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際才 2023年 溪云初起 68cmx68cm
與張際才老師相識,緣于強大的網絡傳媒。從欣賞其畫作,感受其德藝雙馨的品格,再到拜其為師,一路追隨,從其人其畫中品讀到了張際才老師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觀其畫,賞墨韻之酣暢淋漓
墨韻生動富有變化和韻律,這是寫意畫的基礎。張老師注重筆意墨韻,意在筆先,用筆用墨干濕有度,虛實之間盡顯中國畫線條和墨分五色的魅力,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是很難達到這種藝術境界的。
這種筆墨的功力,在他畫的樹中得以充分體現,他畫的樹很有個性,似亂非亂,齊而不齊,井然有序,極具章法。據了解,為畫好樹,他數年深居林區,與青山綠水為伴,觀樹之千姿百態,了若指掌,成樹于胸,無論是雙勾還是單勾,通過筆墨之變化、枯濕,賦予樹木動感和生命,讓搖曳的樹枝躍然紙上。再通過山石流水云氣的襯托,使其作品墨色蒼潤滋華,酣暢淋漓,變化無窮。
張老師反復強調寫意要“得法”,要傳承更要創新,要做到墨分五色,通過水墨之變化,來體現畫面遠近的空間感,陰陽向背的立體感,黑白分明的主次感,他用墨大膽,敢于突破前人墨法的程式化,喜用重墨熏染,采取多次積墨來體現畫面的厚重,使畫面更具有質感和內涵。
張際才 2023年 煙波散處有人家 68cmx68cm
觀其畫,品氣韻之生動灑脫
氣韻是墨韻的升級表現,張老師寫意山水筆墨老練,一氣呵成,沒有多余的線條和多余的墨塊,自然而然,不率意,不暗澀,不雕琢,清爽宜人,流暢有韻律,布局合理,物象相互之間協調得體,畫面取舍得法,通過畫眼突出主題。
他強調寫意不是隨意,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大膽落筆,小心收拾。遠景山體淡墨氤氳,以潤筆宣染,近處枯墨、濃墨勾勒、皴擦,間以林木枝葉,整體筆觸豪邁奔放。畫面巧用留白,表現水、氣、路,讓畫境通透富有層次,真正做到收放自如,達到密處不透風,疏處可跑馬的效果。
他吸收百家之長,中西結合,在作品中輔以色彩、光影、透視等現代技法,通過水、墨、色的交相融合,珠璧輝映,使作品純凈亮麗,完美統一,清新脫俗,富有生機和活力,氣韻律動,如詩如樂,給人以痛快淋漓,揮寫自如的藝術享受。
張際才 2011年 秋之精靈 68x68cm
觀其畫,悟神韻之靈動共鳴
我認為神韻是寫意畫的最高境界,也是畫家追求的終極目標,它不是簡單的墨韻、氣韻的疊加,而是一個畫家心理歷程的寫照,審美觀照的表達;通過高超的筆墨技巧,對具象的洞察和掌控,更深層次的提煉、認知、感悟,賦予作品血肉情感,讓賞畫者觀畫如觀其人,從而產生審美共鳴。
讀張老師的作品,就會自然產生這種共鳴。他認為筆墨只是“技”,感人才是“王道”,作品要打動人,就一定要走進自然,貼近生活,堅持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創作原則,可以通過寫生來捕捉靈感,找到與觀者共鳴的情感共生點。
張際才 長卷《風景這邊獨好》 局部
張老師八十多歲高齡,仍始終保持高昂的創作激情,筆耕不輟,走到哪里畫到哪里,通過水墨抒發情感,把對大自然的感悟、對故鄉山水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濃墨重彩地表現出來,創作了很多極具神韻的作品。
張老師是江西贛州人,為創作紅色題材山水長卷,曾踏遍贛州的山山水水,用心血繪就極富生命力的三卷山水長卷,比如26米長卷《風景這邊獨好》,構圖嚴謹,筆墨灑脫,滿滿深情,呼之欲出,震撼人心,從畫面中不難讀出張老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每觀其畫必然觸動每一個賞畫者的靈魂…
文/ 許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