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著的時候名聲赫赫,雄霸文壇數十年,死后詩文又影響了數百年。他是誰?他就是明朝中晚期文壇領袖——王世貞。
如果用“文壇盟主”來稱呼王世貞,是不夠妥帖的,說他是明朝文人的扛把子,或許才勉強配得上他的影響力。比如清代著名文臣、《四庫全書》總編紀曉嵐就說:“王世貞之后,天下人寫文章,全都只是在模仿他罷了。”
官方史書《明史》對王世貞的評價是:“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官方定性天下第一!
1文壇第一人,名門大才子
王世貞,字元美,江蘇太倉人。太倉今天是蘇州市下轄的地級市,在明朝也隸屬于蘇州府。王世貞的家族“太倉王氏”在當時赫赫有名,他們自稱是魏晉時期第一號名門望族“瑯琊王氏”的后裔,祖宗是東晉奠基人王導。
頂著祖上的榮光,王家子孫也算對得起這門第。王世貞的祖父王倬,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父親王忬,正牌的兵部侍郎。也就是說,王世貞家里都是正部級實權高干。
有這樣的家族基因,王世貞的先天智商和后天資源,基本上就不是普通人的想象力可以抵達的。《明史》中特意提到,王世貞天賦異稟,記憶力超群,但凡讀過的書,一輩子都能記得清清楚楚。
因此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剛剛二十一歲的王世貞便高中進士,并直接入選庶吉士,成為中央儲備干部。
爺爺、父親都是高干,他又年輕有為,王世貞的前途壓根不用懷疑。但讓他聲名鵲起的,卻先是在文壇上。
2 開一時代之風氣,獨領風騷數十年
王世貞入朝為官后,跟幾位好友利用業余時間組織了一個詩社,后來詩社名氣漸長,就連文壇領軍人物李攀龍都主動要求加入。
文壇領袖加盟,詩社的影響力暴漲。后來詩社剛好有七個人,王世貞就模仿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把詩社的吟詩作賦活動、學術研討會等專門放在竹林里舉行。
一場場竹林活動,讓他們名聲大噪,詩社從幾個人的文學小圈子正式晉級著名文化團體。李攀龍趁熱打鐵,搞了一次名叫“六子詩”的活動。這次活動不僅僅是開會,還產出了不少詩文作品,成果斐然。這一番操作,讓詩社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不過自古以來,能讓一個文學團體走得遠的,光靠一兩個文壇領袖加盟,搞幾場學術活動,那是不夠的。一個成功的文學團體,得有響亮的文學口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引領時代風騷。
在王世貞之前,明朝有個文學團體叫“前七子”,代表人物是李夢陽,文學口號是“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意思是,寫文章必須模仿秦漢的,寫詩必須學習盛唐的。如此一來,就掀起了一場文學復古運動,一時間也是風頭無兩。
王世貞等人也提倡復古,他們的詩社也是七人,于是人稱“后七子”。針對前人的這場文學復古運動,“后七子”發出了更為振聾發聵的文藝口號:“大歷以后書勿讀,而藻飾太甚!”意思是,唐中期大歷年以后的書就不要讀了,都是些堆砌辭藻的陳詞濫調。
如此驚世駭俗的口號,不用想,肯定是王世貞喊出來的。這句口號為何驚世駭俗?因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都是在唐中期大歷年以后才成名的。大歷是唐代宗的年號,具體時間是公元766年至公元779年。
縱觀“唐宋八大家”,哪怕是年代最早的韓愈,在公元779年也只有十一歲,柳宗元只有六歲,其余的六位宋朝文人則連影子都沒有。王世貞一棍子打死了“唐宋八大家”,不僅震動了整個文藝圈,還驚呆了天下的讀書人,很多人都罵他是瘋子。
王世貞否定“唐宋八大家”,從文學的角度來說當然不可取,但就跟今天的商業廣告炒作一樣,最重要的是提高知名度,廣泛傳播,深入人心,至于是正面還是負面反而不重要,畢竟“黑粉也是粉,黑火也是火”。
王世貞這一聲叫罵,自然有很強的炒作效果,一時間,全國的讀書人爭相閱讀他的文章,畢竟大家都想看看,喊出這等逆天口號的家伙究竟是何方神圣。
不管大家評價如何,這一套流程走下來,王世貞就成了文壇上最耀眼的明星。1570年,文壇領袖李攀龍去世,王世貞毫無懸念地成為接班人,睥睨江湖二十年。
