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文章摘要
· 光伏產業鏈供需失衡,價格下降;TCL中環和隆基綠能競爭激烈;N型電池替代P型電池成趨勢。
· 光伏產業鏈供需失衡,價格大幅下降
· TCL中環和隆基綠能在光伏領域展開激烈競爭
· N型電池逐漸替代P型電池,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2023年,一方面光伏市場高速增長——全球新增裝機395GW,同比增長72%,中國新增裝機217GW,同比增長148%;另一方面供需嚴重失衡——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硅料、硅棒、硅片、電池、組件等)產能規模均超過1000GW(其中80%以上在中國),供需比約為2:1。
產業鏈各環節價格均出現巨幅下降。以末端的組件為例,單價由年初的1.8元/W降至年末的0.95元/W。
2024年4月26日、30日,兩位難兄難弟——TCL中環(SZ:002129)、隆基綠能(SH:601012)先后發布《2023年年度報告》。
2023年,TCL中環營收591億,同比下降11.74%;歸母凈利潤34.2億,同比下降49.9%;
隆基綠能業績降幅相對溫和:營收1294億,同比下降0.4%;歸母凈利潤107.5億,同比下降27.4%。
兩大光伏巨頭明爭暗斗已久,未來一兩年內將見分曉。
一、光伏產能短期、結構性過剩
生產力落后、物質匱乏已成往事,“過剩”隨處可見。從醬油到白酒、從彩電到汽車,假如產能不足,立馬會有海量資本涌入,至多一兩年,必然“過剩”。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由供求關系決定價格,讓價格引導資源配置。當供給過剩、價格回落,成本高、品質差的玩家被淘汰出局,供求逐漸恢復平衡。
在基本沒有成長空間的領域,供給只能圍繞幾乎不變的需求周期性波動,比如生豬養殖。
光伏則不然,其對傳統能源的替代才剛剛開始,產能過剩是短期內供給大于需求造成的。無論2011年、2018年還是2023年,光伏每經歷一輪產量過剩,都是促進技術進步、落后產能出清的良機。
成本高、技術落后的產能被先進產能替代,質優價廉的光伏產品不斷創造新的需求,“天花板”不斷上升。
2008年,光伏發電成本高達4元/千瓦時,沒有補貼就沒有需求。
2022年,集中式光伏項目招標價跌至2元/瓦。對應發電成本不到0.2元/千瓦時,僅為2008年的二十分之一。
2009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6.3GW;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395GW;2024年預計新增525GW。
2008年光伏產能過剩,2023年全球用戶對光伏的需求是2008年的88倍!
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2023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217GW,同比增長148%。
當前光伏賽道,上演的是N型電池對P型電池的全面替代。2023年,P型、N型出貨量之比7:3,預計2024年將逆轉為2:8。
二、隆基,“一體化”優勢凸顯
1)縱向一體化
隆基早期主要產品是單晶硅片及硅棒,2012年上市后開啟縱向一體化戰略,進軍下游光伏電池、光伏組件等業務。
2013年,首次披露組件收入9178萬元,占營收的4%。
2015年,組件及電池收入超過30億,占營收的50.6%;
隆基還陸續開展電力、電站建設及服務等業務。但絕大部分營收始終來自硅片/硅棒、電池/組件兩大業務。
2019年,組件及電池收入151億,占營收的46%;硅片及硅棒收入138億,占營收的42%;
2021年,組件及電池收入585億,占營收的72%;硅片及硅棒收入170億,占營收的21%;
2023年,組件及電池收入992億,占營收的77%;硅片及硅棒收入245億,占營收的19%;
2013年組件/電池收入僅為硅片/硅棒收入和4.5%,2023年這個比例達404.6%。
劉強東曾提出著名的“甘蔗理論”:產業鏈好比甘蔗,多啃一節是一節。
“一體化”的第一個優勢就是可以做大營收規模。以隆基為例,不搞“一體化”營收或許不到現在的四分之一。
2)硅片“剩”多少賣多少
隨著組件及電池業務逐步擴大,硅片用量越來越大。滿足自用需求后,剩余硅片外銷。
2020年,硅片外銷、自用量分別為31.8GW、26.3GW,外銷單價0.49元/瓦;
