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傳播邏輯、傳播渠道如何變化,對企業做自媒體來說,最重要的仍是內容。
作者|楊 銘
編輯|劉珊珊
塵埃落定。
百度副總裁、公關一號位璩靜在抖音打造“霸道女總裁”人設,親自下場做自媒體,所引發的輿論旋渦,以璩靜從百度離職而畫上句號。
璩靜并非第一位親自做自媒體的公關高管,卻是第一次因下場做自媒體而引發企業巨大公關危機,徹底塌房的公關一號位:自5月1日至6日,在個人抖音號連續發布5條敏感話題內容后,璩靜就深陷各方“質疑”,被多次推上風口浪尖,上升到大量網友和媒體質疑百度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
盡管璩靜在5月9日凌晨借朋友圈道歉和解釋,與百度做了切割,但網友、媒體對此并不買賬,再次被沖上微博熱搜;加上針對前下屬留言的欠妥回應,以及種種小道消息,又將事態推向不可控的深淵。
本應守護企業文化的公關一號位,為百度“導演”了幾年來最大的一場公關危機,李彥宏和百度的聲譽不可避免再次受到重創。最終,無論是對百度,還是璩靜本人,秒批離職都是最后選擇。
此風波告一段落,對更多企業、公關人員來說,形成共識的現實問題擺在面前:雷軍、周鴻祎流量封神成功案例后,擁抱自媒體,讓自己成為自媒體,從很多大廠公關策略來看,已成必選項。
但在璩靜網紅之路玩脫失敗教訓下,大廠們是否還應親自下場做自媒體?
01
大廠做自媒體,
干的還是公關活
對璩靜諸多質疑中,其中一條是,為節省給KOL的投放成本,要求百度公關團隊成員都下場做自媒體,不做的就辭退或拿低績效。
目前,百度公關人員部分人員自媒體賬號已隱藏,也有部分仍可見。璩靜離職后,百度公關部全員自媒體的戰略,是否會延續,不得而知。
百度并不是第一家要求公關部做自媒體的大廠。根據“萬能的大叔”,早在2013年,時任阿里市場公關委員會主席的王帥,就號召公關部小伙伴開自媒體賬號。
彼時,微博、微信公眾號為主新媒體時代到來,瓦解傳統媒體時代中心化的單向傳播格局,媒體環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自媒體如雨后春筍逐漸興起。
傳播渠道變革,直接導致企業溝通、公關方式變化。在微博、微信公眾號建立企業自媒體,與用戶雙向互動,提升企業品牌認知和美譽度,成為很多企業首選。
最為知名的是小米,“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是口碑,企業應該從各種思維去折騰。”2014年,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就向雷軍建議,每個公司都應該是自媒體,且自媒體不應該是試驗田,而是主戰場。
做自媒體,就此成為小米三大戰略中的重要一個(另兩個是做爆品、做粉絲),就連小米公司食堂廚師也深諳自媒體思維,還因此登上過熱搜。
短視頻+直播興起后,人人都是自媒體時代到來,再次“倒逼”公關傳播的改變。“流量封神”后的雷軍和小米,帶動SU7成為汽車圈最熱產品,一個多月內歷經前所未有的高關注,流量轉化為營銷,大鎖訂單量突破10萬臺,訂單金額預計超過270億元。
不止雷軍,周鴻祎下場做自媒體也是風生水起。越來越多企業家、高管也跟隨下場做網紅,都在深深刺激著流量焦慮中的百度。
李彥宏不適合或不愿意下場做網紅的情況下,執掌公關部大權的璩靜走上臺前,將自己打造成自媒體網紅,再反哺百度,看上去本是一條可以走通的路。
這是因為,網紅IP席卷各行各業,企業下場做自媒體,甚至布局自媒體矩陣,逐漸常態。
但無論如何下場布局,都需圍繞公關二字進行。
“公關第一,廣告第二。”這是《定位》作者、營銷大師艾·里斯給出的答案。所謂公關,簡單來說是做好公共關系,是維護公共關系,與外界建立信任,加深信任。
“比如雷軍下場做自媒體,毫無疑問其實是親自在干著公關的活兒。”多位觀察人士就對“極點商業”說,而對那些“公關XXX”title標簽者來說,其公開發聲,哪怕標榜是個人行為,更是會被公眾認為代表企業立場和態度——實際操作中,顯然這很難完全切割。
因此,某互聯網大廠“公關一號位”在交流中,就對“極點商業”說,璩靜事件對所有企業和公關人員來說,都要清楚認識到,公關最本職工作,是在關鍵時刻能將企業聲音正確傳播出去,與公眾正確溝通。
自媒體時代快傳播、廣開放屬性下,所有聲音都容易遭受公眾審視、放大和解讀。黑紅不是紅,公關做自媒體任何情況下都要考慮清楚,是否每一句話都能掌握好度,都確保未觸碰敏感紅線,都能代表公司當下最需要對外講的話。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就不要發聲,不要創新,更不要做帶著公司title的自媒體。”這位互聯網大廠“公關一號位”就說,這是璩靜事件的第一個警示。
02
全員布局自媒體,
需要試水溫
上述“公關一號位”說,盡管企業下場布局自媒體是趨勢,但絕不能像璩靜那樣,心血來潮、未試水溫就貿然跳下場。這是第二個警示。
