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看完的書9本。
01 |Nina Simone's Gum???
喜歡程度:9/10
這本書是我2022年最喜歡的書之一,這個月又看了遍。
書的篇幅不長,一個下午翻完了。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它講了一個關于物件的動人故事——你那些在別人看來很普通的東西,對你來說,卻可能是無價的,并且還可能不止于此……
再加上這本書有關Nina Simone,誰不愛Nina Simone呢。
書的作者Warren Ellis是Nick Cave的老搭檔,Bad Seeds樂隊的小提琴手。
Warren Ellis 和 Nick Cave
他自己也有個樂隊,Dirty Three。
Warren Ellis視為至寶的這樣東西,是Nina Simone嚼過的一塊口香糖。初聽有些離譜,看完故事就不覺得了——??????????????????????????
1999年7月1日,Nina Simone受Nick Cave之邀,擔任倫敦Meltdown音樂節的壓軸表演嘉賓。Nina Simone是音樂人中的音樂人,藝術家中的藝術家,在她面前,Nick Cave和Warren Ellis都化身小迷弟。
Nick Cave和Nina Simone當年的合影
上臺的時候,Nina Simone嚼著一塊口香糖,等到坐在鋼琴前要演出了,她把那塊口香糖取了出來,貼在了鋼琴上。
這是Nina Simone生前最后一次在倫敦的演出。
演出一結束,Warren Ellis就沖到了鋼琴那,取走了這塊口香糖。
那之后很多年,他都把這塊口香糖帶在身邊,如同一個護身符,再后來,他把它放在了一個地方,和他那些視為精神源泉的東西放在一起,一直保存著,沒再看過……
直到21年后,Nick Cave要辦個展了,想讓Warren Ellis貢獻一兩樣有意義的物品。Warren Ellis想到了兩樣東西——
一件是跟隨了他多年的小提琴;
另一件,就是Nina Simone的這塊口香糖。
在決定展出這塊口香糖后,Warren Ellis 還請一位珠寶設計師制作了一些金屬復制品。
Warren Ellis 把這些復制品送給了一些朋友,有的是戒指,有的是項鏈。
這本書的封面上,就是一條這樣的項鏈。
就是這么一個故事。
一塊嚼過的口香糖,一個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東西,先是成了一個人的護身符,后來又成藝術品一樣的存在。
看這本書時,打動我的除了Warren Ellis對Nina Simmone的愛,還有那些像Warren一樣珍視這塊口香糖的人,比如那位珠寶設計師,還有Nick Cave個展的主辦方,后者用了最高規格來展出這塊口香糖。他們沒有把Warren Ellis如此寶貝一塊口香糖當作一件幼稚或者可笑的事。
也許就如Warren Ellis所說,最終造就這個迷人故事的,是人們的同理心,他們的愛,投射在了這塊口香糖上。
此外,還有想象力。
02 |藍花
喜歡程度:9/10
偶然的機會買了這本書。
去三亞出差,在那兒的書店先是買了本工作有關的書,在小說區域翻到這本《藍花》,想到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的書以前只看過一本,而藍色又是我最喜歡的顏色,于是就買了。???????????????????????????????????????????????????
