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之后,張頌文火了,連帶著他的生活方式一起火了。
豆瓣開分8.2,三天播放量過億,《燦爛的花園》首播成績亮眼,作為小熊老師張頌文的專屬綜藝,《燦爛的花園》借張頌文搬家的契機,記錄他和朋友們建造一座花園的故事。
自然、真實、松弛、溫暖……是喜愛這檔節目的觀眾給出的關鍵詞。
其實,田園種植、老友聚會的橋段在綜藝里并不少見,為何《燦爛的花園》依舊拿到了如此好評?
拋開我們老生常談的選角和設定,借這檔節目,冷眼想聊聊綜藝創作中常被忽略的動機與風格。
明確的動機:內容扎實的根基
在綜藝蠻荒生長的時代,創作者習慣于靠近劇集創作的思路,提出架空的概念和設定,致力于把故事講的有趣,甚至獵奇。
但對于“為什么要干這個事”,卻給不出合理的解釋。
換句話說,以往的綜藝創作者們忽略了“動機”這回事。
諸如《我們仨》《童話》《人不怕出名豬不怕壯》等極具新鮮感的綜藝,按照綜藝創作的慣性,將重點放在概念之下故事的講述,但對于節目的動機卻只字未提。
為什么要讓MC與AI導演合作?為什么要讓成年人進入童話世界?為什么要讓女團去養豬?
即使創作者們為這些節目賦予了深刻的立意,冠上了高科技的噱頭,但沒有完整落地的動機,觀眾對內容始終保持著質疑,這種質疑有時候也直接影響了節目情感的傳達。
即使如《向往的生活》《奔跑吧》《極限挑戰》這類陪伴我們N年之久的長青綜藝,制作精良,好感拉滿,也缺少對“動機”的深挖。
一群沒吃過多少苦頭的明星藝人,強行攢一個局去詩酒田園或競技戰斗,本身就沒多少信服力,新鮮感過去就要面對如何留住觀眾的問題。
所以我們總是在問,一群演員/歌手/藝人,去做XX事,可行嗎?
《燦爛的花園》不一樣,它是真的有這么回事。
張頌文在北京郊區租住了十五年的小院要收回拆遷,他必須找個新地方居住,也必須安置他原本小院里的植物。
“必須”就是這檔節目明確的動機。
沒有強行賦予,也沒有故意為之,搬家是日常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但就是這樣一個明確的事件,讓觀眾發自內心地相信這個節目的所有情境,從而真正投入到花園的故事里。
所以,“為什么要建花園?”,就是這檔節目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
其次,誰來建花園?
聊到《燦爛的花園》的選角,冷眼依然覺得十分驚喜,林家川、馬嘉祺、姜珮瑤、曾舜晞,不算大熱的流量,卻都是張頌文熟悉的人,是亦師亦友亦家人的存在。
這樣一群人,可以讓張頌文實現真正的情感釋放。所以,通過他們的視角,我們拼湊出張頌文的完整形象。
林家川、周一圍、張頌文是大學室友,也是演藝圈里數十年的好友,他們見證了張頌文從默默無聞到爆紅出圈的二十年,從說話的方式到做事的習慣,他們懂得張頌文每件事背后的堅持。
馬嘉祺、姜珮瑤、曾舜晞這幾位年輕演員則更像是他的愛徒,通過表演相知相熟,是表演上的師生,更是生活中的忘年交。內娛中極少敘述的師徒情誼在這里有了具象,一場戲的相逢到微博上的關心和互動,再到一起建造花園的邀請。
他們是真正走入張頌文生活的人。
在這樣的原生關系之下,張頌文在花園里的一切行為才那么自然,不管是收集一盆盆的植物布置花園,還是帶著大家去村口聊家常,我們會相信小熊花園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張頌文在花園里真實生活的流動。
而在動機和人物都立住之后,節目才開始講述花園的故事:要建一個什么樣的花園?
首先,花園里要有植物。
村口找花農買花,討價還價中就知道張頌文經驗豐富,買花途中跟著大爺挑糞當花肥,去村民家做客一眼就認出花的品種,并根據花推斷出主人的喜好,與植物博主暢聊各類花卉的品種和養護方法……
張頌文是種花的行家,主動輸出了節目中關于植物的大部分內容,讓《燦爛的花園》可以真正地聚焦于植物。
更難能可貴的是,通過花園和植物,節目中的嘉賓也和“周圍”建立了更深的勾連。
我們可以看到來到花園做客的信,跟著張頌文在村口為大爺大媽來了一場“才藝表演”,林家川和馬嘉祺到鄰居馬嬸家里借面粉,送了長壽花、繡球花、三角梅作為回禮,吳彥姝跟著張頌文到金姨家里蹭飯,也回贈了一盆虎皮蘭……
與“真實的人”的互動正是張頌文和他的花園想要實現的,也是讓《燦爛的花園》脫離“烏托邦”,真正走入生活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花園里要有舞臺。
在布置花園的過程中,張頌文就專門留了一塊區域當作表演舞臺,植物的藤蔓當作幕布,林家川更是送了一把法國歌劇院的木質座椅為舞臺增色。
眾所周知,張頌文是個十足的戲癡,熱愛表演并將鉆研表演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在去村民家做客的時候會關注主人的服裝動作并猜測他的職業,在買菜的時候處處察言觀色,揣摩人的內心情緒,在花園里更是動不動“隨地大小演”。
直接設定故事情節,臺詞自由發揮,表演完一起復盤,花園里處處是劇場。