比如最近的“學習雷軍熱”,很多大佬只看到雷軍如今“流量封神”后的強大IP和營銷能力,就貿然下場跟隨,但往往發現效果難如人意。
因為對他們而言,往往忽視的是,小米經過十多年布局,在微博等社交媒體長期投入,進行市場營銷、品牌公關體系建設,才從蹭熱點、制造熱點,形成了一套方法論。
如今微博粉絲2381萬的雷軍,是最早入駐微博的行業大佬,截至目前發了17453條微博,可以說是最愛發微博的CEO,所有內容基本和小米相關,是小米最好的“營銷官”。背后,是涉及策劃、拍攝、剪輯、傳播等在內的龐大團隊的支撐。
即便是周鴻祎,看上去是越過公關的個人自媒體打造。知情人士稱,其實背后依然是整個團隊,包括公關的傾力付出——沒辦法,誰叫人家是老板。
璩靜則不同,一是至今為止本人沒有注冊微博賬號,并無社交媒體運營經驗;二是從最新消息看,很大概率未得老板授權,僅是個人執掌公關部的“蒙眼一跳”。即便沒有敏感內容引爆,其結局大概也早已注定。
事實上,當前自媒體日益“內卷”大環境下,即便是大佬們親自下場,“如果此前沒有微博、朋友圈、公眾號做過自媒體,不試水溫,就直接跳入短視頻紅海,就會麻煩比較大,存在被燙傷風險。”上述“公關一號位”說。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業要將自媒體當成傳播重要武器,就不能單打獨斗,需要在公司戰術層面整體統籌規劃,用矩陣方式全方位出擊。
最值得分析的,依然是小米。一旦有需要為小米吆喝站臺的陣地,雷軍都會當仁不讓沖在最前線,居功至偉,但也離不開圍繞小米構建的龐大、復雜的自媒體微博矩陣群。
具體分析來看,小米自媒體矩陣分為幾大類:
一是幾乎所有高管都有自媒體賬號,雷軍、盧偉冰、許斐、徐潔云等等;二是細分領域的官方賬號,小米手機、小米汽車、小米智能生態等等;三是垂類產品官方店鋪賬號,如小米手機旗艦店等等;四是分布很廣的授權賬號,比如小米之家各地區授權賬號。
前兩類以品宣為主,后兩類以營銷、服務為主,多種類型社交矩陣合力,覆蓋龐大粉絲群體,并直接轉化為有效社交資產。
與此同時,在布局平臺上,我們也注意到,越來越多企業進行多平臺矩陣式布局。比如雷軍、周鴻祎等都已在微博、抖音、視頻號、小紅書等6大平臺布局——如今,兩人的一舉一動或重大活動,都是各大平臺自媒體矩陣一起同步上陣。
其實,企業想要做好公關,不只是高層或公關部的事,而是和每位員工相關。
2018年,任正非就在公共關系戰略綱要匯報會上表示,公共關系是一個全員參與的事兒……公司高層領導本來就要做公共關系,地區部總裁、代表其實也是公關經理。“全員都是公關,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實際上都代表了公司形象。”
從這個角度看,這也是外界疑惑,璩靜風波中內部小道消息、工作群截圖為何流出如此之多。
“對百度來說,如今最重要的是將璩靜風波當成一次試水,會得到什么經驗值,這是更重要的。”上述互聯網大廠“公關一號位”就說。
他也注意到,部分媒體呼吁“李廠長下場做自媒體”,但李廠長是否下場或該誰下場,都是戰術層面的,決定百度未來公共關系走勢的,是戰略層面——也就是需要好好思考,百度到底該怎么做公共關系。
03
接地氣內容,
比傳播渠道更重要
無論傳播邏輯、傳播渠道如何變化,對企業做自媒體來說,最重要的是內容。
內容決定企業自媒體矩陣成敗。上述“公關一號位”人士的建議是,比如雖然百度沒法學習小米產品營銷思維,但卻可以持續在移動生態、AI大模型、品牌美譽度上做文章,“無論哪種,都需要放下身段接地氣,用更真實、有價值、有意思的內容,去迎合用戶。”
當然,文無第一,好內容也沒有評判標準。賬號定位、老板人設、品牌傳播、話題策劃,都需要考慮到每個細枝末節——哪吒汽車 CEO 張勇此前在一場直播中因為蹺了個二郎腿,就被大量網友質疑。
將“Are you OK ?”轉變為網友津津樂道段子的雷軍,如何做內容的確值得所有企業學習。每日發微博不輟,和網友互動、玩梗、科普,將網友惡搞變為自嘲——無時無刻不在公關用戶心理的組合拳下來,成為流量中心,實現營銷驅動銷售目的,也就是水到渠成。
在內容之外,很多企業做公關自媒體時忽視的一點是服務。“向雷軍學習”并不僅僅是發微博或者做直播,服務上的多年沉淀,也是雷軍成功之道。
雷軍多年來親自回復網友,親自給小米SU7車主開車門,向網友征集手機支架是否合理,產品運營上投入重兵多年根據網友反饋及時修正,其實都是基于公關的服務。
這一招,哪吒汽車的CEO張勇現在也學會了,近日在哪吒L首批車主交付現場直播時,鞠躬90度為車主開車門。
從公關角度來說,這顯然是一次贏得認可的自媒體公關操作。
“短視頻只是一個媒介,別被它牽著鼻子走。”上述互聯網大廠“一號公關”就說,對所有企業來說,永遠不知危機公關什么時候會到來,“只要做好內容、服務,是否能在公關傳播過程中,接住滔天流量,其實并不重要。”
出品人:黃槍槍|直達熱線 13452396140
(請標注公司、職位)
獨到觀點、獨立態度
見證中國商業生態進化、重塑與未來
往期精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