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廈門日報》刊發《牽手幫扶心連心 協力共筑幸福路——湖里區檢察院與同安區堤內村結對幫扶14年,成效凸顯》一文,以下為報道全文。
“村里的茭白即將采收,今年收成還好吧?”“村里的研學項目可以再深化開展下去。”“老林的身體還好吧,生活上還有什么困難嗎?”16日,同安區汀溪鎮堤內村迎來了一批遠道而來的“家人”——湖里區檢察院的干警們,一到村里,干警們就和村干部們熱絡地拉起了家常。
一邊是特區發祥地的檢察機關,一邊是同安山區的小山村,為何雙方成了“家人”呢?這背后是一段持續了14年的結對幫扶故事。
一份協議
牽起14年情緣
“去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2.6萬元,這里面也有你們的一份助力。”一見到湖里區檢察院的干警們,同安區汀溪鎮堤內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佳旭就高興地分享道。
堤內村位于同安區汀溪鎮北部海拔600米山區,總人口532人,常住人口僅有90人左右。林佳旭說,堤內村的村民大多務農,以耕種茭白、茶葉等農特產品為主要經濟來源,還有部分人外出務工。
時間回溯到2010年。那年夏天,湖里區檢察院與堤內村簽訂“城鄉結對 文明共建”協議。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雙方的幫扶共建協議為堤內村鄉村振興提供了務實舉措和發展動能,為這個偏遠山村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這份原本為期三年的協議,至今已延續了14年。14年來,在湖里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湖里區檢察院不但助力堤內村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闊步前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提升發展,還與該村困難群眾結對子,給他們的生活送去了溫暖和希望。
雖然很多人之前素未謀面,但這份協議讓陌生人變成了親戚,成為沒有血緣關系的一家人。
“村民們總是念著湖里區檢察院的家人們,有好吃的都想留給他們來的時候吃。”林佳旭見證了雙方結對的全過程,他感慨地說道,“沒有想到,幫扶結對,結下了‘親戚’,堤內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多了一位出謀劃策的好幫手。”
貢獻金點子
為鄉村振興助力
走進堤內村,沿路兩旁一棵棵紫玉蘭樹影婆娑。雖然不是盛花期,但點綴在山野間的一片郁郁蔥蔥也為這座山村增添了一抹清新。
“這些紫玉蘭共有18000株,是由廈門市林業工作站提供的,在后續的種植、管養中,湖里區檢察院給予了大力支持。”林佳旭介紹道。一到春季花期,一朵朵紫紅色的花朵在光禿禿的枝頭上綻放,滿樹清香。今年春節,堤內村的紫玉蘭花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賞花。
這只是湖里區檢察院幫扶堤內村的一個生動縮影。多年來,湖里區檢察院通過交流、座談、走訪村民等形式,與村干部共同研究制定幫扶共建方案。在產業發展上,湖里區檢察院努力挖掘資源,幫助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從高空中俯瞰,堤內村的狗骨侖茶園云霧繚繞,一壟壟茶園層層疊疊,猶如大地的指紋一般。種植茶葉是堤內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如何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湖里區檢察院建議,要依托特色生態特色環境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從而提升農業的整體競爭力。
有了良策,堤內村陸續開發了龜仔山特色景觀、狗骨侖茶園景觀等一系列旅游資源。每到節假日,總有不少市民慕名而來,這個藏在“深閨”中的小山村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
有了人流,產業發展就有了支撐。如今,堤內村開起了民宿。這棟名為“南山居”的民宿,就隱在古厝之間。空間不大,卻充滿文藝氣息,雕花的窗欞、古舊的門聯、廳堂的字畫、隨意擺放的小竹凳,處處透露著寧靜,讓人忘了喧囂浮華的鬧市。
堤內村種植高山茶,村里的制茶人,用最傳統的制茶法,傳承著手藝。在湖里區檢察院的建議下,堤內村開設了制茶體驗工作室,方便市民沉浸式體驗制茶的魅力。
心系群眾
提升“幸福指數”
16日的這趟“走親戚”,看望困難戶是湖里區檢察院干警們的重要安排。
在堤內村31號,患有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的老林正坐在家門口曬太陽。多年來,他只能依靠輪椅行動。
