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合計950億美元的軍援法案,讓國際局勢變得越發緊張。
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向烏克蘭提供約610億美元的援助、向以色列提供超260億美元的援助,以及為“印太安全”提供超80億美元援助。
當下的國際局勢,戰火正在四處被點燃。
俄烏戰爭的結束依然遙遙無期,以色列-伊朗的沖突正在螺旋式上升,南海菲律賓的挑釁也是花樣越來越多。
也因此在網絡論壇上,關于“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要打起來了”,討論的熱度一直在升溫。
那么我們做個假設,萬一“三戰”真的打起來了,哪個軍工企業會是最受益的呢?
首先,最受益的肯定是航空板塊。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的《2022年武器生產和軍事服務百強企業》報告——
世界前15名的軍工企業如下:
1,洛克希德馬丁(空軍),美國,營收633億美元,明星產品:F35戰機、F22戰機、F16戰機、黑鷹直升機
2,雷神技術(導彈),美國,營收396億美元,明星產品:發動機+飛行操控系統、導彈+雷達防御系統、高能激光系統
3,諾斯洛普格魯曼(空軍),美國,營收324億美元,明星產品:B2隱身轟炸機、全球鷹無人偵察機
4,中航工業(空軍),中國,營收309億美元
5,波音(空軍),美國,營收308億美元,明星產品:F15鷹式戰斗機(空軍)、F/A-18大黃蜂戰機(海軍)
6,通用動力(陸軍),美國,營收304億美元,明星產品:坦克、裝甲車、火炮
7,BAE宇航系統,英國,營收252億美元
8,中國兵工(導彈和坦克),中國,營收179億美元
9,L3 harris技術(通信),美國,營收139億美元,明星產品:軍用通信、電子、夜視設備
10,中國兵裝(陸軍戰車和火炮),中國,營收134億美元
11,里昂那多,意大利,營收128億美元
12,空客公司,法國,營收120億美元,明星產品:軍用運輸機
13,亨廷頓·英格爾斯(海軍),美國,營收106億美元,明星產品:航母、核潛艇、兩棲登陸艦
14,泰雷茲,法國,營收96億美元
15,中航科技(導彈和火箭),中國,營收96億美元
可以看到,美國七大軍工巨頭,空軍企業有三家,洛克希德馬丁第一,諾斯洛普格魯曼第三,波音第五,合計營收1265億美元,遙遙領先。
其余,做導彈的一家(雷神技術)排第二;
陸軍企業一家(通用動力)排第六;
通信企業一家(L3 harris技術)排第九;
海軍企業一家(亨廷頓·英格爾斯)排第十三。
從營收規模角度來看,空軍>導彈>陸軍>通信>海軍。
美國的海軍很強大,航母和核潛艇數量在全球具有壓倒性優勢,但實際貢獻營收卻是各軍種里最少的。
主要原因是航母和潛艇是耐用品,在和平年代一旦造出來,就可以服役幾十年,而且整體數量也跟戰機、導彈無法比。
戰機的更新迭代速度更快,部署規模大,單價比導彈要昂貴許多,是現代戰爭里軍費投入的主力。
我國的情況也是類似。
四大軍工企業里,服務于空軍的中航工業以309億美元排名第四,遙遙領先。
服務于陸軍的中國兵工、中國兵裝,一個排名第八,一個排名第十,合計營收313億美元。
雖然總營收能夠追上中航工業,但實際上中國兵工有相當一部分營收是來自導彈業務的。
因此,總的營收來看,我國空軍占比也是大于陸軍占比的。
現代戰爭,贏得制空權是關鍵,尤其是未來要確保本土和平,拒敵于外,更要大幅加大空軍力量的建設。
按2023年的數據,我國軍費2248億美元,美國軍費8133億美元。
雖然中國的軍費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但由于中國的戰機單價相對便宜,且軍隊薪酬支出占比較低,武器采購占比更大——
結果就是2023年中國戰機的年產量已經追上了美國。
據美國《空軍與太空軍雜志》3月29日報道,美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近日表示,“中國很快就會在空中力量上處于領先地位”。
