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5月,中國芯片出口額(4447.5億元)和出口增速(+25.5%),均超過了中國汽車行業(3297億元,+23.8%) ,成為第一大貨值出口商品。
并且,跟汽車出口數量增速(+26.8%)大于金額增速(+23.8%),顯示價格戰壓力巨大不同;
芯片出口屬于典型的量(+10.5%)價(+25.5%)齊升的行業。
這個數據,跟去年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要知道,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金額可是增長了76.8%的,而芯片出口卻是-5.0%。
兩者行情反轉的主要原因在于——
汽車出口方面,俄羅斯的紅利正在漸漸消失,歐美的貿易保護圍墻也筑了起來。
芯片出口方面,AI革命拉動了對存儲芯片需求的增長,韓國存儲芯片雙雄三星和海力士高度依賴于中國工廠的供貨,西安三星和無錫海力士占了其出貨量的40%。
另外,中國晶圓代工雙雄中芯國際和華虹公司也在發力,兩家企業均傳出了業績反轉的好消息。
根據Counterpoint的報告,按第一季度收入計算,國內晶圓代工廠“一哥”中芯國際首次超越格羅方德和聯華電子,躍升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企業。
根據公司財報,中芯國際今年第一季度營收125.94億元(約合17.5億美元),同比增長19.7%,環比增長4.3%。
這個營收增長數字,其實是非常難得的。
作為對比,同期被中芯國際超越的兩個海外企業,格羅方德營收環比下滑了16%,聯華電子下滑了1%,依然處于低迷中。
中芯國際之所以有如此出色的表現,相信是跟其獲得了大量的華為手機訂單有關系。
兩年前(2021年),中芯國際的中國區營收為62.93%,到去年(2023年),這個數字已大幅提升至80.37%。
中國區營收大幅提升了17個百分點,華為功不可沒。
中芯國際作為我國芯片產業升級的“代言人”,近年來在先進制程領域持續發力,如今終于收獲果實,自然是可喜可賀。
不過就投資價值的角度來看,君臨認為華虹公司更值得重視。
華虹公司是我國的第二大晶圓代工企業,一季度的財務數字要比中芯國際爛很多。
根據財報,華虹公司一季度營收32.97億元,同比增長-24.62%,環比-6.64%。
凈利潤方面,更是同比-78.76%,堪稱膝蓋斬。
市場份額方面,公司繼續排名世界第六,但份額占比從23年Q2的4%,下降到了24年Q1的2%,繼續被邊緣化。
營收、凈利、市場份額表現,樣樣不如中芯國際,大有被邊緣化的趨勢。
似乎很糟糕吧?
其實不然。
首先,你得搞清楚,華虹公司在一季度的業績為什么如此糟糕。
這輪半導體周期,自2021年12月見頂下行,下行的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間的產能擴張與過剩。
整個2023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2%,至1170億美元。
不過,芯片板塊也是有很多細分領域的,不同領域的周期并不同步。
比如先進制程,就率先反轉了,主要原因是競爭格局更好,臺積電一家獨大,而且AI芯片需求旺盛。
這兩年,臺積電的營收一直維持著兩位數的增長,市場份額從去年的58%提升到了今年的62%。
中芯國際作為我國唯一的先進制程龍頭,產能利用率也率先在去年一季度實現了反轉回升的態勢。
與之相反,成熟制程芯片市場就差多了。
由于這兩年大量中國企業進入,產能擴張迅猛,成熟制程芯片市場的價格戰一直很激烈。
作為我國成熟芯片制程的龍頭,華虹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在2023年持續下行。
這正是過去一年,華虹公司的營收表現低迷,大幅度低于中芯國際的重要原因。
反映到市值和股價上,也差異明顯。
中芯國際在過去一年,明顯更受到市場關注,2023年上半年大漲了一波。
而華虹公司在去年上市后,股價持續下行,幾乎重復了中芯國際上市第一年高開低走的走勢。
市凈率方面,目前中芯國際2.66倍,華虹公司1.55倍,前者也更高。
華虹公司的估值更便宜,業績也更差。