當嘉賓進花園的第一天晚上,林家川、姜珮瑤就在等包餃子的過程中飾演了一對感情破裂的中年夫妻,即使在毫無布景和劇本的基礎上,他們也能迸發出極具感染力的情緒,讓一檔治愈系田園綜藝直接變身演綜,觀眾沉浸在豐富的情緒變幻里。
綜上所述,借由“花園”的由頭,節目用一期半的時間,為觀眾交代了一個清晰的故事緣起:因為在北京租住的小院被拆,張頌文決定和熟悉的朋友們在村子里再找一個地方,一起建造一個漂亮的、寬敞的、陽光燦爛的花園。
動機足夠明確,觀眾才會用真心傾聽。
特定的風格:獨樹一幟的關鍵
有了節目的緣起,現在我們來聊聊節目的風格,而這也是讓冷眼倍感驚喜的地方。
毫不夸張地說,《燦爛的花園》是一檔完全跟著張頌文走的個人風格化綜藝。
過往我們總是模式先行,比如《向往的生活》永遠是嘉賓來到蘑菇屋做客,白天干點農活,晚上黃磊做一桌子菜后暢聊人生的固定模式,《朋友請聽好》復刻傳統廣播電臺,但仍舊是收信-讀信-現場連線的循環往復。
《燦爛的花園》則挑戰無劇本無任務的綜藝模式,第一期中張頌文就要求節目組不要給他做任何的劇本,也不要為了刻意拍攝清走其他人,在他看來,演員之外張頌文的真實生活是沒有任何劇本的,正是隨時遇見的各種意外才組成了生活本身。
所以,在第一期中我們看到,買花路上的張頌文看見羊,就停車和養羊的大爺聊天要羊糞,第二期看到窗邊的煙花,立刻騎著三輪車載著剛見面的嘉賓在黑咕隆咚的鄉間小路上追煙花,第三期給雞催眠的神技能,第四期帶著吳彥姝老師集體到鄰居家蹭飯……
這讓節目可以永遠鮮活,永遠有驚喜。
而又因為有張頌文非常扎實的人設在,節目做到了“形散而神聚”,去趕集,去做客,但最后的落點都落在了“演戲”上面,張頌文帶領花園家人們觀察生活,然后復現。
再加上節目中隨處散落的張頌文微博截圖和小熊語錄,采訪路人和工作人員對張頌文的評價,大量的片段將節目動機和人物畫像挖得越來越深。
拋掉了劇本、任務等綜藝元素,充滿紀實感的《燦爛的花園》成為了一檔原汁原味的“真人秀”,真實的人物凌駕在了綜藝的模式本體之上,呈現出了強個人IP的“張頌文風格”。
近幾年,個人IP向綜藝已成為一種趨勢。
去年的高分綜藝《快樂的大人》,包括最新熱播的《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都是從個人生活出發,從其自身及周圍的人、事、物中提取內容,而這些節目不管是從市場還是口碑,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相較于傳統電視臺節目一期一會的話題,個人向節目更像是私人化的頻道衍生,它們更加聚焦的是生動飽滿的個人,用性格魅力來吸引有同樣共鳴的粉絲群體。
對于創新日漸艱難的綜藝市場來說,個人向綜藝能否成為一種制作趨勢,也是冷眼想要與各位綜藝創作者所探討的命題。
回到《燦爛的花園》這個節目,明確的動機和扎實的人物讓節目極具風格特色,但如果要挑刺的話,冷眼覺得,在對內容把控的成熟度上,節目還有待提升。
首先,除了張頌文、馬嘉祺外,其他的人物還沒能立得住。
林家川作為張頌文的大學室友,著名編劇林和平的兒子,從小角色和場記一步步做起的演技派,本身就有很多的故事可講,可在節目前期,林家川更像是時有時無的陪襯,只能從幾場精彩的即興表演中看到他的亮點。
姜珮瑤、曾舜晞則還沒有在節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作為受到張頌文教導的青年演員,他們的認真、謙遜,對演技的深耕打磨和娛樂圈紙醉金迷之間的矛盾與迷茫,正是他們可以挖掘的點,也是他們可以與張頌文連接的點。
但目前看來,這幾位嘉賓還是被張頌文的行動線所支配,缺少自身的特色和定位。
其次,節目在敘事上操之過急。
在觀眾還沒有完全熟悉主MC和花園的場景與功能時,小熊花園就迎來了多位嘉賓,且占用了非常大的篇幅,讓節目整體的節奏顯得混亂,情緒流動不連貫,觀眾難以跟上。
比如節目第一期,小熊花園要搬家時,周一圍、林家川、馬嘉祺和張頌文的兩個學生王樂夫、姚童登場,初次見面讓觀眾誤以為是節目主MC,但第二期姜珮瑤、曾舜晞、那英、信做客,又跟上期內容割裂,觀眾觀感混亂。
特別是節目第二期,一會快樂捉雞,一會深刻演戲,觀眾的情緒從高昂瞬間轉為低沉,還未給觀眾情感沉淀的時間,節目又換了一種玩法,內容顯得凌亂,情緒也無法積累到該有的厚度。
但冷眼仍舊覺得瑕不掩瑜,不得不承認,《燦爛的花園》用“明確的動機+特定的風格”打出了一張亮眼的牌,當去掉所有的技巧,真人秀本身的原汁原味依舊能夠吸引大眾。
《燦爛的花園》證實,喜歡看活生生的人,喜歡看對生活熱愛的需求永遠不會變。
在對于內容動機的挖掘上,對于情緒洞察和共振上,《燦爛的花園》給出了驚喜的回答,即使制作上依舊有不少可以調整的細節,但個人向內容呈現出的風格化確實是讓人眼前一亮的存在,花園的故事也在內容扎實的根基下,給了觀眾不斷追更的理由。
看節目的時候,冷眼也在窗臺種了一盆花,在持續關注小熊花園的同時,也希望能建造出屬于自己的燦爛花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