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一名28歲的年輕教師,工作勤奮,平時身體狀況也不錯。
一次單位組織的年度體檢中,意外發現她的肺部有一個小結節。
這一消息讓小李和家人都非常擔心,他們迫切想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以及下一步該怎么做。
在體檢結果出來后,小李被告知肺部發現了一個小結節。醫生建議她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結節的性質。
這讓小李感到緊張和焦慮,她開始上網查找關于肺結節的資料,越看越害怕,擔心自己是否會得肺癌。
帶著忐忑的心情,小李來到醫院找專科醫生咨詢。
醫生詳細查看了她的體檢報告,并進行了詳細的問診。
醫生解釋道:“肺結節并不罕見,很多人都會在體檢中發現肺結節,但大多數都是良性的,不必過度擔心。”
醫生建議小李做一個低劑量螺旋CT(LDCT)掃描,以進一步評估結節的大小、形態和位置。小李同意了醫生的建議,進行了LDCT檢查。
幾天后,小李拿到了LDCT的結果。醫生告訴她,結節的大小約為6毫米,形態比較規則,看起來像是良性結節。
醫生建議她進行動態監測,每3個月復查一次,觀察結節的變化。
在接下來的半年里,小李按時進行了復查,每次都很緊張。
幸運的是,每次檢查結果顯示結節沒有增大,形態也沒有變化。這讓小李松了一口氣,但醫生還是建議繼續監測,以確保萬無一失。
可是,碰到肺結節該怎么辦?是不是都不需要手術呢?
@康復Therapy
一、有多少人有肺結節?
說來有趣,肺結節貌似挺常見的,前陣子碰到幾個人聊天,一說到肺結節,發現大家都有。
就好像,誰沒有肺結節就不合群似得。
其實,大家對肺結節都挺陌生的。
肺結節是一種常見的胸部影像學發現,指的是肺部小于3厘米的局限性團塊狀病變。它們可以是單發的,也可以是多發的。
肺結節可以是良性(非癌性)的,也可以是惡性(癌性)的。絕大多數肺結節是良性的,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肺結節的分類:
- 良性結節:通常是炎癥、感染、瘢痕組織或良性腫瘤(如肺錯構瘤)。這些結節通常不會變大或變化。
- 惡性結節:可能是早期的肺癌或轉移性癌癥。這些結節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大或改變形態。
肺結節在一般人群中并不罕見。隨著低劑量螺旋CT(LDCT)篩查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肺結節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進行胸部影像檢查時被偶然發現。
在接受LDCT篩查的普通人群中,肺結節的發現率大約在20%至30%之間。這意味著每5到10個人中就有1個人會發現肺部有結節。
所以說,如果你發現自己有肺結節,別太意外,這種事情挺常見的。
但是,如果是“高危人群”,肺結節的發生率就更高了,有學者調查哦過,在肺癌高危人群(如長期吸煙者、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中,肺結節的發現率更高,可以達到50%甚至更高。
肺結節的發現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老年人由于長期暴露于環境中的各種有害物質(如煙草煙霧、空氣污染等),更容易在體檢中發現肺結節。
總之,肺結節是一種常見的肺部影像學發現,尤其在接受LDCT篩查的人群中更為常見。
雖然大多數肺結節是良性的,但仍需進行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和隨訪,以排除惡性結節的可能。
早期發現和準確評估肺結節,對于預防和早期治療肺癌具有重要意義。
二、多大的肺結節需要手術?
多大的肺結節需要手術呢?其實很多人都想知道。
其實,醫生的應對方法也很簡單,我們具體來說說。
當在胸部影像檢查中發現肺結節時,醫生會首先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了解患者的吸煙史、家族病史和其他相關危險因素。
根據這些信息,醫生會評估結節的性質和需要采取的后續步驟。
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低劑量螺旋CT(LDCT)掃描,以進一步評估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和位置。LDCT是一種敏感性較高的檢查方法,可以更準確地檢測肺結節的特征
。
對于直徑大于8毫米的實性肺結節,推薦進行PET-CT掃描以區分良惡性結節
。
對于小于8毫米的良性結節,通常建議定期隨訪,進行動態監測。醫生會安排每3-6個月進行一次LDCT檢查,觀察結節是否有變化。
如果結節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增大,則可能為良性;如果結節增大或形態改變,則需要進一步檢查。
1.良性結節的處理
對于確認為良性的肺結節,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只需定期隨訪,監測其變化。如果結節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增大或變化,可以繼續觀察,不必過度擔憂。
2. 惡性結節的處理
若結節被確診為惡性或高度懷疑為惡性,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化療或靶向治療等。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肺癌治愈率和生存率的關鍵
。
3. 手術治療
根據《中國肺結節診治專家共識(2018年版)》,對于直徑大于8毫米且無法定性的半實性肺結節,建議進行手術切除。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徹底切除可能的惡性病變,防止其進一步發展
。
總結一下,是否需要手術取決于結節的特征和風險評估。如果肺結節符合以下任何一種情況,通常需要考慮手術切除:
- 直徑大于8毫米的實性或半實性結節。
- 形態不規則或高密度的結節。
- 隨訪過程中結節增大或形態變化。
- 伴有明顯癥狀高危因素的患者。
- PET-CT或CT增強掃描顯示代謝活躍或強化明顯的結節。
手術的目的是徹底切除可能的惡性病變,防止其進一步發展。
在做出是否手術的決策時,醫生會綜合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結節的特征、患者的健康狀況和個人意愿。
定期隨訪和及時的醫學干預是管理肺結節的重要措施。
三、多久做一次肺CT最合適?
