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口稱贊,到眾口鑠金,從數學天才,到造假作弊,17歲的女孩姜萍在幾天之內,經歷了過山車一般的人生。
北京大學碩士畢業、數學競賽金牌教練趙斌,號稱跟人對賭500萬,質疑姜萍作偽。
我覺得這超出了“質疑”范疇。
我聲明,我贊成質疑,姜萍暴得大名,有議論很正常,但請把握好尺度,不要濫用質疑的名義,意氣用事甚至人身攻擊,那對年輕的小孩不公平。
1、如何區分合理的質疑,不合理的攻擊?
網友發現,姜萍平時考試的成績并不很好,視頻中她還寫錯了數學公式,這些都屬于正常質疑:第一她的數學水平,可能并不是很高明;第二,她是否涉嫌競賽作偽?
有這些疑問很正常,合理。
但在眾多懷疑中,我發現另一種說法。一位叫北星的博主發帖稱,姜萍在視頻中書寫的證明很不規范,只要是碩士畢業的人都不會那樣寫,而且有兩條在解答中是多余的,但她的證明又沒有數學上的錯誤,所以他認為這是姜萍自己寫的,如果是抄的答案,不會這樣寫。關于符號筆誤等差錯,他認為對一個自學女孩有情可原。
你看,同一個視頻,但專業人士的看法并不一致。總之這些看法都可以叫做“質疑”。這種質疑我都尊重,我覺得眾口一詞反而是不正常的。
而趙斌老師的言論,就超出了質疑的范疇,顯然是跑偏了。
他一方面說,“我明確的質疑這個女生連初賽的題目都看不懂”,這不能叫質疑,這只能叫“主觀判斷”;另一方面,他又說:如果姜萍同學證實了自己有數學天賦,如果她最后去讀了數學系,“所有的學費我來出”,如果學校免了她學費,“我還是愿意拿出等同學費的錢讓她當生活費”。
姜萍家境很一般,父親75了還在做保潔員工作。趙斌老師認定姜萍連初賽的題目都看不懂,當然無須擔憂自己會為她破費學費。這話很傷人,相當于說:錢拍在這,有本事你來拿,你拿得到嗎?設身處地,假如姜萍是他趙斌的女兒,他會怎么想?
還有,這話是典型的意氣用事,非理智行為。怎么形容呢,相當于網上的玩笑:中國隊如果進入世界杯決賽圈,我直播吃翔!
一類比,就發現了笑話,這是合理質疑嗎?
我同學一大堆名師,沒有這樣的。
2、憑主觀判斷和直覺,得到了正確的結果,是否合理?
這個問題在于:證據不足,憑主觀認清了真兇,兇手是否應該伏法?
大家都知道,不合法。
姜萍事件就是如此,事件的真偽不是一道數學題,是一道“法律題”。
正義必須是程序正義。主觀判斷可以抓到真兇,但是難免冤假錯案,人命關天,為了避免冤案,就必須講證據。
主觀上我也狐疑姜萍的水平,但是我想的是證據。簡單地說“造假”是很容易的,但是少了思考,沒能鍛煉思維,也只是看個熱鬧罷了。
給人定罪也是容易的,比如楊乃武和小白菜,不過這種玩鬧,沒有任何法的精神。
這正是中國社會缺乏的。姜萍事件的討論,最不可取的,是錯誤的思想方法,粗劣的主觀判斷。
3、如果姜萍決賽考得很差,能證明他預賽作偽嗎?不能!
有人說,讓子彈飛一會兒,如果姜萍在決賽中考得好,我就服氣,這和趙斌的說法一致。還有人說,如果她考砸了,那就說明他預賽作偽。
我說,她決賽考砸了,也無法證明她預賽作偽。這也是個思維方式問題。
4、姜萍無須自證清白。
有朋友說,讓賽事組委會單獨測試一下姜萍,不就行了。
還有人說,面對這么多質疑,姜萍為什么不出來解釋?出來走兩步,讓我們看看你的本事,一切不就都清楚了?
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成見:你要自證清白,不能自證清白,你就是有罪。
這種邏輯是一種有罪推定,而不是疑罪從無,導致中國司法史上有著無數冤魂。
今天的法理不是這樣的。你看見我給寡婦挑水,我無須解釋為啥給她挑水,我樂意,你管不著。推廣開來,銀行問我為啥取那么多錢,我樂意,我拿回家去數著玩。
如果要求自證清白,人民的名譽和人權就無從保障。
說姜萍作弊,你去拿證據,姜萍不必提出反證。當然了,嘴長在你頭上,如何說,由你。
這樣說來,姜萍事件的討論,考驗的是人心,檢驗的是社會是否具有更加成熟的理性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