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忽視和情感隔離,往往把孩子擋在求救的門外。當父母學會正確地解讀孩子的心聲,即使是不堪重負的孩子,也能被父母治愈。
——薩姐
作者:暖心
李連杰在他的新書《禪修的力量》中坦露了女兒患抑郁癥的事情。
他說:
“小女兒7歲就有抑郁癥,直到12歲都有強烈自殺傾向,我們才知道。”
“女兒完全不和我們交流,她的世界像是裝了一道又一道的門,我們走不進去,也無人叩問,只能在門外焦急。”
看到這一段,身為父母的我們真的很無力。
為什么孩子發生一些事情時,卻不愿告訴父母?
有人是這樣回答的:90%的孩子遇到事情,是無法向父母開口的?
原因有兩種:
一種是他們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難處;
另一種是被父母“間接”阻止了他們開口。
面對“沉默”的孩子,難道父母就只有無視嗎?
并不是。
因為孩子的“沉默”并不是無聲的,他們在每一個痛苦的時刻,都會向父母求助。
因此,父母不能忽略孩子的這幾種“求救信號”,忽視一種,可能就是在摧毀孩子。
01
孩子突然說“我不想上學了”
警惕“人際交往”障礙
前幾天,邯鄲13歲男孩遇害的事情,讓很多父母痛心。
但是,細究原因,我們會發現男孩在很早之前就給了家人“求助信號”。
從去年開始,他不止一次向父親表示“不想去上學”。
在寒假開學之前,他也對爺爺奶奶說“我不想去上學,讓我去地里干活吧”。
可是卻被家人當成是學習壓力太大,而忽略了他的“求助”。
有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
95%的孩子厭學,都不是什么學習內驅力出問題,而是指向著“同伴社交”的問題,一定要從孩子身邊的“關系”去尋找厭學的答案。
是啊,并不是孩子的每一次厭學都是抑郁癥所致,有很大一部分不愿上學的孩子,其實是對學校的“恐懼”。
知乎有個14歲就輟學的網友,在回憶中說:
在上學期間被男同學打罵、被女同學孤立,讓我特別恐懼去學校。
可是和家人說了很多次,得到的只是打罵。
直到后來輟學,媽媽也不理解我為什么不愿意上學,只有我自己一直活在校園的陰影下。
一旦孩子恐懼周圍的人和事,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去逃避。
為什么孩子面對“社交障礙”不直接說出來呢?
第一:說出來無用,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的矛盾是小打小鬧,讓孩子覺得不被理解,于是他們選擇封閉自己。
第二:孩子可能會尋找各種“借口”來掩飾自己的無力感。
所以,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每一次“厭學”心理,否則就是將他推入深淵。
有一位家長在處理孩子“不想去學校”的問題上,做了這幾件事:
1.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保護自尊心;
2.不隨便打發孩子,而是去接納孩子,并去理解事實;
3.不過激、不批評、不埋怨,做到情緒穩定。
父母不忽視孩子的訴求,并給足孩子安全感和支持,才會給他對抗的勇氣。
02
孩子“傷害自己”
其實是在“自救”
《現代預防醫學》有一項可怕的數據:
中國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檢出率為21.9%,也就是說,約5個青少年中就會有1個在成長過程中出現自傷行為。
不要忽視孩子的每一次“自傷”行為,這些就是他們的“語言”:
1)我沒有價值:如果父母經常打擊和否定,讓孩子處于低自尊人格中,在毫無意義的生活中,他們會通過身體上的痛苦來緩解壓力。
2)尋回掌控感:有些父母對孩子管控太嚴厲,孩子沒有空間,在壓抑的環境下通過自殘以此獲得對身體的掌控權。
3)尋求關注:有些孩子在缺愛的情況下,失望和憤怒的情緒會通過傷口來宣泄,其實他們的目的是“希望你看看我”。
孩子的種種自傷行為,其實都在向父母表達“我不滿意”。
一旦孩子出現“自傷”行為,父母要學會去“看見”孩子,才能還給孩子健康的心理。
曾有個母親求助:她28歲的兒子,情緒一崩潰就自殘。
嚴重的時候頭撞破啤酒瓶,將筷子插入喉管,拼命將額頭撞向地面。
這一切的誘因就是:母親一直在要求兒子考公務員,可是他屢次失敗。
媽媽的要求無法達到,心煩的時候,只想借助自殘的方式發泄情緒。
后來,當母親最后在專家的引導下,才發現兒子是因為“沒有自我”而出現的情緒障礙。
當她開始肯定、接納,才慢慢引導兒子的情緒恢復正常。
孩子所有的“傷害自己”的行為都在求救:我需要愛,請你看到我。
父母要學會為孩子制造空間和價值,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
被看見、被尊重的孩子才能擁有健康人格。
03
愛撒謊的孩子
一直在期待被“肯定”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學會撒謊的?
