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尋信者”上發了一篇文章端午感懷,張哥說端午節不是紀念伍子胥的嗎?咋又成了紀念屈原了?所以翻個舊賬算了。
其實端午到底紀念誰歷來至少有三種說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同為南朝的《續齊諧記》說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東漢邯鄲淳的《曹娥碑》記說是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民間傳說其父溺水亡于江中,打撈數日也找不到尸體,當時曹娥僅十四歲,悲痛欲絕,過了十幾天,也投江殉父了(愚孝,禮教的犧牲品),還有一種說法是曹娥的父親曹盱是主持紀念屈原儀式的巫祝(類似祭司的神職人員),在江上主持儀式時落水而亡。
紀念曹娥的說法一直比較弱,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形成傳統,因為屈原是“愛國詩人”,而伍子胥此人,我們都知道,像他這種人,不可能被主流容忍。
其實相比屈原,我更喜歡伍子胥
端午節全國都在紀念屈原,為了紀念屈原,人們甚至把沿習成俗的“節日快樂”,改成了“端午安康”,因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是在端午這一天投江的,所以不能說“快樂”,得保持足夠的哀矜,以示對愛國詩人的尊重。
其實我是有些疑惑的,因為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而在先秦,楚國是獨立于中原政權的另類存在,雖然也是春秋五霸,但始終被中原政權排斥和鄙視,原因很簡單:在春秋五霸里,齊國和晉國是侯爵,僅次于公爵的宋國、虢國和虞國,而不太被看得上的秦國,還有鄭國和曹國,也是伯爵,而楚國和吳國、越國、莒國則是僅僅高于男爵的子爵。
左徒是楚國特有的官職,中原諸侯國沒有,主要就是為楚王出謀劃策和接待賓客,三閭大夫也是楚國獨有的官職,支持宗廟祭祀和楚國屈、景、昭三大氏族子弟的教育,是個閑差,屈原被貶后擔任這個職務。
一句話,地位很低,又地處中原之外的蠻荒之地,因此楚國很被鄙視,更重要的是,楚國嫌棄天子封的爵位太低,直接自己稱王,跟周天子平起平坐——這是很犯忌諱的事情:比你更強大的齊、晉都沒有稱王,你就稱王了?這當然會被其他諸侯國當作禮崩樂壞的大典型,這還不算,楚國還屢次進犯中原,想要擴大地盤,晉國和楚國大戰十一次,楚國僅勝利一次,全程被晉國壓制,這樣一來楚國想要通過擴張來融入中原文化圈子的計劃就破產了,因而也就更被視為是“蠻夷”。
甚至到后來,楚國也自稱“蠻夷”了。
首個稱王的諸侯就是楚國國君熊渠,熊渠稱王,周天子派使者問罪,熊渠回答: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意思是我是野蠻人,你們中原那套禮法不適用于我。
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攻打隨國,隨國國君說:我無罪。楚王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大意就是,我是蠻夷(管你有罪無罪,我是蠻夷想打你就打你),如今各諸侯國互相攻伐,我有軍隊,就憑著這個我想問鼎中原,讓周王室尊我為王。
楚國打隨國,這個事情真的不怎么地道:當年吳王闔閭攻破楚國都城郢城之后,楚昭王逃到隨國,隨國國君曾侯收留并掩護了楚昭王,因為曾侯的始祖是周朝的開國大將南宮適(kuò),是被周天子冊封過的,吳王闔閭也還是有些顧忌,沒有強行進城抓人,所以楚國能得以延續,隨國是有恩于楚國的,但是,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楚國滅亡隨國。
楚國融入中原,是在被秦軍攻破都城之后的前223年之后的事情了,秦國強行執行書同文,車同軌,楚國此時才算逐漸融入中原。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想說,屈原那個時代的楚國,還沒有跟中原政權融為一體,所以今天說屈原是愛國詩人,我是有點兒想不通的,但是我承認屈原是楚國的愛國詩人,這一點兒毫無疑問,屈原一心想要幫助楚懷王達成的目標是聯齊抗秦,并伺機入主中原。
當然,隨著秦國滅六國統一中原并南下百越,北擊匈奴、東胡,西進西域,建立了空前的大一統集權王朝,并奠定了中國此后的版圖,從這個角度說,屈原是愛國詩人也是可以的,只是不知道屈原同意不同意?
