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楊振寧看望病重的鄧稼先時問道:“造出兩彈,國家給你多少獎金?”鄧稼先神秘的伸出兩個指頭說:“20塊,核彈10塊,氫彈10塊。”楊振寧聽后,心疼不已。鄧老的眼中卻滿是驕傲。
鄧稼先是安徽懷寧人,出生剛8個月,就被父母帶到了北平。他的父親鄧禹哲是早稻田大學的博士,童年時期生活幸福。
不料,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日軍占領了北平,卻強迫中國人為他們慶祝,遇到日本兵還必須鞠躬行禮。
那年,鄧稼先13歲,他深刻的體會到了什么是強盜,什么是國恥。在日本的慶祝會上,鄧稼先一怒之下將日本的國旗扯了下來,還踩在腳下狠狠地跺了幾腳。可是,這個舉動也令他不得不逃到昆明避難。
10年后,鄧稼先赴美國在普渡大學物理系深造,在經過不到2年的學習后,他本科學歷,卻跨級答辯成功,拿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因年齡僅26歲,被稱為“娃娃博士”,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在拿到學位的第9天,他拒絕導師帶他去英國深造的邀請,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回國,為祖國建設加磚添瓦。
1952年,鄧稼先成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并與青梅竹馬的許露西結婚,生了一雙兒女,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美滿的生活了5年。
而這5年,也成了鄧稼先一輩子與家人僅有的團聚時光。
1958年的一天,時任工業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找到了鄧稼先。下班回到家中,鄧稼先便滿懷心事,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妻子覺得不對勁,便詢問發生了什么事情。
鄧稼先這才滿懷愧疚的說:“我要調動工作了。”
“那調到哪里了?”
“不能說!”
“做什么工作呢?”
“也不能說!”
“那你給個地址,我們也好通訊聯系。”
“通訊也不能!”鄧稼先眼圈紅了,拉著妻子的手心疼的說:“以后,這個家就靠你了。”
原來,鄧稼先答應了錢三強加入了核彈的研究小組,以后,工作將是絕密,要放棄家庭,隱姓埋名。
臨行前,鄧稼先領著妻子與孩子拍了一張全家福,之后便像人間蒸發了一樣,杳無音訊。此后的28年,他也只能對著戈壁灘的黃沙,訴說著對家人的思念。
中國的研發小組惋惜的從火堆中搶出一些文件,不過也都被燒成了碎片,只能零零散散的拼湊出一些數據。
一個蘇聯的專家看到,也沒有阻攔,只是出門前嘲諷的說了一句話“沒有我們,你們想造出核彈,至少再等20年。”
當時,和美國的核威懾相比,缺少蘇聯的技術支持還不算什么。美國不僅對我國核威懾至少實施了5次,甚至,在1955年,美國揚言180顆核彈瞄準了我國110個城市,要對我國進行全面的核打擊。
雖然我們的領袖們憑借著超絕的智慧百般斡旋,可是,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事實卻難以改變。我們雖然站起來了,但是,距離挺起脊梁還有一段距離。
可是,自己造核彈,那需要科研團隊。美國的核彈之父奧本海默,他的科研團隊中,有14位獲得過諾貝爾獎。而鄧稼先的團隊中,只有28名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有些甚至都沒聽說過核彈,造出核彈,確實是天方夜譚。
鄧稼先不僅要管項目、搞科研,還要上課教學。這些大學生一邊跟著鄧稼先學習,一邊著手科研工作。
這些事情還好克服,隨著科研的進展,更大的挑戰是算力不足。核彈的理論、推導、公式、運算量是個天數,美國用計算機算了6年,蘇聯用了8年。