他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中國2023年現代戰機的生產數量為257架,其中超100架殲20戰斗機,超100架殲16,以及不到40架殲10C。
而美軍則面臨著嚴重的去工業化問題,早期先進的F22、B2都已停止了生產,目前和殲20對標的F35也遇到了產能問題。
F35是當下美軍的主力戰機,2020-2022年分別生產了145、150、169架,年產量正處于逐步提升階段。
但2023年,F35的產量忽然大幅減少至97架,產量已低于殲20。
主要原因就是供應鏈被中國卡了脖子。
2023年8月1日起,中國實施對包括鎵在內的多種金屬制品及相關材料進行出口管制。
中國的鎵儲量占全球68%左右,在產量方面,2023年中國的鎵產量達606噸,全球占比更是達到驚人的96.81%。
由于實行了出口管制,F-35戰斗機使用的坤化鎵雷達和氮化鎵雷達均無法制造,只能大幅削減產量。
事實上,在軍工這個領域,由于美國幾十年前就對我國實行制裁了,因此我國現在是能獨立生產所有部件的,完全不懼美國的制裁。
現在,讓美軍也嘗嘗被中國卡脖子的滋味吧。
在A股已上市的戰機企業中,最值得關注的無疑是中航沈飛了。
當然,生產殲20的成飛已公告了要借“中航電測”的殼來上市,未來完成重組,可以進一步深入分析。
今天我們先看看中航沈飛的情況。
這幾年中航沈飛的業績可以說相當亮眼——
先看最新發布的業績預告,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2.48億元,同比增長11.18%,歸母凈利潤為30.07億元,同比增長30.47%。
過去五年,公司營收從2018年的201.51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462.48億元,CAGR為14.85%;
歸母凈利潤從2018年的7.43億元增長為2023年的30.09億元,CAGR為26.25%。
五年營收翻了一倍多,凈利潤增長了4倍。
在向來業績垃圾的軍工板塊,這番表現堪稱“亮瞎眼”!
凈利潤增速如此快,主要得益于毛利率、凈利率的持續向上,尤其是凈利率,從3.70%提升到了6.51%。
幾乎提升了一倍。
在衡量經營效率的ROE上,沈飛2023年達到了20.96%。
對比一下板塊內的其它公司,做發動機的航發動力只有3.66%,中航西飛5.22%,中航機載6.15%,中直股份4.59%,中國衛星2.50%……
差別太大了。
咨詢了一下業界的意見,認為2018年11月公司實施的股權激勵計劃,對ROE的改善有很大影響。
在那輪股權激勵計劃中,沈飛一共向激勵對象(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管理及技術骨千共80人)發放了317.1萬股A股普通股,占股本總數的0.227%。
股權計劃分三期進行,每期有效期五年,授予價格為每股22.53元,股權計劃充分調動了管理層與核心員工的積極性。
也就是從那年開始,沈飛的管理費用率開始持續下降,研發投入加大,毛利率提升,業績爆發式上升。
2023年公司研發支出9.76億元,同比增長31.89%。
2019-2023年,公司研發支出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4.96%,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
中航沈飛的戰斗機型號主要包括殲-11、殲-15、殲-16等,在技術先進性上是不如成飛的王牌產品殲20的,因此過往經常被軍迷詬病。
但這兩年在沈飛的努力下,已經大為改觀,最新的代表作是我國未來的航母主力艦載機殲35。
殲35在隱身性能和機動性上都超過了美軍的F35,以機動性為例,殲-35擁有22噸最大推力,完全超越了F-35的18噸。
隨著殲35的量產落地,中航沈飛的毛利率預計還將進一步上升,未來業績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并不是問題。
中國現在的軍費支出占GDP的比例只有1.3%左右,遠遠不如美國的3.5%。
更加比不上俄羅斯的6%。
未來幾年,一旦三戰要打起來,中國的軍費占比可能大幅提升到5%以上。
沈飛的業績更加是要上天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