沒想到那之后一口氣看完了。
《藍花》是以詩人諾瓦利斯對少女索菲的一見傾心的故事為藍本所寫的小說。 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的文字簡潔、清晰,但又很生動,像在聽音樂。
書里說諾瓦利斯曾為13歲的索菲做了一枚訂婚戒指,上面有索菲的肖像,還刻著“索菲是我的心靈向導”,但兩年后索菲就因病去世,年僅15歲。諾瓦利斯活得也不長,28歲去世。
看到后記里寫,這枚戒指現在收藏在魏森費爾斯的市政博物館。好奇那是什么樣子,于是上網搜了下,還真找到了。戒指上的索菲,小小一顆。
后來想看看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有什么非虛構作品,找到一本《A House of Air》,里面有一篇《我為什么寫作》,她在開頭寫道:
首先,我內心的某種東西迫使我去講故事。我的意思是,讓人們相信某件事真的發生了,我能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歷史不同的是,小說能夠以信念進行下去。比如說:幾年前,我們曾住在泰晤士河的一條駁船上,隔壁住了一位優雅的年輕男模特。他見我這么個中年婦女一副衣冠不整疲憊不堪的樣子,于是帶我去布萊頓的海邊玩了一天。我們玩了所有的娛樂設施,所有的老虎機。我們也在沙灘走了走,然后搭了一輛敞篷巴士沿著海灘前行。真是快樂!幾天后,他一個人回到布萊頓,走進了海里,直到海水漫過他的頭頂,他淹死了。但當我把他寫進我的一本書里時,我不忍心讓他自殺。那樣會意味著他的人生失敗了。而實際上,他的善良,使他在我眼里,完全是成功的象征……
我這兩天其實還在看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的另一本書,《天使之門》。 感覺漸漸領會佩內洛普在寫什么。 她似乎是在自己的作品里借著人物去追尋什么永恒的東西。 《藍花》里,是被常人忽略的美; 《天使之門》,是有關靈魂究竟為何物。
發現我喜歡的作家,都有溫柔的心。
03 |邦查女孩
喜歡程度:09/10
這也是本我很喜歡的書。
起初看的時候,有種穿越回兒時看童話歷險記的感受。
有情有義的阿美族姑娘古阿霞,邂逅了有阿斯伯格綜合征的男孩帕吉魯。 前者勇敢善良 , 感染著 身邊的人; 后者溫柔深情,無法正常與人對話,卻懂得所有樹的語 言…… 兩人加 一起 ,讓人 有種 天大困難 也會 跨過去的樂觀。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曾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段,有個朋友回復說,“故事越到后面越悲慘,慎看”。
我懂 他的意 思,也猜到這本書后 面 大概會 如何。 結局不至于是 這位朋友所說的“ 悲慘”,或者我們對“悲慘”的定義不同,但看到最后那兒,我還是長長嘆了氣……
喜歡書里的人物,跟人物建立起了聯系就是這樣的。 你會 矛盾, 一方面你不希望“完美結局”削弱故事的力量,另一方面你又不希望書里的人物因為故事而受到傷害。
古阿霞和帕吉魯,就像Nina Simone的那塊口香糖一樣,我們把我們好的那部分,投射到了他(它)們身上。 古阿霞和 帕吉魯還是一座橋梁,連接的是《邦查女孩》里那些更古老的事物——樹木和原始森林。它們是這本書的另一個主要角色,在通過人類講故事,講述它們的經歷。
那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大原因。
04 |一千種綠,一萬種藍
喜歡程度:7/10
這本書的宣傳語是“一個印度女人的‘月亮與六便士’“,但看著看著,會發現它的內容更豐富,也更復雜。
書里的確講了一個叫嘉亞的印度女人為了追尋美追尋理想,和一位德國藝術家去了巴厘島,最后因戰亂失蹤的事情,但不只是在講理想和現實的個體沖突,還有女性生存的艱難背景。嘉亞早早就被藝術啟蒙,但在父親死后,被包辦婚姻——這是無數印度女性的人生縮影。
書的前面部分,是借嘉亞兒子之口,追溯家庭的歷史,描繪近代印度社會的圖景。 “母親下落不明,她遭遇了怎樣的命運?”這個懸置了半本書的問題,在后面以母親的信鋪陳開來……
