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他漂泊在塔希提島上。那個時候的他,貧病交加,心情沮喪。于是,他決定自殺。但是,喝下毒藥的他卻被人救活了……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是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巔峰之作。在這幅長達4.5米的畫作上,他用畫筆把凝聚的情感濃縮在畫面上。這是對“認識你自己”,這一千古哲學命題的象征性解答。
從示范到認同
榜樣帶頭,有了先例,就會有追隨者,這叫“從眾”。從著從著確實認可了,才算“認同”。
“風行于上,俗成于下。”移風易俗不是一蹴而就的。
《黃帝四經*君正》篇云:“一年從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發號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征,出征)。一年從其俗,則知民則。二年用其德,則民力。三年無賦斂,則民不幸。六年民畏敬,則知刑罰。七年而可以正,則勝強敵。俗者,順民心也。德者,愛勉之也。有得者,發禁弛關市之正也。號令者,連為什伍,選練賢不肖有別也。以刑正者,罪殺不赦也。畏敬者,民不犯刑罰也??梢哉?,民死節也。”
認同與不認同
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孩兒會打洞?!?/p>
子承父業是常見的場景。但是在生活中,那些堅決不承父業的,也有不少。
家長當老師的,孩子的學習卻不怎么好;也許,這位老師忍了不少怨。父母文縐縐的,小孩卻有點調皮搗蛋,甚至油里油氣的;或許,父母受過不少氣。
學不好外語,就不用出國了;文化認同是民族的魂。企業也有文化,初來乍到,自動抱成一團。
發誓要戒煙的人,往往戒不了。發誓“再也不打孩子”的,95%下次還會打,因為他從小被這樣打。
所以,真想要戒煙的話,可以先找一個替代品。因為抽的本不是煙,而是寂寞。戒了煙,寂寞了,還會再抽。
那么,該怎么辦呢?可以嘗試這樣對話:
“現在的心情像什么?無助的小灰兔?暴怒的大灰狼?”
“一只黑蜘蛛……”
“嘗試著和它說說話……閉上眼睛摸摸它,舒服一些了嗎?現在又變成什么了?”
“一只小白鵝……”
提問:“有沒有可能‘小白鵝’變成‘黑蜘蛛’?”
回答:“極個別會有?!?/p>
提問:“為什么?”
回答:“之所以這樣,一定有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