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母親取去世兒子5.5萬銀行存款遭拒”居然會上熱榜——這難道不是銀行的“常規操作”嗎?但是網友的憤慨肯定是有原因的。
01
2023年5月1日,吳大媽的獨生子小李不幸去世,吳大媽悲痛之余,想把兒子銀行卡里的5.5萬元存款取出來,可是卻遭到了拒絕。
理由是小李沒有立遺囑,所以必須所有第一順序繼承人都書面同意,才能由吳大媽取出存款。
法定的第一順序繼承人為配偶、子女和父母。但悲催的是,吳大媽未婚生子,并不知道小李的生父是誰,到哪找這個人“同意”?
銀行的工作人員還提出了一個假設:萬一你兒子有私生子怎么辦?他們也有權繼承的。所以存款你無權取走。
好在法院不糊涂,沒有理會銀行的所謂假設,而是在證明吳大媽系已知明確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后,便支持了吳大媽的取款訴求。
但愿這一判決不僅解決了吳大媽的燃眉之急,也可以為類似情況提供司法參考。
02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脆弱時刻,這位母親還要經受冰冷程序的多次創傷,想必一度絕望崩潰。
想象一下,如果這位母親沒有能力走法律程序,或者當場被氣倒了,這筆存款最后會被怎樣處理?
再假設一下,如果遇到天災等特殊情況,有些人再也無法去取存款,銀行會不會千方百計地去尋找他們的繼承人?顯然不會,因為連親人主動去要,都要不到。
那么他們的存款是上交國家,還是被人冒名領走?真是細思極恐,卻又無可奈何。
相對取款時的磨蹭刁難,銀行在催債時的效率則是出奇地高,“79歲老人欲取離世兒子41萬存款被拒”“父親離世300萬存款取不出”等話題頻上熱搜。
相信類似這樣的真實案例多如牛毛,不僅是數字,也是辛酸,更是血淚:
一男子信用卡欠銀行58000塊錢,突發疾病去世后,妻女還沒緩過氣,就接到銀行的催債電話。于是,本就悲痛欲絕的妻女,不得不高度緊張地應付銀行的糾纏與訴訟。
顯然,銀行在追債時的迅速高效,與處理遺產時的拖沓無情,這樣的“雙標”暴露了服務精神的缺失,其看似“嚴格把關”的背后,不僅是對法律的機械遵循,更是對人類情況的無情踐踏。
而銀行這種冷漠無情的做法,也逐漸侵蝕著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任,潛在威脅著經濟社會秩序的良性發展。
——如果有其他選擇,人們還愿意把錢存進銀行嗎?
03
“母親取去世兒子5.5萬存款遭拒”事件中,盡管銀行最終敗訴,但是并不一定代表了某種意義的全面進步:
首先,這僅僅是個案,之所以成為新聞,也是因為“很少見,很新鮮”;其次,普通人應訴成本很高,不僅是金錢上的,還有精神上的,而銀行則有強大的法務團隊,并且“耗得起”。
為了避免親人去世后遇到取款或繼承方面的刁難,理論上當然有一定的應對措施,比如有網友提醒先不要將親人去世的消息告訴銀行,而是通過手機轉賬等方式操作,但是這種行為有可能會損害其他繼承人利益,是否違法不得而知。
專家倒是提出一個很好且沒有爭議的意見,那就是盡早明確遺囑,并且得到合法公證!但是,哪個健健康康的年輕人,會沒事替自己立遺囑呢?
事實上,銀行是有能力,也有辦法解決上述“困難”的,就上述個案而言,退一萬步說,即使小李果真有其他繼承人,銀行也有證據證明是吳大媽取走了錢,以其擁有的強大法務團隊,有什么可怕的?
而且奇怪的是,銀行“怕其他繼承人來鬧”,為什么不怕“當事人鬧”?
——所謂的“依法依規辦事”,都是逃避責任、冷漠無情甚至某種見不得人的借口罷了。
不僅是銀行,很多部門都需要重新審視服務流程,簡化繁瑣的辦理手續,引入更多的人文關懷,確保在遵循法律的同時,也能夠體現人性的光輝。只有這樣,才能在規則與人性之間找到平衡,讓社會更加和諧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