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雞娃成風的時代,我們不免欣賞一首陶淵明的《責子》詩,來體會一下做家長的心酸。
責子
東晉 · 陶淵明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這是陶淵明在四十多歲時寫的一首詩,責備兒子們不求上進,與自己的要求距離相差甚遠,勉勵孩子們學習要勤奮,殷切希望孩子們以后能成為良才。
賞析
作者用“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寫出了自己已經年紀大了,然后用“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寫出了兒子們的不中用,用“總”字概括了兒子們不求上進,不喜歡讀書,然后又分別寫出各個孩子的問題:老大極其懶惰,老二不愛學習,老三老四都十三歲了,連六與七都算不出來,最小的兒子將近九歲了,就知道貪吃,陶淵明將五個兒子一一數落后,感到非常失望,最后兩句就說:“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意思是老天給了你這些不肖子,有什么辦法,還是喝酒吧。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著名“田園詩人”,因厭惡官場的腐敗,棄絕仕途,過起了自由的田園生活,但他對子女的教育與自己的生活態度是分不開的,憑陶淵明的學問,教育子女的文化修養根本就不是問題,為什么五個兒子個個都不成器呢?這恐怕陶淵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反復辭官,使孩子們疲于奔命,沒有正常的學習環境和人生的價值觀,在這點上陶淵明要承擔一大部分責任。
陶淵明下筆時故意把兒子的缺點夸大,也表現出他對兒子們又好氣同時又好笑的心情,也體現出對孩子教育失敗的無奈和心酸,再說了,一個連自己的命運都掌控不了的人,又怎么會掌控孩子們的命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