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看《動物世界》時,趙忠祥老師那句經典開場白嗎?
“春天到了,萬物復蘇,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這句臺詞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當聽到這句話時,有些人腦袋里已經開始有畫面了。
如果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人被劃分在哺乳綱,與黑猩猩、大猩猩、紅猩猩及長臂猿同屬人猿總科的靈長目動物。那么既然是動物,人類為什么不像其他動物那樣有發情期呢?這是啥原因?
生命在地球上經過數十億年的演化,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現在的數百萬個不同的物種。但對于自然界中的大多數動物來說,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兩件,一個是吃飽,另一個就是繁衍后代。
其實人類也不例外,雖然我們已經進化到高級形態,不再受限于動物本能,有了更高的理想追求,但生存和延續香火,仍然是大多數人一生的基本目標。只不過我們不像動物那樣,把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到了這兩件事上。
無論是人類還是其他動物,體內都會自然分泌性激素。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野生動物都發展出了發情期。在這期間,隨著陽光的增強和氣溫的升高,動物體內的性激素也開始大量分泌。為了繁衍后代,它們會變得更加活躍,雄性動物也會更加積極地爭奪配偶。所以,我們常常在春天看到動物們的求偶行為。
也不是所有動物的發情期都在春天,像貓狗這樣的家養動物,由于長期受人類的影響,發情期已經變得不太固定。但對于大多數野生動物來說,春天依然是它們繁衍的最佳季節。
一般來說雌性動物才會經歷明顯的發情期,雄性動物則會根據雌性的狀態,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雌性動物的發情期就像一個特殊的“窗口期”,在這個時期,它們的體內會分泌大量的性激素,卵巢排卵,子宮內膜增厚。為了向雄性動物傳遞“求偶信號”,雌性們會用各種方式來吸引它們的注意,例如發出特殊的叫聲,分泌出特殊的化學物質。
而雄性動物們就像是時刻準備著的“戰士”,只要感覺到雌性的發情信號,就會立刻行動,尋找機會與它們交配。所以,動物們并不是像人類一樣,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線談戀愛”。它們的發情行為是有生理規律的,這也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
那么問題來了,動物的發情期是咋來的?
大自然的法則就是優勝劣汰,繁衍后代是動物的本能,但為了保證后代的存活,動物們必須要在食物充足的時候發情。如果食物匱乏,動物們連自己都養不活,拿什么去養育后代?而且懷孕和哺乳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體能,如果食物不足,不僅幼崽存活困難,母體也會元氣大傷,甚至丟掉性命。
因此動物們會選擇在食物豐盛的季節發情,一般來說就是春季和秋季。大多數動物的孕期比較短,它們會在萬物復蘇的春天進行交配,那么幼崽就會在夏季或者秋季初出生,這時的食物豐沛,幼崽成活率高。也有些動物的孕期比較長,那么它們就會選擇在秋天進行交配,等來年的春夏幼崽就會出生,食物照樣非常的豐盛。
動物們可不會刻意掐算日子,選個黃道吉日去交配,而是這樣的行為已經被大自然的選擇刻進了基因里。每到交配的季節,激素會控制動物們進入發情期。那些不適應自然的基因也已經被大自然淘汰了。所以,發情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動物們能夠在食物充足的時候繁衍后代,提高幼崽的成活率,降低生存的風險。
人類為什么沒有這種“發情”基因?
雖然我們和動物一樣,也會受到激素的影響,但我們的性行為已經和生育分離了。上文也說了,其他動物在發情期的時候,會通過氣味、行為來吸引異性。而人類呢?除了每個月那幾天的心情可能有點小波動之外,你還能看出什么明顯的變化嗎?
這就是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我們擁有了更高級的大腦,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可以選擇何時何地進行這種行為,而不是受激素的支配。實際上這種改變也是自然的選擇,是人類大腦的進化下的優勢。發達的大腦讓我們能夠思考,并利用智慧來改變自然。
所以,人類不再像動物那樣,為了繁衍而頻繁交配。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選擇什么時候懷孕,生養多少孩子。不過這種自由也是有代價的,現代社會,養育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也有很多人選擇推遲生育,甚至是終身不育。畢竟,養孩子真的太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