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養熊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廣工,一群騰創班的同學們
為大熊貓開發了一個
智能行為識別算法模型
將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
這是全球首個
大熊貓行為識別數據庫
行為智能識別模型
智慧系統
能夠準確識別圈養大熊貓的
進食、喝水和睡覺等日常行為
識別準確率超過了80%
產教融合項目驅動
廣工與騰訊云
創新產學研合作新范式
助00后大學生研發大熊貓“AI奶爸”
大熊貓“AI大模型奶爸”
“大熊貓今天吃東西正常嗎?”“大熊貓更喜歡吃什么東西?”“大熊貓今天喝夠水了嗎?”……過去需要大熊貓奶爸現場查驗甚至需要24小時觀察記錄的問題,迎來了AI的遠程解答。
“全球首個大熊貓行為智能識別模型”由廣工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騰創班)(下簡稱“廣工騰創班”)十余名00后大學生訓練開發,可智能識別圈養大熊貓進食、喝水和睡覺等日常行為,準確率超過了80%。算法模型可將大熊貓日常行為的記錄過程智能化、數字化,填補該研究領域的空白,對大熊貓保護具有重大意義。5月17日,該模型在騰訊云生成式AI產業應用峰會上展出。廣工騰創班師生應邀參加峰會,受到央視網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
圖 | 騰創班師生參加峰會并接受現場采訪
“AI+大熊貓保護”項目源于2023年暑假。在一次人工智能專業課結束后,廣工騰創班的幾名同學找到蔡念教授提出“為大熊貓開發一個智能行為識別算法模型”,能夠智能識別大熊貓異常行為并及時預警。在蔡念教授的鼓勵下,項目組組長藍學深,組織10多名同學分成前端組、后端組、算法組、云端組四個小組,展開了數據采集、算法訓練、智慧系統開發等工作。
2024年1月,大熊貓項目組在廣工騰創班負責人蔡念教授帶領下前往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進行技術交流。
在大熊貓專家、騰訊導師、學業教師指導下,從盛夏到寒冬,跨越200多個日日夜夜和無數場線上會議。廣工“AI+大熊貓保護”項目組同學們從5000小時的原始視頻數據中精選出120小時有效行為視頻,在騰訊云TI-ONE平臺快速抽幀得到220萬張大熊貓圖片,構建起業內首個高質量的大熊貓行為數據集。借助騰訊云TI-ONE平臺,同學們對數據集進行篩選、數據標注、清洗以及算法訓練,最終訓練出首個大熊貓行為智能識別模型。識別圈養大熊貓進食、喝水和睡覺等日常行為,準確率超過了80%,成為照看大熊貓的AI超級奶爸。
騰訊云基于公有云、人工智能開發服務平臺騰訊云TI-ONE及一站式研發管理平臺CODING DevOps等產品和資源,為項目組提供從底層算力、訓練環境部署、數據標注到模型訓練的全鏈路技術與平臺支持,幫助同學們了克服大熊貓行為標注、算法模型訓練、協同開發、代碼優化等難題,縮短算法模型訓練時長,加速成果落地。
新型產學研助力創新人才培養
騰訊云教育行業高級架構師劉永杰介紹,騰訊云TI平臺為數據標注的質效提升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采用平臺半自動標注功能,同學們得以提前完成大熊貓行為標注,并快速清晰篩選出具有鮮明行為特征的幀級圖像數據,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比手工標注更加精準。
“項目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同學們的努力,離不開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專家的專業知識指導,也離不開騰訊云提供的技術指導和開發平臺支持。” 騰創班負責人,項目指導老師、廣工教授、博士生導師蔡念表示,行業出題,院校答題,騰訊助力,共建共享。
“名師引領,真實場景,以賽促學,朋輩碰撞,這是一次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生動案例”, 廣工信息工程學院張俊副院長表示,項目制是廣工騰創班拔尖人才培養的模式,在實踐情境下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內生動力,培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廣工騰創班將繼續努力構建“面向學科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模式,緊密貼合產業實際案例和技術前沿,全力培養AI領域創新人才。
素材|信息工程學院
編輯 | 袁立群
運營團隊|學生新聞中心
責編|王宇涵
初審|李成瑤
復審|杜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