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16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11日至17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教育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國家林草局、中國地震局等部門結合本部門實際,印發通知作出部署。
防災減災救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方協同。一方面,要通過強化區域、部門聯動,加強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組建專職和補充防災等多元力量,提升基層風險意識和應急處突能力,以更加有效應對可能發生的災害。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研發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和設備被投入到防災減災的實戰應用中,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應用則更進一步為應急管理治理賦能。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物聯網設備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到精準農業等領域,它們的應用都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智能物聯設備在地震避難和救援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諸如地震預警系統、電磁監測衛星、電子攝像頭、衛星電話和通信設備、無人機、生命探測儀、物聯網定位設備等一大批”高科技”產品發揮著人力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加持每一道防線,推動“人”“物”“技”等資源互補,做好研判、預警、應對,最大程度上將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極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減少了災害損失。
智能物聯網設備在地震避難中的應用
環境監測與預警
智能物聯網設備可以通過內置的傳感器實時監測地震活動,一旦檢測到地震信號,就能立即將數據傳輸到數據中心進行分析。同時,這些設備還可以與地震預警系統相連,實現秒級響應的地震預警。在地震即將發生時,預警系統能夠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為用戶發出警報,讓人們有足夠的時間采取避險措施,減少人員傷亡。
關鍵建筑物聯網監控
在高層建筑、橋梁等關鍵建筑上安裝物聯網監控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建筑的傾斜、位移等數據。一旦數據超過閾值,設備就會自動發出警報,通知相關人員進行疏散,避免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人員傷亡。此外,這些設備還可以與消防系統相連,實現火災的自動報警和滅火。
無人機航空偵察
在地震發生后,無人機可以迅速到達災區進行航空偵察。通過搭載高清攝像頭和紅外傳感器等設備,無人機可以實時傳輸災區的圖像和數據,為救援人員提供準確的災情信息。同時,無人機還可以進行物資投送、傷員轉運等任務,提高救援效率。
智能物聯網設備在地震救援中的應用
智能救援與定位
在地震發生后,物聯網設備可以自動感知受困人員的位置和情況,并向救援部門發送相關信息。救援人員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快速找到被困者,減少搶救時間,提高救援效率。此外,一些智能物聯網設備還具有生命體征監測功能,可以實時監測被困者的生命狀態,為救援人員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
車載實時路況監測
在災后道路損毀嚴重的情況下,物聯網車載導航設備可以檢測實時路況,傳送特定車輛以指導其避開堵點與損毀道路,確保救援車輛、物資能夠快速到達災區。這不僅可以提高救援效率,還可以減少救援人員的安全風險。
智慧型電網自修復
地震往往會導致電力設施受損,造成停電現象。利用物聯網技術,電網可以自動檢測線路故障點,動態調整供電網絡,將電力供應快速恢復到災區。這不僅可以滿足搶險救災和受災民眾的電力需求,還可以為災后重建提供持續的動力。
智能物聯網設備在地震避難與救援中的優勢
快速便捷
智能物聯網設備具有自動采集數據、判斷并執行相應操作的能力,大大提高了防災和救援的效率。在地震避難與救援中,這些設備可以迅速響應、及時傳遞信息,為人們提供寶貴的時間窗口。
智能化
智能物聯網設備通過算法、數據處理等技術提高監測的準確性和精度。在地震避難與救援中,這些設備可以實時監測災情、分析數據、提供決策支持,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災害。
實時監控
智能物聯網設備可以實時監測數據,發現災害風險并及時采取措施。在地震避難與救援中,這些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地震活動、建筑安全、道路狀況等信息,為救援人員提供準確的災情信息,幫助他們更好地制定救援方案。
智能物聯網設備在地震避難與救援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它們通過實時監測、智能預警、快速響應等方式提高了防災和救援的效率和質量。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智能物聯網設備將在地震避難與救援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政策支持物聯網技術賦能減災防災
全國減災防災與物聯網相關的最新政策旨在通過加強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和創新,提升防災減災工作的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水平,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主要體現在對物聯網技術的重視及其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應用。
政策鼓勵并支持物聯網技術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應用,包括但不限于實時監測、預警、通訊、指揮、救援等多個環節。物聯網技術可以大幅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的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水平。
政策強調加強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建設覆蓋廣泛的傳感器網絡、提高數據傳輸速度和穩定性、加強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等。這些基礎設施是物聯網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作用的基礎。
政策鼓勵和支持物聯網技術的創新,包括新型傳感器的研發、新型通信協議的開發、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等。這些技術創新將進一步提高物聯網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效果。
政策重視物聯網人才的培養,包括加強相關學科的建設、設立相關科研項目、支持企業和高校合作培養等。這些措施將為物聯網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具體到全國層面的最新政策,例如《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就明確提出了民生消防建設指引,推廣視頻監控、智能門禁、能耗管理、消防預警感知終端部署等物聯網技術,以提升防災減災能力?!陡邔用裼媒ㄖ腊踩芾硪幎ā芬补膭罡邔用裼媒ㄖ茝V應用物聯網和智能化技術手段對電氣、燃氣消防安全和消防設施運行等進行監控和報警。
《防震減災領域人工智能發展研究專項規劃(2023-2035年)》中明確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在地震科技和業務中的應用,突破防震減災事業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瓶頸,為我國成為世界地震科技強國做出應有貢獻。
國家減災委員會印發的《“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中提出,亟需強化衛星遙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融合創新應用,加強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提高預報預警時效性準確性。綜合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物聯網等技術,研制性能穩定、機動性強的應急交通保障裝備等等。
最后
我國城市化進程快、人口和財富高度聚集、產業基地集聚,地震災害風險加劇,迫切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地震科技創新,解決地震科技短板,提高防震減災能力,因此,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地震科技創新發展提出迫切需求。
由此,充分融合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計算應用技術,基于對地震發生和致災機理的深入研究,針對地震災害事件孕育發生全過程,研發智能化、高精度和高穩定性的監測預警關鍵技術,發展高時空分辨率、基于物理和數值預測模型的地震預測技術,發展高準確性、精細化地震災害風險防范與應急處置技術,構建現代防震減災技術體系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