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張水明)“油菜在春節前后遭受了兩次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考驗,仍然豐收在望,這背后離不開相關部門的技術指導和支持。”漢川市分水鎮友好村種植大戶劉中齊說。
4月18日,分水鎮友好村千畝綠色高效油菜基地,金黃的油菜花已經凋謝,翠綠飽滿的菜籽莢掛滿枝頭,匯成綠色的海洋,微風過處,沉甸甸的菜籽莢隨風搖曳。村民們在田間地頭挖排水溝,爭取顆粒歸倉。村“兩委”干部和鎮農技干部正在為油菜測產,他們前往多個地塊,隨機抽取,對油菜株間距、畝株數、單株有效莢數、單莢籽粒數進行測算,目前測得平均每畝油菜籽產量可達340余斤,比去年略低。
劉中齊今年56歲,家住友好村3組,他和妻子種了200多畝優質油菜。“在油菜經歷凍害后,干部們日夜奔波,協助我們開溝濾水,及時噴灑葉面肥,技術人員與農戶結對,向科技‘要產量’,打好田管‘主動仗’……現在油菜長勢喜人,苗高莢數密,籽粒飽滿。”劉中齊說。
友好村大力推行“水稻+油菜”輪作模式,讓冬閑田變成增收田,種植“中油雜28”等綠色高質高效油菜1600畝,采取油稻輪作模式,效益提高5%。自去年以來,該村組織勞力和挖機對澎湖泵站近800米長的抗旱出水口進行疏洗,對8個小組4000余米長的水田旱田排水溝路進行清理、疏挖,將二渠排灌的高壓電線更新,解決排灌用電和安全隱患問題,將田間產業路加寬至6米,方便農運車錯車。
據了解,分水鎮油菜綠色高效技術提升示范基地,涉及友好、東岳廟、夾河等4個村和2個專業合作社,種植面積共6000畝,采取品種優良化、生產標準化、防控綠色化、作業機械化和服務社會化等技術路線,正常年份單產400斤,畝效益500元。
“年初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對油菜生長壯苗確實帶來了影響,駐村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一道及時清溝排水防漬減凍,農技人員手把手地教他們做好田間管理、保苗促生長。”分水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人大代表熊運發說,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工作舉措,以優質的農技服務,全力推動油菜關鍵技術措施落地見效,提升種植質量和農作物產量,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