但是一旦芯片市場迎來反轉呢?華虹的爆發力或許將更為出色。
看上面那張圖,24年Q1,華虹的產能利用率第一次出現了明顯的上揚曲線。
根據公司財報,華虹公司一季度的財務數據雖然不理想,但產能利用率上升至 91.7%,環比增長7.6個百分點。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要知道,同期中芯國際的產能利用率僅僅提升了4%至81%。
產能利用率是一個先行數據,由于價格下行,短期提升了也不一定會帶來營收和利潤的增長。
但是,只要這個趨勢繼續,產能利用率提升到滿產狀態,就一定會帶來漲價效應。
一旦漲價勢頭出現,業績必定會出現大爆發。
最近,業內已經傳出了類似的聲音——
“根據近日摩根士丹利的報告,華虹半導體的晶圓廠目前的利用率已經超過了100%,預計在下半年可能會將晶圓價格上調10%。”
由于一季度華虹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高達91.7%,二季度達到100%是很有可能的。
因此華虹的業績反轉,將出現在半年報上。
如無意外,表現會比中芯國際要更出色,畢竟中芯的產能利用率僅81%,離漲價還有一段距離。
咦,明明中芯國際搞先進制程,吃到了華為的紅利,率先反轉;
而最終先一步達到滿產狀態,第一個漲價的,怎么卻變成了華虹公司呢?
君臨猜測,可能跟兩個因素有關:
第一,中芯國際的產能擴張更激進,華虹公司相對謹慎。
看下面這張圖,這是中國當下各地芯片工廠的布局和在建項目圖。
可以看到,中芯國際目前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均有生產基地,并且在北京、浙江有多座工廠在建設中。
而華虹公司的項目建設要更謹慎,除了上海與無錫基地以外,僅有一個吉林8寸晶圓廠在建設中。
第二,華虹公司充分受益于功率芯片和存儲芯片的漲價潮。
今年這波芯片價格上漲行情,帶頭大哥是AI相關的GPU和HBM存儲芯片,其次是高端智能車相關的功率芯片、車載存儲芯片等。
GPU的主要受益者是臺積電,英偉達、AMD等的AI芯片全部靠臺積電代工。
HBM的主要受益者是三巨頭(三星、海力士、美光),我國的存儲芯片板塊也能享受到一些溢出效應。
功率芯片和車載存儲芯片的主要受益者則是華虹公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華虹公司其實是世界最大的功率器件和車載存儲晶圓代工企業。
華虹雖然在先進制程上不如中芯表現進取,但貴為世界六大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第一把刷子,就是車載存儲芯片。
這是有基因傳承的,當年起步的時候,華虹是中外合資企業。
合資伙伴是日本NEC,NEC在1986年到1991年期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直到1992年后才被英特爾超越,落到了第二的位置。
NEC的核心技術是存儲芯片,因此在1997年華虹成立的時候,最初的定位就是做DRAM存儲芯片。
只是后來,NEC經營不善,虧損撤出,但華虹在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領域的技術水平卻保留了下來。
最終,華虹逐漸向IC卡芯片、車載MCU(微控制器)、NOR Flash、EEPROM等領域拓展,發展成了世界最大的車載存儲晶圓代工龍頭。
第二把刷子,則是功率芯片。
近年來,華虹重點發力功率IC業務,先是推出中低壓MOSFET,然后是中高壓IGBT。
早在2011年,華虹公司的功率MOSFET累計出貨量已超過了200萬片8英寸晶圓,居全球首位。
同年,華虹公司的1200V高壓IGBT產品也實現量產,并逐漸發展成該領域的龍頭。
可以說,華虹的核心產品跟我國高端智駕汽車的崛起是緊密相關的。
高端智駕車的快充功能離不開功率芯片,智能駕駛離不開MCU芯片,信息娛樂系統離不開嵌入式閃存……
而這些,都要依賴華虹的晶圓代工特色工藝。
觀察二季度我國高端智能車的銷量,華為問界M9熱銷,躍居50萬元以上汽車第一名。
從某個角度來看,華虹公司也可以稱之為是一只“華為概念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