感覺特別適合拍成電影。
PS:書里母親跟隨的那位藝術家是真有其人,瓦爾特·施皮斯。一個對巴厘島的藝術文化有貢獻的藝術家。他后來因為是德國人被捕,被驅逐往錫蘭,但他搭乘的船遭到日軍飛機轟炸,最后死在了海上。
瓦爾特·施皮斯的畫
05 |一個人消失在世上
喜歡程度:7/10
亞歷山德羅·巴里科的另一本書也許大家會更熟悉,《海上鋼琴師》。 那本書曾被改編為電影,常年高居各大電影榜單的前列。
《海上鋼琴師》像是大筆繪就的巨幅畫作,《一個人消失在世上》則像是小心翼翼的工筆,它們都有關天才的孤獨,前者囿于命運,后者則跟命運開起了玩笑。
《一個人消失在世上》說的是——一個知名作家,突然有天決定不寫書了,轉而畫肖像畫……
這讓我想到馮內古特的《藍胡子》里有段互為鏡像的情節,那本書里是畫家不再畫畫,去上了創意寫作課。
不過,《一個人消失在世上》里作家畫的”畫“,也并非我們平常所認知的畫,他是用寫的,具體說就是——
讓人連續來畫室32天,每天4小時,旁若無人地待著,隨便干什么。他觀察,最后寫出這個人的”肖像“,再讓人把這幅“肖像”帶回家。 這 個過程,付費。 不是他給模特錢,而是相反。 就跟你平時請人給你畫像一樣。
有意思。
06 |流人
喜歡程度:7/10
《流人》的改編劇已經出了三季,原著的中文版這才來了。
(原著目前一共八本,劇今年會出第四季。聽出版社說爭取9月前出完前三本,今年內趕上劇的進度。)
正好劇情有些忘了,于是刷了一遍書。????????????????
看完不得不佩服劇的選角,Gary Oldman演蘭姆太出彩了,完美還原了書里的形象 —— 一個看起來邋遢、毒舌、日常擺爛……但又不動聲色地“補鍋”的老頭。他這個角色塑造得太好,以至于其他人都有點像工具了。
《流人》系列的確會讓人想到勒卡雷的“史邁利”間諜小說,恰好Gary Oldman也演過史邁利。但“史邁利”的故事背景畢竟是冷戰時期,有點遠了,而《流人》近得多。表面看在講特工,骨子里就是一幫“加強版”的苦*打工人的故事,讓人感同身受。
現實里有些公司的辦公室斗爭,看清了,也不遜色。
(補充:看完《流人》的“后遺癥”是這兩天翻出了1979年劇版的《鍋匠,裁縫, 士兵,間諜》在看,太好看了,推薦??赡芙酉聛砭鸵牙湛ɡ椎男≌f翻出來重讀了。)
07 |三部曲
喜歡程度:8/10
看這本書時,總想到卡拉瓦喬的那些畫,寫實、暴力…… 但這本書要更陰冷,也沒有那么強的明暗對比。人的命運像是被澆灌了水泥,起初還在掙扎,漸漸動彈不得。
它的情節不復雜。
人為了活下去,殺了人,隱姓埋名,但還是無法逃脫,最終送了命。
整本書都壓抑。
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人物對話,簡短、磕磕巴巴,像是一開口,就用掉了所有的氣力。
還怎么活呢。
08 |時間箭
喜歡程度:8/10
看這本書一開始還覺得有的地方挺有趣。
當時間線反過來的時候——
吃東西就成了吐;給小朋友禮物,成了一把搶走他的東西,然后看到他哭;本是救死扶傷的醫院,成了一個暴虐的地方,比如生孩子,成了把孕婦懷里的小孩搶過來,把她們推進手術室,再把小孩塞了回去……
但后來這種有趣就越來越黑色了。
因為敘述者是個納粹,于是在他眼里,集中營的屠殺,成了收集猶太人骨灰,創造出生命,給他們衣物,再把他們送上火車,安置到各個城市……
一項善舉。
于是主題也就浮現了,那些殘忍的暴行,也許只有反過來看,才有道理。
跟時間旅行有關的文藝作品很多都是穿越到過去或未來,敘事時間線跟我們的現實認知一致?!稌r間箭》妙在,它的正反敘事都講得通,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把當前看的一段再反過來讀一遍,特別是那些對話。絕了。
馬丁·艾米斯真是厲害。
(對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利益區域》的原著,就是馬丁·艾米斯寫的。)
09 |烈焰焚幣?
喜歡程度:8/10
這本書之前說過了。這兒
四月看完的書就是這些,謝謝看我的分享。
我們下個月再見。
夏天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