“老林,最近你的身體還好吧?”干警們關切地問道。老林回答道:“自從搬了新房子,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老林原本居住在破舊的瓦片房里,房間陰暗潮濕,一到臺風暴雨天,村干部就得上門,背起老林轉移到村部的辦公室。湖里區檢察院的干警們與老林結對后,積極推動改善老林的住房條件。村里為老林提供了新的安置房地點,湖里區檢察院提供了部分資金,老林一家終于住上了水泥房。
新的水泥房占地90平方米,三房一廳,老林一家十分滿意:“這里一點也不潮濕,我還能在家門口曬太陽,身體也慢慢好轉。”
湖里區檢察院為老林建房提供的資金,來自干警們多次的愛心義賣。湖里區檢察院政治部主任張燕君長期參與結對幫扶工作。她說:“聽說要為老林籌集建房款,干警們紛紛慷慨解囊,通過義賣籌集了2.5萬元愛心款。”
老林只是湖里區檢察院結對幫扶的對象之一。多年來,堤內村困難戶的生活一直牽掛著干警們的心。結對幫扶以來,他們與該村12戶困難群眾結成幫扶對子,每年為困難戶送去幫扶資金,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在堤內村,湖里區檢察院還提供兩年幫扶資金建設幸福院,為堤內村的老人們提供了休閑放松的活動中心。“我們很滿意,每天都會過來下棋、泡茶。”72歲的老人吳福民說。
此外,結合“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湖里區檢察院積極參與堤內村村容村貌整治建設,助力村民興建籃球場、戲臺、涼亭等多元化休閑設施,豐富村民文化生活。針對堤內村獨特的地理環境,檢察院積極建言獻策,規劃建設紫玉蘭花基地步行道、美麗鄉村共同締造玄武公園等特色景觀,強化人居環境整治,不斷提高本村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黨建搭臺
驅動“紅色引擎”
“情系基層和諧共建,心念百姓無私奉獻。”不久前,堤內村黨支部向湖里區檢察院贈送了一面錦旗,對湖里區檢察院對堤內村發展的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
這一面紅色的錦旗不僅承載了湖里區檢察院與堤內村的深厚情誼,更是湖里區檢察院在城鄉共建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和檢察擔當的生動見證。
據了解,湖里區檢察院領導每年數次帶隊赴堤內村,深入田間地頭,全面了解村情村貌,探索出以黨建為抓手,以文明創建為載體的幫扶共建模式。湖里區檢察院多次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堤內村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高山上的黨課”“黨建引領結對 共建富民強村”主題黨日等黨建活動,同時邀請堤內村干部來湖里區檢察院參加檢察開放日、座談交流等活動。
因幫扶共建工作取得的實際成效,湖里區檢察院曾被廈門市委、市政府連續兩屆評為“廈門市城鄉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結對共建沒有終點,我們的幫扶還將繼續下去。”湖里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李才利表示,下一步將主動擔當作為,提高干警們助推鄉村振興的責任感、使命感,為鄉村振興注入檢察力量。
廈門市始終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擺在重要位置,及時總結“城鄉結對 文明共建”等多種幫扶經驗,統籌多方資源力量,推行組團幫扶模式。特別是2022年,中共廈門市委組織部、中共廈門市委農辦、市農業農村局、市國資委聯合印發《關于調整優化市直單位掛鉤幫扶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相對薄弱村工作的通知》,將102個集體經濟低于50萬元的相對薄弱村和2個鄉村振興重點村納入幫扶對象,因地制宜指導村黨組織建設和幫扶集體經濟發展,以更大力度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開展組團幫扶工作以來,廈門市鄉村振興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我市147個行政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66億元,同比增長23.1%,村均年收入為113.13萬元,基本實現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預期目標。
下一步,我市還將持續優化組團幫扶機制,鼓勵原掛鉤幫扶的單位繼續“走親戚”,保持溝通聯系,同時通過組織聯建、產業聯動、民生聯辦等方式,推動村與村資源共享、抱團發展,激活強村富民新引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