一位網友說,小時候有一次貪玩,天黑才回家。
為了免于責罰,他撒謊稱在同學家里寫作業,忘了時間。
父親不相信,“威脅”他:說實話,不然揍你。
他害怕挨揍,說了實話。
結果,說了實話的他被揍得更慘。從那以后,他為了不挨揍,每次都會撒謊。
面對孩子的撒謊,很多父母覺得是孩子學壞了。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撒謊,是一種自我保護。
因為每一個撒謊的孩子都在表達一種“恐懼心理”或者是“期待被可肯定的”心理。
他們都有一個心理循環:
孩子犯錯時,父母越生氣;孩子恐懼之下形成了逃避心理,撒謊就成了他們的“依靠”。
心理學家塔爾瓦曾做過一個“說謊實驗”。
實驗采用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進行教學。
第一種教育:孩子犯錯,主要以口頭訓誡為引導。
第二種教育:一旦孩子犯錯,就堅決地實施嚴厲的懲罰制度。
結果:
第二種教育下的孩子,遇事后本能地學會撒謊,嚴重的甚至成了“說謊高手”。
東野圭吾說:“人之所以會撒謊,是為了隱藏內心的脆弱,保護那些不可取代的東西,逃避那些掙脫不了的痛苦。”
當孩子撒謊時,父母腦海里要能感受到孩子的內在有一種聲音“他很害怕”:
害怕嚴厲的父母,害怕犯錯后帶來的懲罰,所以想通過“假好”的一面獲得父母的認可。
因此,父母需要多去肯定孩子,讓孩子內心得到安全感。
父母愿意去剝開孩子撒謊的表面,才會發現背后隱藏的真相。
04
孩子說“我真沒用”時
其實是缺少“價值感”
相信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有無數次這樣的時刻:
比賽前明明準備得非常好,可是因為緊張,嘴里一直念叨“萬一我做得不好怎么辦”。
明明成績很好,讓他輔導一下其他同學,第一反應是說“不行的,我自己也不會呢!”
剛學自行車的時候,老是摔跤,孩子非常泄氣:“太難了,我肯定學不會。”
為什么孩子會不斷地自我否定?
因為沒有價值感。
比如:
父母經常打擊、否定,給孩子一種“你很差勁”的狀態。
久了以后,孩子也會覺得“我很差”。
作家阿蘭·波德頓說:
“孩子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于父母對他的評價。”
孩子是通過父母來確認自己的價值的。
若父母總是不間斷地給孩子負面評價,讓孩子不斷經歷挫敗感,最終只會讓孩子走向自卑。
在《涼子訪談錄》中,有一個抑郁癥女孩。
她小時候成績一直是中等,媽媽經常打擊她。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考了97分,媽媽卻非常冷漠地質問她:“還有3分去哪了?”
那一刻,媽媽的話讓她崩潰與挫敗,讓她覺得非常自卑。
后來,她總是覺得自己就是個廢物,什么也干不好,于是一步一步陷入了抑郁的情緒中。
每一個自我否定的孩子,都在經歷“絕望”。
就如英國心理學家梅勒妮·芬內爾說:
“比被人輕視更難受的是自己輕視自己”。
因為他們會永遠讓自己處于內耗之中,永遠都有不配感。
所以,當孩子說“我沒用時”,不要再去打擊他了,我們試著多去認可孩子,要讓他的努力被尊重。
父母的責任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真的有價值,他是一個優秀的人”。
05
孩子說“我好累”時
實際上是在“發泄情緒”
微博上有一個熱門的話題:“為什么父母總是不能理解我們的累?”
有網友這樣說:
你的累和父母的累是不一樣的,父母覺得他工作辛苦才是累,而你享受著父母的辛苦,不能喊累。
很多的家長都不把孩子的累當作‘累’,當孩子和你說“媽媽,我好累”,父母可能會反擊你“累什么累,天天坐在課室里還會累?你有我上班照顧你累嗎?你是不是想用累來逃避學習。”
是啊,很多父母總是忽視或者是否認孩子的疲憊感。
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孩子開始說“累”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低能量的孩子了。
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曾提出一個“能量層級論”:指的是一個人做事的精力值。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處的能力層級包括孩子。
當一個孩子處于高能量層級,縱使勁風暴雨,也能砥礪前行。
反之,當一個孩子處于低能量層級,即便一粒塵埃,也是壓在他心頭的一座大山。
如今的孩子,學業壓力繁重,其實已經讓他們非常疲憊了。
孩子的大腦和身體也需要“休耕期”,如果父母一直都忽視孩子的疲憊感,會慢慢讓他陷入低能量的狀態中,消耗孩子的自驅力。
這樣孩子出現抑郁癥、厭學的情況會增大很多。
美國醫學博士戴維·霍金斯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
一個長期處在低能量層級的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當孩子說“我好累”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放松。
給孩子創造一個“松弛感”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免于疲憊。
06
孩子在成長中,每一次的痛苦與焦慮并不是無聲的。
他雖然不愿與父母傾訴,但是都會通過隱晦的方式向父母求助。
父母要做的就是去讀懂孩子的每一種“語言”:
關注并理解孩子的情緒;
去接納孩子的每一次錯誤;
不忽視孩子的每一次“反抗”;
去傾聽孩子的每一句內心的吶喊。
有人說幸運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
當父母學會正確地解讀孩子的心聲,即使是不堪重負的孩子,也能被父母治愈。
請每一個父母學著做孩子的“心理陪伴者”,伴他的人生步入陽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