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館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西側,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藏品近30萬件。
2023年底隨“山西博物院志愿者萬里行”有幸參觀,茲做一簡介,順便復習。
成都博物館常設展為“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從2樓到3樓,沿歷史脈絡介紹成都風貌,分為四個部分:
一、九天開出一成都——先秦時期的成都
新石器晚期,成都平原有一支考古學文化叫寶墩文化,年代約為2500B.C.~1700B.C.(不同出處說法不同,年代略有差距),是一個古城址群,以成都新津寶墩古城為代表。這些城址表明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此后發展為三星堆文化,再接續十二橋文化(金沙遺址為代表)和晚期巴蜀文化。
羊子山土臺是商周之際古蜀人祭祀的場所,人工堆砌,三級四方,高10米,底邊103.6米,是我國先秦時期最大的祭祀禮儀性高臺建筑。
戰國時期316B.C.司馬錯伐蜀,巴蜀并入秦國,巴蜀文明融入中華文明。
戰國早期成都商業街船棺葬是重要的發現,現存船棺、獨木棺17具,是開明王朝的王族或蜀王的家族墓葬。
船棺葬是以船形棺為葬具,廣泛分布在長江流域和南方,四川地區的船棺都是用大楠木制成,削去上部一部分做成棺蓋,中部挖空,底部略削平為船艙。
出土的漆器十分精美,髹黑漆,涂朱,用線面結合的方法繪制復雜的紋樣。
石犀
是秦漢時期的遺物,長3.3、高1.7米,重約8.5噸。
石犀軀干豐滿壯實,四肢粗短,紋飾古樸,下頜及前肢軀干部雕刻卷云紋,身側留有施工造成的損傷痕跡,犀角缺失。
《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蜀王本紀》也記載了此事,古人認為犀角可以分水,辟邪,解毒,做石犀以鎮水。
石犀的出土經歷也頗為傳奇,1973年天府廣場建電信大樓,打地基時石犀曾被發現,石犀左側一些鑿痕是當時施工留下的痕跡,當時未出全貌,以為是石象或石馬,因工期緊,石犀太重未能移動,就地掩埋了,2010年電信大樓被拆,有了現代技術手段,2013年石犀出土,如今成為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學者考證石犀的歷史記錄,結合出土地層和雕刻形象、技法,認為是漢代仿制的石犀,原本在河邊,如今滄海桑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