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2年,吳國君王孫權病危,最讓他放心不下的當然是東吳的江山,接班人有了,就是小兒子孫亮。
為什么選孫亮呢?其他兒子為什么不行?孫權有七子,分別是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孫亮。
其中孫登、孫慮英年早逝,孫和曾被立為太子,但由于孫權對孫霸的縱容,再加上孫權長女從中挑撥,導致了“二宮之爭”,朝廷被分裂為太子黨和魯王黨,互相爭斗不斷。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賜死了孫霸,廢掉了孫和,只好另立太子。孫奮、孫休這兩個兒子不為孫權所喜愛,所以就這樣選中了孫亮,其中也不乏退而求其次的因素。
孫亮自幼聰慧,但就是太小,繼位時才9歲,所以他還需要為孫亮配備顧命大臣,孫權也為他選好了,共有五位,分別是諸葛恪、孫弘、孫峻、滕胤、呂據,其中首席托孤大臣為諸葛恪,他是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
那么,諸葛恪有什么資格當首席呢?
首先,他是大將軍諸葛瑾的政治遺產,而孫權與諸葛瑾關系很好,孫權對他有評價,說“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可見,孫權對諸葛瑾的信任度之高,愛屋及屋,重用他的兒子也就順理成章了。
更為重要的是,諸葛恪也頗有才氣。早在他幼時就曾震驚朝堂,諸葛瑾的臉有些長,在一次宴會上,孫權大宴群臣,讓人牽來一頭驢,并在驢面上寫了“諸葛子瑜”四字。
在一旁的諸葛恪則請求要加兩個字,提筆在四字之后加了“之驢”,于是,孫權就將這頭驢賜給了他。
后來,有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就問他“你的父親和你的叔父哪個更賢能?”,諸葛恪回答說:“我父親更優秀一些。”,孫權問何故,他則說:“我父親知道該輔佐誰,而我叔父卻不知道。”,孫權再次被他的言行驚異。
所以,從年幼時起,孫權就比較喜歡諸葛恪,后來也給了他很多建功立業的機會。
比如收復丹陽地區,此地山高險要,孫權曾發兵得到了外縣的平民,而躲到山里的則束手無策。
諸葛恪數次請求到丹楊,并認為三年之內就能發展四萬帶甲之兵,還保證說必能成功。盡管大臣們竭力反對,但孫權還是選擇支持他,拜他為撫越將軍,領丹楊太守,還為他大造輿論。
結果諸葛恪也沒讓孫權失望,他采用堅壁清野的戰術,逼得山越人紛紛出降,于是,諸葛恪一下收編了十多萬山民,自己得到一萬余人,剩下的還封給別人,他也因此而受封威北將軍。
后來陸遜去世,諸葛恪升遷為大將軍,駐軍武昌,代替了陸遜統領荊州。孫權病重時,召見重臣交代后事,當時的朝臣們都傾向于諸葛恪受領托孤重任,盡管孫權也有顧慮,但最終也妥協了。
從上述不難看出,諸葛恪上位,本身能力確實強,人氣頗高,但更為重要的是孫權對諸葛家族的信任。
其次,還有一個尷尬的因素,那就是與蜀漢一樣,東吳后期也出現了人才匱乏的局面。
孫吳政權還有五大支柱,分別是朱然,呂岱,全琮,步騭,陸遜,這五人撐起了東吳的軍政,要不幸的是,這五人當中有四人都沒活過孫權。
原本也有興起的官二代,但在“二宮之爭”中,也被孫權清理了。
這樣一來,東吳的人才就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可用之才很有限,但凡有比諸葛恪稍強一點的,孫權可能也不會重用諸葛恪。
盡管孫權有意于諸葛恪,但也知道他剛愎自用,而且在此之前,諸葛亮也曾寫信給陸遜,說:“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所以,孫權也是有顧慮的,最后在孫峻等人的力挺下,孫權才最后下定決心。
而孫峻表恪器任輔政,可付大事。峻以當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徵恪
第三個因素則與東吳的政權格局相關,東吳可以說是一個翻版的東晉,孫氏和江東淮泗集團共治,掌控著大量的田地與人口,有些士家大族甚至還有自己的私人武裝。
而孫吳政權就是這些大士族們的代表,通過為這些人謀福利來鞏固統治。孫權死了,這些大士族自然要扶持一個自己的代理人,孫亮年幼,諸葛恪就是理想人選,一來他會幫他們謀利,比如收編山越人,他自己留下一部分,其余還分給了別人;二來他的軍事能力的確比較強,這也讓他們放心不少。
然而諸葛恪終究還是辜負了孫權的重托,最后落得怪慘死于宮廷宴會上,那么,諸葛恪究竟做了什么人神共憤的事,以至于血濺宮廷呢?