王世貞能夠成為文壇領袖,也不只是會打廣告。除了在文學領域提出了劃時代的口號,將明代文學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本人也是著作等身。
用“著作等身”來形容王世貞的創作能力,其實是不太合適的,因為他老人家的精力異于常人,其文集動輒一兩百卷,疊在一起都跟天花板一樣高了。有趣的是,王世貞雖然有大量著作,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都不低,但這些著作在后世的知名度卻不高,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寫過什么作品。
3 一場慘案,一本奇書
比起在文壇的輝煌無限,王世貞在政壇可就沒那么順利了。
王世貞中進士后,被選為庶吉士。按照慣例,他進翰林院學習三年,之后分配到刑部任職,幾年后便升任正五品的刑部郎中,一路順風順水。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朝廷里發生了一件大事:王世貞的同榜進士楊繼盛彈劾嚴嵩,列舉其“五奸十大罪”,要求殺嚴嵩以謝天下。
當時嚴嵩權勢滔天,楊繼盛“以卵擊石”,被打入大牢,最終慘死獄中。眾人雖說都同情楊繼盛,但又懼怕嚴嵩,楊繼盛被關押期間,沒一人敢去探望。
這時候王世貞站出來了,不僅去探監,還送醫送藥。楊繼盛死后,又是王世貞出錢將其安葬。
結果毋庸置疑,嚴閣老非常不爽。嚴閣老很生氣,后果很嚴重:“來人!給我翻翻王世貞的檔案!”手下們扒拉了一遍,發現這家伙就是個五品官,做事又謹慎,啥把柄都沒有。嚴閣老只好作罷。
見嚴嵩沒拿自己怎么樣,王世貞就更加肆無忌憚,公事上繼續懟嚴閣老,私下里對嚴家更是十二分之不屑。嚴嵩的兒子嚴世蕃,貪財好色,滿腹才華,人稱“鬼才”,確實有些本事,但王世貞根本瞧不上他。
有一次,幾位公子哥聚會,兩人都在列。幾杯黃湯下肚,嚴世蕃先是來了興致,當場吟詩作對。王世貞卻絲毫不給對方面子,作詩回懟。嚴世蕃雖然聰明蓋世,但搞文學畢竟不是王世貞的對手,幾個回合下來,嚴世蕃無法應答,顏面掃地。
嚴世蕃在眾人面前丟了臉,他暴怒:“我爹收拾不了你,難道我還收拾不了你爹?”
王世貞的老爸王忬,當時任兵部侍郎,負責軍事工作。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蒙古人南下騷擾,聲東擊西,王忬應對失措,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蒙古人打到了邊防重鎮薊州,距離京師不到二百里,朝野震動。
嘉靖很火大,下令嚴懲各級責任人。王忬肯定是跑不掉的,刑部便給他定了個流放罪,可不知怎么著,竟被嘉靖改成了斬首。
嘉靖為啥改判了呢?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鑒于當時的辦公流程,不難猜測,十有八九是嚴嵩從中作梗。
父親被改判斬首,王世貞嚇壞了,連忙低頭服軟向嚴嵩求情,但是沒用,最終,王忬慘遭斬首。
這件事牽扯出了一本奇書和一段傳聞。
坊間傳說,王忬死后,王世貞恨透了嚴家父子,發誓要復仇。鑒于嚴世蕃好色,特別喜歡讀情色小說,王世貞就為他量身打造了一本情節曲折的情色小說。書寫成后,他便把全書涂滿砒霜,然后經過一番曲折路徑,送到了嚴世蕃手中。
嚴世蕃拿到書一看,便被迷得神魂顛倒,恨不得通宵達旦,秉燭夜讀。嚴世蕃讀書有個習慣,喜歡蘸口水翻書頁,結果就把書上的砒霜吃進了嘴里。等嚴世蕃把這本好幾百頁的書看完,便七竅流血,毒發身亡。
當然了,嚴世蕃并不是看情色小說死的,王世貞報仇的故事也是假的。可這本書卻是真的。什么書呢?正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朵奇葩《金瓶梅》。
雖然王世貞在官場上沒多大作為,可在文壇的影響力卻如日中天。有趣的是,對于后人來說,王世貞留給后世的最大財富,不在文學,而在史學。
比方說,后人對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人物的了解,很大程度上都來自王世貞的記載。清朝編撰《明史》時,不少章節直接搬抄王世貞的著作《嘉靖以來首輔傳》,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不改。因此,《明史》中張居正、高拱、嚴嵩、徐階等人的形象,王世貞說是啥樣,后人看到的就是啥樣。
特約撰稿人:鄭寧,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