2022年,硅片外銷、自用量均為42.5GW,外銷單價高達0.9元/瓦;值得注意的是組件產量48.2GW(其中外銷46.1GW),較硅片自用量高5.6GW。而且,年末硅片庫存量較2021年末減少約0.8GW。可以推知,2022年隆基外購硅片達6GW。
2023年,硅片外銷53.8GW,自用71.6GW,外銷單價暴跌49.3%至0.46元/瓦;
組件價格波動幅度遠小于硅片,2023年單價1.49元/瓦,同比下降18.9%。
光伏需求火熱時,組件業務所需的硅片有保障;光伏需求不足時,組件業務可幫助“消化”過剩的硅片。各環節間相互協同,是“一體化”的第二個優勢。
3)組件及電池“救主”
2019年-2021年,硅片業務毛利潤金額停滯不前,毛利潤率顯著下滑。組件毛利潤率也在下滑,但幅度相對較小,毛利潤金額持續上升,2021年接近100億。
2023年供需失衡,產業鏈價格持續下行,組件業務毛利潤達182億,毛利潤率18.4%(2022年高4.7個百分點)。
組件業務“給力”,使得毛利潤在逆境中保持增長,從2019年的81億增至2023年的221億。
硅片價格高時,硅片多賺些;硅片價格跳水,組件跌價幅度相對較小,可以多賺些。
“堤內損失、堤外補”是“一體化”的第三個優勢。
三、中環,專業化優勢體現在哪里
中環秉承專業化戰略,主打光伏材料(主要是硅片):
2022年,硅片銷售收入達509億,占營收的76%;組件銷售收入108億,占營收的16.2%;
2023年,硅片銷售收入回落至438億,占營收的74%;組件銷售收入93億,占營收的15.7%。
由于產能擴張開始得晚,中環硅片產量低于隆基,但差距逐年縮小:
2020年,中環硅片產量約為隆基的65%;2021年超過隆基的70%;2022年約為隆基的80%;2023年接近隆基的90%。
隆基硅片優先滿足自用,外銷量小于中環:
2022年,中環、隆基硅片外銷量分別為68GW、43GW;
2023年,中環、隆基硅片外銷量分別為114GW、54GW;
中環競爭優勢體現為硅片單價更低、毛利潤率更高:
2022年,中環、隆基硅片銷售單價分別為0.76元/瓦、0.9元/瓦,中環毛利潤率卻比隆基高1.3個百分點;
2023年,中環、隆基硅片售價分別降至0.38元/瓦、0.46元/瓦,中環毛利潤率領先優勢擴大到5.9個百分點!
“一體化”有三大優勢,專業化只有一個優勢——專業!
四、沒有回頭路
2017年末,隆基固定資產-機器設備原值67億,賬面值54億;
2018年,機器設備原值凈增31億、計提折舊7.7億,年末賬面值達到97億;
2020年、2023年,機器設備原值出現兩次大的飛躍,凈增金額分別為110億、140億;
截至2023年末,機器設備原值達419億、累計折舊104億、期末賬面值300億,占固定資產總值的81%。
2020年,隆基固定資產暴漲。年末中環固定資產-專用設備原值、賬面值分別為212億、166億,均落后于隆基;
2021年中環發力,年末專用設備原值凈增50億,期末賬面值達222億,反超隆基;
2022年、2023年,中環專用設備原值凈增額均超140億。
2023年末,中環專用設備原值達560億、累計折舊141億、期末賬面值415億,占固定資產總值的77%。
隆基固定資產投資發力點在2020年、2023年,中環則在2022年、2023年。中環后來居上,光伏設備賬面值比隆基多110億。
光伏產業貌似正在經歷從P型向N型的“大變局”:2023年,P型、N型出貨量之比7:3。預計2024年將逆轉為2:8。
實際上,N型產品占國內組件采購定標的比例已經從年初的13.9%提高到年末的66.7%。
另據中環財報披露,2023年N型及大尺寸產品出貨75GW,占比約66%;2024年Q1,出貨34.95GW,同比增長40%,N型及大尺寸占比提高到88%。
更重要的是,中環已經完成大尺寸、N型產品布局。2023年,中環能夠以更低的出貨,獲取更高的毛利潤率。假如2024年N型大爆發,中環優勢將更加突出。
兩家都已下了重注,沒有回頭路可走。中環認為N型替代P型是大趨勢,隆基認為P型仍有潛力可挖。最遲一兩年,可見分曉。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你對當前的投資市場有哪些疑惑?
目前作者Eastland的粉絲群正在招募中,他可謂是財報解讀方面的專家,本篇是他第987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加入彤師粉絲群,與他直接溝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