孫權死后,諸葛恪擅權的一面就馬上顯現出來了。
諸葛恪與孫弘向來不睦,孫權病死之后,孫弘得知死訊后竟然選擇秘不發喪,并假傳詔令誅殺諸葛恪。
但孰料孫峻早已把消息告訴了諸葛恪,結果孫弘反被諸葛恪所騙,說有要事相商,待人來后,就將其斬殺于座位之上。
孫亮即位后,馬上擢升諸葛恪為太傅。
建興元年(252年)十一月,曹魏派大將胡遵、諸葛誕、王昶和丘儉等,兵分三路攻打東吳。
諸葛恪聽說后,親率四萬大軍趕往前線東興,而此時的魏軍正在搭建浮橋向東西兩城發起攻擊,諸葛恪下令丁奉擔任先鋒,而丁奉抓住時機,在城東突襲了魏軍,魏軍死傷數萬人,魏軍大將韓綜也被斬殺。
其他魏軍得知東興慘敗,也無心戀戰,最后撤回魏國。第二年二月,諸葛恪回到建康,向孫亮報告戰果,得意的說:“魏軍都是烏合之眾,根本不堪一擊,我請求陛下再讓我出征討伐魏國,必定能凱旋而歸!”
此時,諸葛恪自負的一面也展現了出來,實際上東興之戰的勝利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當時司馬師剛接管曹魏政權,不會調集大量軍隊與東吳大打出手,這是其一;其二,東吳的立國之本可以說就是打防守反擊戰, 這也是他們的優勢;其三,當然也不排除諸葛恪指揮有方。
但諸葛恪把勝利純粹歸咎于自身,而貶低對方,這就是自負了,接下來就是諸葛恪窮兵黷武的時刻。
次年三月,諸葛恪傾東吳所有,出兵20萬攻打曹魏,“百姓騷動,始失人心”。曹魏也沒慣著他,司馬孚率20萬大軍迎戰。
結果東吳把突擊點放在合肥,遭遇了守將張特的頑強阻擊,合肥城僅有三千人,而吳軍卻傾盡全力也拿不下。
就這樣戰事一拖就是三個月,吳軍三月出兵,直到六月時,北方酷暑已來臨,吳軍逐漸露出敗象,一是戰斗之艱苦,二則是瘟疫在軍中蔓延。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恪出于虛榮,不顧傷兵敗將滿營,仍強令軍士們繼續攻城,之后魏軍的援兵也到了,吳軍再無勝利的可能,同時孫亮的一道道退兵詔書也接踵而至,諸葛恪才罷手,鎩羽而歸。
這一戰的失利,諸葛恪可以說人心盡失,朝堂內外怨言四起。
然而諸葛恪回到建康后,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而是將中書令孫嘿等人召來,對他們加以嚴斥,罵他們算什么東西,竟敢下那么詔書讓我撤兵!此后孫嘿恐懼,托病在家連朝都不上了。
即便回到建康,諸葛恪也沒有第一時間向孫亮匯報戰敗原因,而是頻繁撤換他不在建康這段時間新就任的官員,然后把自己的親信安插進去。
對于其他官員,諸葛恪喜怒無常,動不動就施以重罰,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居然還換掉了皇宮禁軍,以自己的嫡系軍隊替代,并不斷發出動員令,以圖再戰曹魏。
諸葛恪的舉動,不僅讓江東士族坐不住了,就連百姓們也十分驚恐。所以,江東士族必然會有所行動,他們不會讓諸葛恪毀滅了東吳,毀滅了他們的利益。
這時,孫峻主動站了出來,孫峻是吳國宗室,孫堅之弟孫靜的曾孫,孫權臨終前,將其列為輔政大臣之一,受封武衛將軍,都鄉侯。
此前力挺諸葛恪上位的是他,而此時對諸葛恪下狠手的也是他,這也再次充分說明,諸葛恪不過是孫氏與江東士族的一張王牌,認為你行時,你就可以上位,認為你不行時,你就得把人頭奉上。
其實,對于這一點,諸葛恪也了解,不然他不會頻繁更換官員,甚至動了禁軍,此前一把賭輸了,此后他還想再豪賭一把,但江東士族們不干了,合肥一戰已傾國所有,再戰恐怕東吳就要亡國了。
孫峻入宮,先是對11歲的孫亮匯報了諸葛恪的種種異常舉動,之后附在他耳邊說,諸葛恪可能要殺了陛下篡奪皇位。
孫亮嚇得半死,然后孫峻說出了自己的計謀,他讓孫亮請諸葛恪到宮中赴宴,然后在宴會上結果他。
諸葛恪如約而至,對于宴會的異常,他也有所察覺,但他沒想到自己竟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宴會過半,諸葛恪酒過三巡,被孫峻砍頭,事后,他們清理完現場,繼續進行歡宴,而諸葛恪的尸體則用草席包裹,被扔到了城外的石子崗。
諸葛恪的兩個兒子在聽說父親被殺后,立即帶著他們的母親逃亡,結果也被孫峻派出的軍隊追上,被殺死在路上。
諸葛恪無疑是悲哀的,自負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同時也是悲憫的,終其一生,他也只不過是東吳士族們的一根稻草。
如果用一句諺語總結他的人生,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用一句警示之語對他加以評價,如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通俗解釋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要好,才是真的好,而不是你一個人獨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