到“程禾、黍口口口口以書言年,區別它們的數量”、“種黍,每畝需要半斗種子”。這表明黍與禾同樣重要,并且黍的種子用量有明確的規定。
《說文》中解釋麥為“芒毅,秋季種植時埋得較深,所以稱為麥。”秦代的《倉律》中也提到“種禾、麥一斗”、“麥十斗,用于梢的有三斗”、“縣留下麥作種子的,用來減少禾的數量”。毫無疑問,麥也是秦代的主要糧食作物。
“小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兩漢時期的《把勝之書》,在此之前的文獻中沒有明確提到“小麥”。因此,日本學者檐田絕對于小麥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在其著作《五谷的起源》中認為,小麥可能是在張騫通西域之后傳入中國的。
然而這個觀點純屬猜測,沒有史實依據。其實我國普通小麥的種植歷史非常悠久。安徽省博物館在毫縣釣魚臺新石器遺址,出土了不少炭化的小麥種子,它距今9000多年,這表明中國也是普通小麥的發源地之一。
《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明確提到,中國有三個小麥新種或變種傳入歐洲,并說這些都是中國的原始種。在歷史的早期,中國的小麥傳到了瑞士湖上,通過天然雜交成為歐洲小麥的起源。由此可見,中國的普通小麥不僅不是外來的品種,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鄉村四月閑人少,采了蠶桑又插田
秦國建國之前,那里的居民以游牧為生,他們居住在犬丘。建立國家之后,秦國在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依然保持著游牧民族的特點。
《石鼓文》中所描繪的秦襄公時代前一年的大規模狩獵場面,正是游牧民族生活習俗的反映。秦國的國力在秦文公四年左右達到了新的高度,此后,農業逐步替代了畜牧業,成為了重要的經濟支柱,并且快速地發展起來。
到秦穆公時代前一年,秦國的農業生產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東方諸國。秦國出產的谷物,不但能供應日益劇增的人口數量,也能釀造出大量的美酒。
秦簡《倉律》中有“萬石之糧”之稱,東陽之糧為“一石”,咸陽之“一石”為“萬石”,可知其貯糧之巨。秦國因此成為當時最富裕的諸侯國,人們稱之為“積糧如山”。
正是因為秦國的農業生產,特別是谷物種植業發達,使得秦國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能夠與東方諸國競爭、爭霸,并最終統一天下。在秦朝滅亡后,漢朝也不得不承認,秦朝之富裕,是天下和其他地方的十倍。
《史記》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秦國的農業經營方式主要依賴于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公元前世紀中期,秦孝公廢除了井田制,實行了私有土地制度。在這個過程中,秦國通過實行“愛田制”來實現。愛田制本來是奴隸社會土地國有的一種形式,要求人們“愛土易居”。
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制度已經瓦解了。秦孝公推行新法,恢復了愛田制,但與以前不同的是,土地不再定期歸還給國家,勞動者也不再根據國家分配的土地來輪換耕作,而是只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不再歸還給國家,因此也不需要輪換了。
可以看出,秦孝公推行的愛田制與奴隸制土地國有的愛田制有著根本的不同。如果說“名田制”代表了私有土地制度,那么,秦孝公推行的“愛田制”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初期形態。
到了商鞍變革實行的愛田制,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田地,百姓并不是集體耕作。雖然這種制度有時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一些不利影響,但統治階級從中吸取了個體生產的優點。后來的名田制仍然保持了這種耕作方式,秦國統治階級對它非常推崇,并通過法律來維護。
此外,秦國還存在奴隸制和雇傭勞動,但這些勞動者都受到剝削和壓迫。秦國的統治集團信奉法家思想,主張依法管理農業生產,制定了多項經濟法律和法規。他們實行授田制,強制農民開墾和耕種土地。秦國在農業生產管理方面采取了多種措施,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
三、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秦朝統一六國后,統治者也繼續執行這種政策。秦朝的統治階級,采取了多種措施來鼓勵和管理農業生產。他們通過法律強制農民開墾和耕種土地,此外,他們還實行了“粟爵粟任”的政策,即農民可以通過輸粟來獲得爵位和官職,這無疑是一種鼓勵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方式。
政府還提供了優惠條件,如向百姓提供鐵制農具和獎勵耕牛生產,以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他們非常重視耕牛生產,規定每年進行一次評比,通過重賞和重罰來激勵農民養牛。
秦代禁苑離農地距離過近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如果禁苑比較靠近農田,禁苑里面的動物和牛馬就有可能出來吃莊稼。因此,秦朝的縣官根據附近有田地的人口數量,要求所有百姓不分貴賤,都要給禁苑修筑圍墻。這個規定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不受破壞。
《史記》記載:“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約合今多斤。”
在秦朝農業的發展中,人們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培育出了高產的作物品種。這為秦朝農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政府十分重視掌握全國農業情況。他們制定了一項法規,在降雨及谷穗成熟時,民眾要及時以文書形式將雨水及抽穗的情形上報。在收獲之后,如遇降雨,應及時將降雨及受惠田的情形匯報給上級官員。
如遇干旱、風暴、澇漬、飛蝗等災害,應及時上報。秦政府為保證糧食豐收,也向百姓提供了大量的高品質種子,以供農夫們使用。 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來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并實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他們還非常注重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秦國還廣泛推廣了牛耕和使用鐵農具,可見其對耕作工具極為重視。
政府還倡導農民借用官府的鐵器,并規定如果因使用破舊而損壞,只需書面報告,無需賠償。秦朝的法律還保證了農民從事田間勞作的必要時間,保護他們的勞動成果,以確保農業生產不受破壞。
結語
由于秦國的土地廣闊,人口稀少,每個人擁有的耕地較多,因此人均糧食產量也較高。由于國家的政策改革,秦國通過優厚的條件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引進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并擴大了耕地面積,這使得糧食產量大幅增加。由于良好的政策指導,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為秦朝農業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