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熟悉的生物世界里,生殖隔離可以說無處不在,存在于不同物種之間,甚至同一物種內部的亞種之間也會出現這種現象。
生殖隔離就像大自然設定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很好的規避了基因之間的混亂交融,確保每個物種的特性都能延續下去。
不過,當我們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時,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明我們分為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這些不同膚色的人種,為什么彼此之間可以自由的生育后代,并不存在生殖隔離?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不同膚色之間為什么沒有生殖隔離?
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論是黃種人、白種人還是黑種人,我們都屬于智人這一種類。
科學家通過對古人類遺骸的研究,發現了現代人類都起源于非洲,并在大約7萬年前開始從非洲遷徙,逐漸擴散到全球各地,最終取代了此前存在的其他早期人類種群。
而在長時間的進化過程中,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智人在膚色、體貌,這些外在的特征上,產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多種膚色。
雖然膚色上有所不同,但這些變化并沒有導致智人之間出現生殖隔離。這是因為即便是經歷了數萬年的地理隔離,智人之間的基因并沒有出現什么大的變化,遠沒有達到形成生殖隔離的程度。
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現代人體內還殘留了2%到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而尼安德特人是大約12萬年前,就已經形成的一個人類種群。這一研究也證明,即使是長期的地理隔離,也不會在人類內部形成絕對的生殖隔離障礙。
這也從另一方面表明,生殖隔離的形成需要極其漫長的時間,即便是人類進化了百萬年,也沒能在人種之間形成隔離。不同膚色人種之間的差異主要是適應環境的結果,在基因層面并無本質的區別。
因此,在短短的7萬年的時間里,不同膚色人種之間并未形成生殖隔離。
為什么會有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為它在維持地球的生態平衡。假如物種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我們無法簡單地定義"人"是什么,甚至也許連動植物之間的界限都會變得模糊。再者,萬一人類和某種動物產生了后代,也很難判斷這個生物到底是人還是動物。
更嚴重的是,所有生物混雜在一起,都只能通過捕食異養來獲取能量,那么異養生物很快就會把自養生物消耗殆盡,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崩潰。
反過來說,如果所有生物都是自養性的,那植物之間又會為了陽光而激烈競爭,無法形成復雜的食物鏈結構。
正是因為有了生殖隔離,才將生物劃分為不同的物種,使每個物種都能利用不同的能量方式產生分化,形成"以植物為生產者,動物為消費者"有序的生態系統。
同時,生殖隔離還限制了基因的無序混合,確保了每個物種都能進化出獨特的生存機制。因此,生殖隔離對于維系地球生物的多樣性非常重要。
所以,在大自然中完全生殖隔離的物種并不常見,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不同物種之間可能存在部分生殖隔離。
它們雖然可以雜交產生后代,但這些后代大多不健全,要么不育,要么存活率低。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就是,馬和驢可以雜交產生騾子,但騾子不能生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