我很佩服屈原的文學成就,但并不欣賞他的做法,中國歷史上的很多巨星,比如李白,我也是非常喜歡、佩服的詩歌成就,但是也并不欣賞李白這個人,包括蘇東坡,也是這樣,我都佩服他們的成就,不欣賞他們本人,如果一定說一個我欣賞的人,我覺得可能應該是阮籍。
我不喜歡中國文人凄凄慘慘戚戚的人生態度,我覺得人嘛,擁有自我才是最重要的:邦有道,則出仕,邦無道,則歸隱,我說的這兩條,專指帝王時代的中國文人。
像屈原這樣的人,優秀則優秀矣,然而活得沒骨氣,沒有抗爭精神:他的領導(楚懷王)整他,他除了跳江再無選擇,而反觀伍子胥(伍員):你整我?我必須報仇,還得鞭尸!
這才是爺們兒!去他媽的以德報怨,去他媽的寬宏大量,人生在世,有恩必須報,有仇為什么要自己受了?你賤啊?喜歡自虐啊?
上圖:蘇州百花洲伍子胥雕像
伍子胥之所以被蘇州人紀念,是因為伍子胥為蘇州做了很多事情,伍子胥主持開挖了世界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還建設了姑蘇古城,引水入城,構建了交通系統,既避免了吳地的水患,又便利了當地的漕運和灌溉,為后世的富足安康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蘇州最大的特產是“狀元”,蘇州歷史上出過45位文狀元,5位武狀元,其中文狀元居全國各城市之首,這種通過十年苦讀改變命運的做法,體現的正是蘇州人的頑強意志,以及內斂堅韌,也頗有伍子胥的“精神遺產”的味道。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被陷害,遭楚平王殺害,一起被殺的還有伍子胥的哥哥伍尚,伍子胥則逃跑了。
伍子胥顛沛流離跑到吳國,投奔公子光(后來的吳王闔閭),忍辱負重,盡心盡力輔佐闔閭,并率兵打敗楚國,掘出楚平王的尸體,抽打了三百鞭才算解了心頭之恨。
歷史上說起這段公案,很多人都覺得伍子胥做得太過份:人都死了,至于這樣嗎?
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說這話的人,如果體驗一下父兄被殺、自己忍辱偷生的體驗,可能就不會這么圣母了。
我們的傳統,一直教育人要“寬以待人”、“寬宏大量”,有時我在想,這樣的“智慧結晶”,可能是那些專門喜歡損著別人的牙眼又不想被追究、被報復的人想出來的吧?
結語
以往每年別人跟我說“端午安康”,我也跟著回一句“安康”,但是今年開始,我不說安康了,我要說快樂,因為我不想同情屈原,更不想做一個屈原那樣凄慘的人,我承認屈原很了不起,但我不想過他那樣的人生:誰看我順眼我就跟誰多相處一會兒,誰看我不順眼咱們就一別兩寬,至于對社會,對趨勢,我也是這態度:我努力為社會,為他人做點兒什么,如果社會嫌棄我,那我就做好自己,我才不會因為被嫌棄就千方百計想要迎合這個社會,去他媽的,只要不違法、不侵害他人,老子想怎么做自己是老子自己的事情。
我要說快樂,是因為我覺得伍子胥那種活法才是快樂的:該愛就愛,該恨就恨,快意人生,不枉一世為人。
我特么才不想為了落個所謂“寬宏大量”的虛名而讓自己活得憋屈,我寧肯睚眥必報讓侵害我的人難受也絕不會委屈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