當時,全國只有兩臺計算機,還是仿蘇聯造的104級,一臺用來造核彈,一臺用來造火箭。兩臺計算機的算力是每秒1萬次,不知道算力的人可能覺得還不錯,我們來做個對比,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手機芯片的算力基本上都不會小于每秒10萬億次,相當于10 億臺104級計算機。
就這,計算機使用的難度大,會用計算機的人也極少,各個部門還需要排著隊搶著用。鄧稼先團隊的數據大部分需要靠數量有限的手搖式計算器、計算尺,甚至是算盤珠子。
不僅如此,困難重重的科研團隊還趕上了三年的自然災害,全國都在鬧饑荒,在都是黃沙的盧布泊,想要運送點物資過來,難上加難。
盡管科研團隊人員營養不良,餓的眼冒金星,卻還是毫無怨言的三班倒,沒日沒夜的進行計算。
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出錯,哪怕是錯了一個數據,所有人都需要從頭再來。驗算用的草稿紙用麻袋裝好,堆滿了碩大的倉庫。
還記得從火堆中搶救出來的數據吧,科研人員人工驗算的結果,無論怎樣都跟他們對不上。于是,再重新的核算,一遍對不上,就再計算一遍,一直計算了9遍。團隊認為蘇聯的數據是錯誤的,而最終的結果也證明了,我們用算盤算出來的是對的。
而算出這些數據,我們只用了2年時間,是美國6年的三分之一,蘇聯8年的四分之一。
1962年,當美國得知中國核彈的進度之后,震驚之余也害怕了,害怕我們挺起脊梁不好被欺負,開始了對我國進行全面封鎖。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鄧稼先的科研圖團隊還需要加快進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首顆原子爆炸成功。從一無所有,到自主造出核彈,只花了9年時間。這一刻起,美國的核威懾才真正成了紙老虎,中國的脊梁才真正的挺了起來。
舉國同慶的時候,鄧稼先來不及喘口氣,轉身就加入了氫彈項目的研究。1967年10月,中國首顆氫彈爆炸成功。
從核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蘇聯4年,英國4年,法國8年,而中國,用了2年8個月,著實讓世界見識了中國速度。
可是,這也付出了代價,最大的代價就是鄧稼先。
核試驗一共進行了45次,鄧稼先親臨現場32次,擔任總指揮15次。不料,在1979年,核試驗中出了意外。核彈的降落傘故障,沒有正常打開,核彈不知道落哪兒去了。
核彈丟失,對于國家與百姓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當找到核彈落點的時候,鄧稼先為了確認是否有二次爆炸的危險,力排眾議,只身一人進入核爆區尋找彈頭。
“核彈是我設計的,你們進去了沒用!”鄧稼先樸實的話語,讓大家落淚。
等找到了殘片,鄧稼先為了確認清楚是否存在2次爆炸的風險,他將核碎片放在手里仔細觀察,確認沒有危險,才松了一口氣。
可是,把核碎片捧在手上意味著什么,恐怕世上沒有人比鄧稼先更清楚了,因為,那個輻射的強度需要3米厚的特制水泥墻才擋得住。身上的防護服,其實已經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鄧稼先回來后說:“平安無事。”都平安無事了,可是,他自己卻進了醫院。
檢查結果醫生都驚呆了,他全身所有臟器的所有指標全部赤字,核輻射徹底擊碎了他身體里面的DNA序列,白血球里面的染色體已經被打成了粉末狀,連尿都是帶輻射的。
鄧稼先囑咐保密,可是還是得了癌癥——直腸癌,每天都會便血。就是這樣,他還是堅持工作了6年。
1985年,鄧稼先身體堪堪不行了才住院治療,而這個時候的鄧稼先才終于能跟家人團聚。不過,鄧老的身體卻越來越差,止痛針從一天一針演變到后來一小時一針。
鄧老在病床上,還寫出了中國核事業未來10年的發展規劃,并將他托付給了后來人。他死前的遺言是“不要讓人家落我們太遠。”
1986年,鄧老去世。在他去世前一個月,國家決定對他的消息解封,這時候世人才剛知道他是兩彈元勛,而此時距離核彈首爆成功已經時隔22年。
半生嘔血磨礪劍,萬里黃沙鑄豐碑,巨龍醒時驚天作,世人不識鄧稼先。如果你不熟悉鄧稼先這個名字,那就伸手摸一摸自己的后背,那里有一節脊梁骨就是他給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