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還是不清楚,自己多久做一次肺CT最合適,在這里做一下總結。
CT隨訪是評估結節變化和早期發現惡性病變的重要手段。
隨訪的頻率應根據結節的特征和風險級別來決定。
在隨訪過程中,如果結節的大小、形態或密度發生變化,可能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如PET-CT或活檢,以確定結節的性質。
對于高風險患者,即使結節在初次隨訪中沒有變化,也建議每年進行CT檢查,以早期發現任何潛在的惡性病變。
1. 小于6毫米的結節
- 低風險患者(無煙草史,無肺癌家族史等):建議12個月后進行第一次隨訪CT。如果沒有變化,則可以24個月后再隨訪一次,然后停止隨訪。
- 高風險患者(有煙草史,有肺癌家族史等):建議6-12個月后進行第一次隨訪CT。如果沒有變化,則每年隨訪一次,持續至少3年
2. 6-8毫米的結節
- 低風險患者:建議6-12個月后進行第一次隨訪CT。如果沒有變化,則18-24個月后再隨訪一次,然后停止隨訪。
- 高風險患者:建議3-6個月后進行第一次隨訪CT。如果沒有變化,則9-12個月后再隨訪一次,然后每年隨訪一次,持續至少3年
3. 大于8毫米的結節
- 這類結節需要更密切的監測。建議3個月后進行第一次隨訪CT。如果結節沒有明顯變化,可以每3-6個月隨訪一次,直到結節的性質明確或確定不再增大。
肺結節患者的CT隨訪時間應根據結節的特征和患者的風險級別來決定。
小于6毫米的低風險結節每12個月隨訪一次,而高風險結節則需更頻繁的隨訪。
大于8毫米的結節需每3個月隨訪一次,直到確定結節性質或其不再增大。
通過定期隨訪和動態監測,可以早期發現和處理潛在的惡性病變,提高患者的預后。
四、真的有“縮小結節”的食物嗎?
許多患者在發現自己有肺結節后,會尋求通過飲食來縮小結節或改善健康狀況。
那么,是否真的有食物能縮小肺結節呢?
實際上,雖然沒有具體的食物可以直接縮小結節,但健康的飲食習慣確實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幫助身體抵御疾病,包括可能的惡性變化。
1. 均衡飲食
保持飲食的多樣性和均衡是維護健康的重要基礎。應確保每天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具體建議包括:
- 蛋白質:瘦肉、魚、雞蛋、大豆及其制品。
- 碳水化合物:全谷類、糙米、燕麥等。
- 健康脂肪:橄欖油、堅果、魚類中的不飽和脂肪酸。
2. 多吃新鮮蔬果
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有助于增強免疫系統,降低炎癥和氧化應激。例如:
-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橙子、檸檬、草莓、菠菜。
- 富含β-胡蘿卜素的食物:胡蘿卜、甘薯、南瓜。
- 富含葉綠素的食物:綠葉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
3. 控制鹽和糖的攝入
高鹽和高糖飲食可能會增加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和某些類型的癌癥。建議減少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的攝入,選擇天然、低鹽、低糖的食物。
4. 增加纖維攝入
高纖維飲食有助于消化健康,減少炎癥。全谷類、豆類、蔬菜和水果都是良好的膳食纖維來源。
5. 多喝水
充足的水分攝入對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行至關重要。每天應飲用足夠的水,避免含糖飲料和高咖啡因飲料的過量攝入。
總結。
發現肺結節并不一定意味著患有肺癌,但需要認真對待。
通過及時的影像學檢查和必要的進一步檢查,可以準確評估結節的性質,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體檢,是預防和早期發現肺結節和肺癌的有效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